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文人反對鹽鐵專賣,把它說得一無是處,不合曆史實際,但卻反映了封建官僚製度控製下的鹽鐵專賣,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濟私,所造鐵器質量低劣,“割草不痛”,價錢又貴,農民不願用,出現了“木耕手耨”的現象。製出的鹽也有苦味,人民隻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認這些事實,致使“民煩苦之”。
第二,對匈奴和戰問題。匈奴貴族長期擾邊,漢武帝發動大規模反擊戰爭,這在當時還是必要的。不過,連年征戰,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史書記載,武帝晚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東方盜賊滋起”,封建統治呈現不穩。賢良、文人以此為口實,全麵否定抗匈鬥爭。他們認為,早就不應該輕啟戰端,隻要用仁義加以感化,匈奴貴族自然就不來騷擾,“以仁義導之,則北乘無寇虜之憂”。會議上,他們主張“罷關梁,除障塞”,撤除邊防要塞,“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說這樣自能安定和平。這些議論,不切實際,非常迂腐可笑。桑弘羊擺出漢朝與匈奴關係的曆史,說明匈奴貴族貪婪好戰,即使“重質厚賂”,照樣“暴害滋甚”。所以,他認為對於匈奴貴族“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仁義感化不可能收效。
第三,實行“法治”,還是實行“德治”。桑弘羊堅持漢武帝長期實行的“法治”政策。他認為,“令嚴而民(謹)慎,法設而奸禁”,實行嚴刑峻法,則“民不逾矩”,才能鞏固封建統治。
來自地方的賢良、文人,直接感受農民反抗的威脅,指出,“疲馬不畏鞭,疲民不畏刑法”,單靠酷刑鎮壓,“不可久也”,漢朝政權有可能步秦後塵,迅速垮台。賢良、文人主張實行“德治”,是要求漢朝廷變換統治手法,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先“禮”後“法”,“禮用敬明,不從者,然後等之以刑。”
儒法之爭,是指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過程中,儒法兩個學派之間的鬥爭,有它的特定含義。爾後,隨著封建社會的確立和發展,產生儒法鬥爭的社會曆史條件,發生變化,儒法逐漸走上了合流。鹽鐵會議正是在儒法日趨合流的曆史條件下召開的。
鹽鐵會議是漢朝政府討論國策的一次會議。會議留下了記錄。宣帝時的桓寬利用這些記錄材料,寫成了幾萬字的《鹽鐵論》一書。《鹽鐵論》寫得好,保存了當時辯論雙方代表人物的原來風貌,為後人提供了西漢鹽鐵專賣和鹽鐵會議的重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