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短期緊張籌備,“援歐”計劃的大政方針均已確定。馬歇爾便借哈佛大學舉行畢業典禮並授予他名譽學位之際,發表“援歐”演說。
授予名譽學位的日子定在1947年6月5日下午,哈佛的畢業生與校友圍坐在校園榆樹下,傾聽各界人士講話。馬歇爾對準備在這次演說中拋出援助歐洲的計劃一事守口如瓶。馬歇爾的講話稿由自己起草,發表前甚至沒有給國務院留下副本,艾奇遜這樣寫道:“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國務卿帶著這樣一份遠遠沒有準備好的講話稿去作如此重要的講演,而且也沒有把最後定稿的內容通過國務院。直到最後幾分鍾,我才通過電話從卡特上校那裏探聽到講演的內容。”馬歇爾演說時,身穿便服,表情嚴肅。演說平板單調,曆時隻不過15分鍾,但是卻闡明了美國重大的“援歐”政策。
馬歇爾具體闡述了歐洲的經濟困境:戰爭使歐洲變成一片廢墟,城市、工廠、礦山、鐵路均遭嚴重破壞。如今,歐洲無法生產足夠數量的工業品、糧食、原料。此外,歐洲燃料匱乏,工業裝備極為陳舊。馬歇爾表示,美國願意提供援助,盡其所能協助歐洲經濟恢複正常。接著他提出美國的“援歐”計劃:一是,如果美國政府單方麵製訂歐洲經濟複興計劃,那既不妥當,也收不到效果。因而歐洲應采取主動,“歐洲必須先行一步”,美國則從旁提供援助。二是,美國這次“援歐”與以前不同,不是向個別國家提供零星援助,而是向聯合的歐洲提供援助。至於聯合的歐洲,是指前蘇聯在內的整個歐洲,還是隻包括西歐,馬歇爾不作正麵解釋。他隻是含糊其辭地說,該計劃假使不能征得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得征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暗示該計劃有可能隻包括西歐。在演說中馬歇爾還說:“我們的政策的目的在於恢複世界範圍內的正常經濟秩序,從而提供一個自由製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會環境……我敢肯定,任何願意加入這一複興事業的國家,都將得到美國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企圖阻礙別國複興的政府,都不會得到我們的幫助”。
演說發表後不久,“援助”計劃便被稱為“歐洲複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