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滅楚之戰是中國曆史上疲敵製勝的典型戰例,秦大將王翦采取了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而楚軍求勝心切但與秦軍總是交不上鋒,最終鬥誌逐漸消失殆盡,這場秦楚之間的戰役成為秦國消滅楚國的轉折點,然而熟悉楚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楚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早實行變法圖強的國家之一,甚至比商鞅變法還要早。那麼幅員遼闊實力強大的楚國為什麼會在短短三年之內,就被秦國消滅了呢?
楚國的滅亡具體來講,就是三點。第一,改革不力;第二,政治腐敗;第三,不明大勢。我們先說改革,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進行了改革。戰國時期最早變法的國家是魏國,楚國變法的時間也不算晚,是在楚悼王時期。這時候魏國有一個名將到楚國來,我們講過,就是吳起。吳起到了楚國,先做了一年邊地郡的太守,一年以後,楚悼王發現吳起很有才,就提拔他做了楚國的令尹,就是宰相,讓他主持變法。吳起的變法從時間上來說,比商鞅變法還早二十年。吳起變法包括四項內容,第一,廢除世卿世祿,就是一些貴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繼承爵位,在經濟上可以繼承俸祿,這就是世卿世祿。這種製度是西周時期非常普遍的政治製度,這種製度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那些傑出的人才,由於祖先沒有立功,就沒有繼承權,政治上的特權,經濟上的特權繼承不了。這些人才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但是的不到應得的報酬,所以這些人沒有積極性。吳起的做法就是均爵平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封君,就是貴族,子孫到了三代,他的爵位和俸祿就要收回來,當時這是很了不得的。那些封君都是老幹部,他們的子孫要享受他們的爵位俸祿,但是到了第三代,就要收,收回來給當代立功的那些人,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第二條叫整頓吏治,楚國的官員製度有兩大毛病,“大臣太重,封君太重”,就是大臣和封君太多,這些人享受國家大量的俸祿,但是不為國家立功,所以吳起就是要廢除他們這些人享有的特權,減少這些人的數量。第三點,獎勵耕戰,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其實就是兩點,第一,農業,就是耕;第二,軍事,就是戰。吳起非常重視對耕和戰的獎勵,充分調動農民和士兵這兩部分人的積極性,這樣國家有糧,戰鬥力增強。第四點,廣辟土地,楚國是個大國,不像三晉韓趙魏處在中原,地域狹窄。楚國的土地本來就很廣闊,再加上楚國滅掉一些國家之後,他的土地更多,吳起就建議讓一些貴族去開荒,這樣一來,楚國的土地擴大了,糧食收成增加了,國家也就富裕了。從這四個方麵看,吳起的變法廣度,深度,力度相當大,如果能持續下去,楚國可以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秦國有一個相國叫蔡澤,他評價吳起變法時說:“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可見吳起變法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最終吳起的變法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