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對方
汽車大王福特曾有這樣的經驗之談:“我從我自己的經驗以及他人的經驗中證明了,如果說成功是有秘訣的,那麼這所謂的秘訣,就在於‘把握他人的觀點,而依著他人的地位,去審度一切事情’這一能力中。”
美國電氣總公司老板歐文也曾有類似的妙語:“能夠為別人設身處地想一想的人,能夠了解別人心理的人,是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程著急的。”
還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隻有從別人的觀點中去接近他們,我們才能希望控製得住他們。”
紐約的著名律師列圖爾登是以善於說話而負盛名的。他也曾有這樣的經驗之談:“當我們麵對著交談的對方而感到不能使他感興趣,或不能使他折服的時候,這大概總是因為我們不能從對方的觀點去考慮這些問題的緣故。”
當年威爾遜總統組織國際聯盟遊說歐洲各國的時候,霍士曾經以這方麵的一個小竅門幫助威爾遜說服了法國政府。
當威爾遜總統與綽號“法國老虎”的克萊蒙梭會晤之前十五分鍾,霍士向威爾遜提出了一個雖然細微但是非常聰明的主意。他勸威爾遜總統首先與法國人談海洋的自由問題,以作為勸法國加入國際聯盟的方法,因為這個問題顯然是法國當時所急欲解決而又與國際聯盟有密切關係的事。
果然,克萊蒙梭非常興奮。不用說,法國加入了國際聯盟,而且是國際聯盟組織的忠實擁護者。
威爾遜是因為采納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將他的計劃嫁接在克萊蒙梭的興趣之上,告知他國際聯盟如何符合他的利益,才使其計劃被那著名的“老虎總理”接受。
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這是我們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使用這一法寶,是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了,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別人對此即便本來是有興趣的,也會改變態度。
要打動別人,讓人願意為你辦事,就得從他們的需要入手。你必須明白,求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願。同時,還必須記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愛。隻要你認真探索對方的真正意向是什麼,特別是與你的計劃有關的,你就可以依他的偏好去對付他。你首先應當用自己的計劃去適應別人的需要,然後你的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
同舟共濟
當對方強烈地反對你求他做的某件事時,可以製造一個假想的共同敵人,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在五個問題中有三個得到對方的讚同,而且從一開始交涉就沒有產生任何對立情況,並不斷地順利進行時,對方就會在潛在心理作用下,對其它兩個問題也跟著同意。
此時,如果能反複不斷地強調:“到目前為止,我想我們的意見大家都了解了吧!”這麼一來,效果就會更為卓著。把一個小小的共同點不斷地擴大解釋,會使彼此間覺得好像是一個整體站在共同的地盤上。
具體地說,也就是使人產生一種錯覺。而當對立愈強烈時,愈是會產生意外。對方愈是堅持自己的理論,那麼,反對的潛在心理作用也就愈大。
另外,也可以將小的共同點擴大,樹立“共同的敵人”,使對方產生共同的感覺,這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技巧運用。
《孫子兵法》中有“吳越同舟”這麼一句話,原意是講吳國和越國是敵對的雙方,但因同時麵對魏國的威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兩國隻好盡棄前嫌,以對付共同的敵人。
“吳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產生的。
一旦出現了強大的共同敵人時,即使是敵對的兩方,也會搖身一變,而成為合作的對象。
這是人類心理的微妙之處,可以做一個實驗加以證明。
以三個人為一組做實驗。讓他們做簡單的“撞球遊戲”,比賽得分,淘汰到最後隻剩下一個人獲勝。於是這三個人就分別構成了敵對的關係。
這場比賽如果有個人遙遙領先的話,那麼在比賽途中,其他的兩個人就會聯合起來,阻礙領先的這個人得分。
由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弱者都會聯合起來抵抗強者,這和“吳越同舟”的心理狀態是一個道理的。
如果能夠將這種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解除對立者之間的警戒狀態,將對方的意見和態度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例如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同樣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彼此間往往會產生糾紛,並演變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這時如果有一方提出:
“我們如果繼續這樣敵對的話,會讓A公司坐享漁翁之利的。”
如此一來,對方也會產生一種危機感,為了當前的利益,就會減弱敵對的情緒。
其實“共同的敵人”並不見得真的存在,但是可以故意製造一個“假想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