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大將軍霍光以昭帝名義,命令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60餘人,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政策討論會。這次會議,是要“總論政治得失”,就漢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以鹽鐵專賣政策為主,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和辯論。這便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有名的“鹽鐵會議”。
漢武帝在位時期,重用大理財家桑弘羊,實行鹽鐵專賣,收回鑄錢大權,設立“平準”、“均輸”製度,加上“算緡”,“告緡”辦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擊了大工商業主和封國諸侯的經濟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經濟基礎。漢武帝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內削諸侯王,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大大鞏固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是順應曆史發展要求的。但同時也因負擔過重,以致造成“天下虛耗,百姓流離”,不斷爆發小規模起義,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漢武帝一方麵進行鎮壓,一方麵決定在基本方針不變的前提之下,適當調整一些政策。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書漢武帝,要求在今新疆輪台一帶,實行軍事屯田,“以威西國”。漢武帝深知力所不及,為此下了一道“輪台詔令”,不同意再加重百姓口賦,拒絕在輪台再興辦屯田,並明確表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同時,他又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積極恢複和發展生產事業。這個政策調整工作,對鞏固前一時期加強統一集權的成果,很有必要。但漢武帝來不及全麵貫徹“輪台詔令”的方針,便在公元前87年死去。臨死前,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並確定以他為首,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一起,共同輔佐即將繼位、年僅8歲的漢昭帝。
霍光主持朝政時,“無所改作”,堅持漢武帝加強集權的各項主要政策,同時能夠“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注意貫徹漢武帝“輪台詔令”的精神。公元前81年,朝廷下令,征求地方賢良文人對“民間疾苦”的意見,一致回答:“願罷鹽、鐵、酒榷”,桑弘羊不同意。因此,霍光便組織了“鹽鐵會議”。
會上,霍光沒有出麵,由丞相田千秋主持會議。桑弘羊是代表朝廷答辯的主要發言人。從各地請來的賢良、文人,則利用這次機會,對漢武帝的各項政策進行了論辯,主要矛頭指向桑弘羊,紛紛要求有所更改。於是,會上以賢良、文人為一方,桑弘羊為另一方,展開了激烈地辯論。他們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第一,要不要繼續實行鹽鐵專賣、統一鑄錢、榷酤、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賢良、文人認為政府壟斷這些事業,是“與民爭利”,主張加以廢止。桑弘羊堅決反對這種意見,他說:“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打擊分裂勢力),禁淫侈,絕兼並之路也”。桑弘羊指出,漢初不禁私利,吳王劉濞鑄鐵煮鹽,結果力量一大,就造起反來。另外,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爭,“車甲之貴,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事實說明,實行鹽鐵專賣,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抵抗匈奴貴族的侵擾,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遷對此曾說過“民不宜賦,而國用饒”,加以肯定。漢武帝時,“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的桑弘羊,為此立功。所以,在會上,桑弘羊堅持繼續執行鹽鐵專賣,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