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外長會議 ——美國為插入歐洲事務做準備(1 / 2)

1947年3月間,美國草擬“援歐”方案,此時正值美、蘇、英、法4國外長在莫斯科開會,具體討論德國、奧地利問題。馬歇爾在會上提出德國經濟統一的問題,但被前蘇聯否定。會議開了1個多月毫無結果。會議結束前,馬歇爾拜訪斯大林,斯大林對國際問題及德國問題均未具體表態,隻是說:“如果達不成協議,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下次可能達成協議,下次不成,可以等再下一次……必須有耐心,不要悲觀。”

莫斯科外長會議結束後,馬歇爾抓住斯大林的上述談話,為美國加快“援歐”計劃造輿論。他責怪前蘇聯在歐洲采取拖延戰術,其目的不僅使德國問題無法解決,更要使陷入困境的歐洲經濟最後崩潰。回國後,馬歇爾立即就莫斯科外長會議發表廣播演說,介紹歐洲經濟現狀時,馬歇爾強調歐洲的“病人已奄奄一息”,美國必須對症下藥,迅速行動。

馬歇爾親自搭班子,研究具體方針,製訂具體的“援歐”計劃。1947年4月底5月初,他責成助理國務卿威爾·克萊頓就西歐經濟現狀寫成書麵報告。此外,他授權前蘇聯問題專家喬治·凱南領導國務院政策設計司,在兩周內將“援歐”具體建議送交國務院。

到5月下旬,凱南與克萊頓均向馬歇爾提交了“援歐”建議。建議認為,美國隻有給瀕臨絕境的西歐經濟“輸血”,才能達到控製西歐的目的,必須把西歐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打破各國的經濟壁壘,協調各國的關係,緩和英、法、德的矛盾,以便一致對付前蘇聯;同時還獻計說,美國不必急於發表“複興”歐洲的具體計劃,而是乘歐洲經濟瀕於絕境之機,讓歐洲國家聯合起來主動向美國提出請求。最後留下的是一個棘手問題,即“援歐”範圍究竟包括西歐,還是包括整個歐洲。頓時,是否邀請前蘇聯便成為問題的核心所在。縱然美國早將“援歐”範圍定為西歐,但迫於形勢,為了避免被指責分裂歐洲,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邀請前蘇聯參加的問題。為此,5月28日,國務院召集主要官員與智囊人士開會磋商。

會上,馬歇爾很快便把問題集中到一點,即是否要邀請前蘇聯?邀請前蘇聯有什麼利弊?副國務卿艾奇遜認為,前蘇聯參加弊多利少,美國國會很可能不肯撥款,從而影響整個“援歐”計劃。但據他估計,前蘇聯不一定會參加,因為按照常規,前蘇聯是不願泄露其國內經濟情報的。因此,美國不妨發出公開邀請,然後看一看前蘇聯是否響應。凱南與艾奇遜意見一致,也主張向前蘇聯發出邀請。凱南在發言中進一步分析了邀請前蘇聯的理由。在他看來,前蘇聯是非邀請不可的,唯有這樣才能使美國不必承擔分裂歐洲的責任。但凱南也承認,前蘇聯當真應邀參加,則又違背美國本意。怎麼辦?凱南認為,美國隻要在邀請前蘇聯的同時,提出苛刻條件,要求前蘇聯像美國一樣,多承擔責任,多作出貢獻,前蘇聯便有可能拒絕參加“援歐”計劃。馬歇爾感到凱南言之有理,決定暫不限定“援歐”範圍,在宣布該計劃時,則盡可能含糊其辭,這樣便為其後迫使前蘇聯退出該計劃埋下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