當人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又無法忍氣吞聲時,就需要訴請有關部門或請求上級領導處理。這也是求人的情形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很有普遍性。在這種情況下,單憑一張狀紙或幾封書信往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求人者有時還得一次又一次地登門、上訪,進行口頭告狀,因為,這種麵對麵的交流,可以起到書狀所無法起到的作用。
然而,許多求人者盡管屢次告狀,但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這裏,原因固然很多,但告狀缺乏策略,恐怕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因素。
有人說女人告狀比男人強,因為女人說著說著眼圈兒就紅了,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來,聽者就算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心的。
這話頗有一定道理。可是,事實上,大多數告狀者都是心裏有氣,積鬱已久,一旦有了訴說機會,總是難抑內心激動,往往情緒憤懣,言辭激烈,給人的感覺倒不像是一個受害的弱者,而是一個咄咄逼人的強者了。
一位遭人欺淩的受害者在向某領導告狀時十分衝動,口出狂言、汙語,使得這位領導很是反感,因而,問題遲遲不予解決。後來,此人絕望了,痛苦不堪,幾欲輕生,反倒引起了這位領導的同情與重視。
當然,這並不是說,凡告狀者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流下幾滴眼淚。而是說,告狀者在求人時,應該設法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產生共鳴。這就為你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處理者是會動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進當權者對受害人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下定處理的決心。因為處理者要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告狀者就得努力激發處理者的責任心,要使處理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以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有位教師,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各項條件具備,但職稱總評不上,原因是他與校領導關係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級主管領導處。這位領導聽後推辭說:“評不上是你學校的問題,學校不上報,我又有什麼辦法?”
此君早有心理準備,立刻說:“如果學校能解決,我就不會來麻煩您了。我會逐級按程序反映。您是上級領導,而且又主管這方麵的工作,下麵在這方麵出了問題,您是有權過問的。如果您不及時處理,出現更大麻煩,那就晚了。我想,隻要您肯過問,您的意見他們會聽的。”
這番話很奏效,這位領導很快改變了態度。
這位求人者的言外之意是:“處理此事是您的責任,如果你不過問就是失職,那麼,我還會向更上級領導反映,那時,您可就被動了。”
任何一個領導,都不願給上級領導留下推卸責任、玩忽職守、把矛盾上交的壞印象,隻不過在現實中,常常忘了這一點罷了。這時,就需要有人來點撥。
行動感化對方
某市保險公司張科長到一個鄉開展保險業務,群眾對保險工作性質不了解,怕吃虧,不願參加,其中村長最為固執。張科長決心攻下這個堡壘,他天天跑幾十裏去向他們宣傳、動員,村長怕見他,就躲著走。一次聽說村長到幾十裏外的鄰縣親戚家幫助蓋房,他騎車追了上去,車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幹活。幹完活還和村長磨。
為了找一個長談的時機,張科長幹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趕到村裏,在村長家門外一站兩個鍾頭,村長起床開門愣住了,見張科長淋得像水雞,便一把將他拉進屋裏說:“張科長,你就別‘泡’了,我們參加還不成嗎?你這種精神頭,就是‘上帝’也得舉手投降!”
村長這個堡壘一攻破,這個村參加保險工作的局麵就打開了。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雙方認識距離有多大,隻要你善於用行動證明你的誠意,就會促使對方去思索,進而理解你的苦心,從固執的框子裏跳出來,那時你就將“泡”出希望了。
有對男女青年彼此相愛了,但女方的母親認為青年小王木訥,不同意。小王雖然不善言辭,但很有心計,人又勤快,他經常到她家幫助幹活,老人給白眼他不在乎,給冷板凳也不計較,見她家煤球沒有了主動去拉,沒水了馬上去挑。有次下雨見到漏水,小王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親得了病,沒有車,他就背上老人往醫院跑,直把老人感動得掉淚,說:“小王真是個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每人都有不忍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仁之心。”意思是說世界上每個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憐恤受難者的仁慈感情。求上級辦事能否獲得應允,有時恰恰是這種心情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