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各宗教教義都主張誠信。如:伊斯蘭教教義提倡要講誠信,重信義。《古蘭經》強調穆斯林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信道的人們啊!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在一起。”“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履行各種約言。”安拉的使者也對聖門弟子說:“你們當謹防不義,因為到複生日不義將是重重的黑暗。”《古蘭經》又雲:“你看見他們中有許多人,急於作惡犯罪,超越法度,吞食賄賂,他們的行為真惡劣!”道教也把“信”視為治國方略之一,“以正治國”“誠全而歸之”,要求人們要“動作言語,無失誠信”(《太平經合校》),以誠信為本,“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人人做到不欺、不偽、不妄。基督教、天主教也要求信徒要誠信,《聖經》中說:“耶和華要保護誠實的人”“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佛教把“妄語”列入五戒之一,《大寶積經》裏說:“寧舍身命,終不妄語”。所有這些傳統宗教都要求信徒把誠信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作為修道的入門,對信徒誠實德性的形成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其成效之卓著有目共睹,一個真正的宗教信徒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具有誠實品格的人。
以上所列,僅是我個人對宗教教義中一些共性的部分的簡單歸結,不一定準確。各大宗教教義思想博大精深,如伊斯蘭教中還有和睦鄰裏、厚養薄葬、團結寬容等思想,這些都需要我們宗教界進行研究和挖掘,宗教界要不斷總結經驗,組織宗教界人士和教職人員深入開展教義教規的學習研究和挖掘整理,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現實社會的闡釋,使宗教教義思想與時俱進,並通過你們的講經布道活動,對信教群眾進行教育、引導,為引導和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探索更好的新路。
第二,要大力弘揚宗教道德中的積極成分。宗教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中宗教道德化與道德宗教化的結果,是與世俗道德相對的,建立在對神或真主的信仰基礎上的道德,是從屬於宗教的基本教義和教規、調整教徒與其信仰的神或真主之間的關係、以是否信神或真主為善惡評價根本標準的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中國各宗教在自己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人類世俗道德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倫理道德體係,用以教育信徒,規範信徒的行為。其中,有許多積極的成分不僅對於規範信徒的行為仍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於促進社會主義道德體係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伊斯蘭教道德集中反映在《古蘭經》之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首先,主張順從(服從)。順從是伊斯蘭教道德的主要主張,在《古蘭經》中是專指順從真主、順從使者、順從真主的一切意誌。在以後伊斯蘭教的發展中,又產生出順從社會的管理者、順從雙親等含義。按照今天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要遵紀守法,服從黨的領導和政府的管理。其次,主張堅忍。在《古蘭經》中,堅忍被認為是人的一種極為重要的道德行為,即美德。它認為“真主是與堅忍者同在的”,強調遇到困難要堅忍,隻有堅忍,才能逢凶化吉,克服困難。第三,主張行善。伊斯蘭教把行善和歸信真主並列為伊斯蘭教對人的兩項主要教誨。《古蘭經》雲:“真主的確喜愛行善的人。”認為善行能消除惡行。第四,主張施舍。即拿出自己剩餘的東西去行善,救助孤貧。主張對真主“敬畏的人,在康樂時施舍,在艱難時也施舍”。第五,強調守中。就是對人待物不要過分。如對待日常的物質生活,《古蘭經》主張人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對待對方的進攻,《古蘭經》稱“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但不要過分”。對待誦經,《古蘭經》主張的是既“不要高聲朗誦,也不要低聲默讀”,而“應當尋求一條適中的道路”。守中在《古蘭經》中還被認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的一種共性,稱所謂的真主以穆斯林為“中正的民族”。第六,強調安分。“真主使你們互相超越,你們當安分守己”而不要有非分之想。第七,主張寬恕。按照《古蘭經》說法,人祖阿丹所犯的罪過就是由於真主的寬恕才得免的,不然人在今世還得負擔著沉重的原罪。在《古蘭經》中,寬恕作為一種人的美德,主要是用於對待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改信伊斯蘭教的麥加多神教信奉者的。除上述主要道德要求外,伊斯蘭教也強調要孝敬父母、尊重親友、對人誠實公正、團結互助、結交良友、注重禮節。反對飲酒、賭博、淫亂、謊言、偽證等等,這些道德規範,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再來看佛教道德,其基本準則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就是要去惡行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按照佛教的說法,凡是有利於修行成佛的思想、言論和行為都是善,反之都是惡。佛教倡導“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修養實踐,要求信徒奉行“五戒”“十善”的戒律(“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指放生、布施、恭敬、實語、和合、軟語、義語、修不淨觀、慈忍、皈信正道。)如果還要幫助別人,則還要求廣修“四攝”“六度”以利他人。這些規勸性道德規範在今天,即使對於我們不信教的或者其他的信教群眾,也都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另外,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特別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孝為中心的中國佛教道德,強調孝是天經地義的,是人們應普遍遵守的德行。在家信徒應忠君孝親,出家僧人也應節衣縮食,以贍養父母。孝行不但要養親事親,而且要光宗耀祖。出家修行,給父母帶來尊嚴和榮耀,是無上孝行。上述佛教道德中的宣揚的一些基本價值準則,不僅對於信徒言行修持有著嚴格的規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建設也有相當的借鑒作用。
再看道教的宗教道德。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非常注重維護中國傳統道德,其倡導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封建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核心,其作用之大,影響之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道教曆來倡導愛國,要求信徒要“忠報國家”,把“勿犯國法”作為清規戒律的頭條,嚴厲禁止道教徒違法亂紀,以維護法律尊嚴,社會安定。道教還主張尊重人民、服務人民。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的心,是隨其百姓的心態習俗,隨宜製化的,不以一己之見教人,更不以私見或分別之心待人。“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即以百姓的利益為利益,想百姓之所想,為百姓之所需。道教崇尚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始終高舉崇尚生命的大旗,把每個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並擴大到自然界,把尊重生命、保護生命、優化生命作為道德的核心價值,在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來看,這是難能可貴的。道教還主張崇儉抑奢,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慈祥有愛心,第二節儉純樸,第三不敢自高、自傲,居於別人的先前)。又說“儉故能廣”(因為節儉自己的精神不妄,所以才能精神飽滿,成就廣大救人救世大事業),“舍其儉見廣”(舍棄了節儉純樸,而荒淫無度,無端浪費光陰),抑奢才能持而保儉。《道德經》指出的“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太上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數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並把清靜寡欲作為崇儉抑奢的重要修行。道教還要求知榮辱,明是非。認為人隻有知榮而為之,知辱而不為,才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人可以缺乏智慧,也可以沒有大的作為,但不能無恥。一個人“該恥不恥”,那是十分危險的。《莊子·逍遙遊》提出“辨乎榮辱之境”,要求人們不因外界的幹擾而混淆是非榮辱,要始終做到“知恥”。
再看基督教道德。盡管有宣揚禁欲主義等脫離世俗較大的道德規範,但還是有不少方麵值得借鑒。首先,強調要愛人如己。把愛上帝與愛自己、愛他人統一起來。《約翰福音》中說:“因為神就是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要求天主教徒要做到兩條:一要守上帝的誡命,嚴守十誡,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財物。其次,要愛上帝,照上帝之命,互相友愛,愛人如己,甚至要求愛仇敵。再次,主張善惡報應、來世幸福。認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求得來世善報和永恒的幸福。《聖經》中說:“因有今生和來世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第四,主張謙卑、順從、忍辱、勿抗惡。對於塵世存在的苦難、惡行和不公正,基督教道德強調人類陷於苦海是來自人本性的墮落,情欲的罪孽,而不能責怪上帝。上帝容忍世上的苦難正是對人類的考驗。為了贖罪,為了擺脫苦難,就要學會謙卑、順從,一切聽命於神,服從於神,同時也要聽命、服從地上的掌權者,“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馬人書》13:1)。第五,主張完善德行必須懺悔己罪。教徒要完善自己的德行,就必須時刻反省懺悔自己的過錯和罪行。
以上,簡要羅列了各大宗教道德中的一些積極的部分和有益的成分,希望宗教界能著眼今天的實際,進一步發揚光大。對那些為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倫理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最起碼的道德規範,要繼承和發揚。
第三,要廣泛宣傳宗教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文化是一個民族和社會文明的個性氣質和生命力。宗教文化是宗教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它包括信仰體係、社會意識、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宗教哲學、宗教文學、宗教藝術、宗教習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動等較為廣泛的內容。中國的宗教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麵,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成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長期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宗教文化積蓄並傳承了人類大量的精神文化信息,在曆史、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建築、繪畫、雕塑等多個領域,都留下了豐富優秀的成果,許多至今仍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激烈,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軟實力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深入挖掘和廣泛宣揚中國宗教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成果,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先進文化,提高我國軟實力和綜合實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是宗教與中國傳統哲學。從佛教來說,佛教哲學與中國哲學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相互影響、互相鬥爭和交參互涵的過程。佛教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先是在魏晉時期,佛教般若學與中國新興的玄學發生了密切聯係,般若學不落兩邊的中“空”觀念對玄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補益作用。再到隋唐時期,佛教向本體論、認識論、心性論和人性論方向轉變,此時諸宗並興,對當時中國哲學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在心性論上,有天台宗的“無情有性”、禪宗的“性淨自悟”;在本體論上,有法相唯識宗的“萬法唯識”,天台宗、華嚴宗、禪宗主張的真心為世界萬物本原說;在認識論上,有法相唯識宗的“三性”說,禪宗的頓悟論,這些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論對中國哲學發生了重要影響。此時,佛教各宗又注意吸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成分,如儒家的性善論,道家的自然主義以及《周易》思想,豐富佛教思想體係,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儒家學說,也逐漸開始吸收佛教思想。如,宋代的程朱理學對中國傳統心性論的改造等。而儒學中的忠孝、中庸思想又為佛教也吸取。歸結起來,佛教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麵:人生觀上,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個人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係起來;世界觀上,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價值觀上,堅持“緣起性空”的觀點,認為凡事有緣,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需要一定的關係和條件。道教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老子》中的素樸的辯證法思想。首先,《老子》認為,具體的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之中的,事物都是有始有終,經常變動的。《老子》說:“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安或危”,就是說事物沒有永恒不變的。《老子》又認識到,事物有它的對立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事物都是以其對立的方麵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就沒有“無”,沒有“長”就沒有短。《老子》也認識到,對立麵是經常相互轉化的。它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變為它的反麵,這就是常說的“物極必反”。《老子》認為,事物的相互轉化過程是沒有窮盡的。本來是容易的事情,發展下去,就起質的變化,成為很大的事情。所以《老子》建議,在問題還容易的時候,就把它解決了,在事情還小的時候,就把它辦了。這也反映出,《老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事物和它的對立麵的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這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