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正宗略引前敘
(清光緒三十三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者一陰一陽也。天地之生成。人物之聚散。德業之盛衰。古今之所以成終成始。皆此陰陽為之也。陰陽之義大矣哉。其釀而為凶與害者。陰陽之偏勝也。至真陰真陽。一太極而已。冒天下之道。有吉利。無凶害。而又因以明利害。定吉凶。此易之所以為書也。然其道變動不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陰陽正宗者。原本於易。漢書雲、易本隱以之顯。正宗有易之隱。而較易為淺顯也。開宗以大學明義。亦易教也。明德自強不息也。親民厚得載物也。止於至善。思不出其位也。三者括易之全體也。次天地。列乾坤也。次人生。兼三才也。次性命。明易簡也。次圖說。尚象像也。次時學。徵利用也。次問答。窮擬議也。終十目。猶十翼之旨也。易教也。大學之道也。慨自大道不明。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守一先王之教。皆自以為其不可以加。實則猶耳目口鼻手足。雖各有所長。相用而究不能相通也。甚者由正入邪。由邪出正。歧中又歧。道術遂為天下裂。故即大本大原所在。撮其體要。庶後之學者。略有以見天地之純。聖賢之奧。一成不變。而萬變不離其宗。譬如至虛至靈之心。人莫見其有所為也。而聰明強健之著於百體。莫不惟令是從。是書其即以人虛靈之心歟宜古宜今。宜中宜外。孟子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陸子靜謂四海各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是矣。
陰陽正宗略引後序
一日有十二辰。午之光明異於子。一年有十二月。夏之富麗異於冬。變化因時。大業所由獨新也。變而有不變者寓其中。子至午。冬至夏。無非此一元自為終始。盛德所由萬古常新也。人事原出於天道。天地革以成化。乃守舊者。不知去故之外取新。天地恒久不已。乃騖新者。不知溫故之中有新。兩相背馳。皆不利於時矣。利於時者莫如易。陰陽不測。鹹利於貞。貞者正也。萬變不離其宗。斯即陰陽正宗一書所由焉。篇首冠以大學者。所以明變化無方。皆不外此常道也。難之者曰。迄今學問日新。政治日新。世界日新。書理愈出愈新。以戛戛獨造為上乘。守常不變。誠屬迂闊而莫為。應之曰。著書徒以新人耳目乎。大學自幼爛熟於口。非新也。將欲舊染汙俗。鹹與維新。則定靜以養其源。致虛生明。新機日啟。格致以窮其理。博聞強識。新學自賅。由是而誠意正心。存是去非。有治人自有治法。天下之大。可恃者惟此。本原既植。新義自妙於無窮。且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驗於中國之居今稽古者。無論矣。今所重者西學。驗於公法之多符於古者。亦無論矣。西學最要者富強。計學家有曰。大利所見。必其兩益。亦庶幾大學矩之道。可見古今中外。得其貞者。無異學也。特其言未行於天下。故下即人所共知者言之。今皆羽毛是豐如禽獸乎。猶是手足同具之身也。胡不修。今皆聚散無常如禽獸乎。猶是男女正位之家也。胡不齊。今皆遷徙靡定如禽獸乎。猶是上下相維之國也。胡不治。若徒知開民之智。為身計。為家計。為國計。計在富強。而不知所以平其富強。進於富強。終非長治久安之道。大學則有以探其源。持其後也。獨至一切製度。削而不載。非不屑也。因時製宜。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惟存其大體。日新又新。必有政事。以新民新命。如一元之渾淪於天地。五行百物。隨時並妙敷施。環球萬國之新書。有能超出大學之範圍哉。是在善學者。默有以會其通耳。
重刊陰陽正宗略引序
此書為師尊三十年前所著。原版在重慶。印刷無多。春間同仁寄來一冊。擬即翻印。並特向師尊請示原委。承誨之曰。我自十九在青城山。明心見性後。了然於大道之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由來。與人在後天。宜如何存心養性。歸根複命。返還先天之究竟。默識於衷。未敢輕發。至三十覺可以著書。始將覺悟所得。筆記出來。並將先後天性命顛倒。乾坤坎離。錯綜變化。凡陰陽二氣所含之一切微妙義理。畫成圖像。詳加說明。窮十年之力。積稿至十二卷。定名為陰陽正宗。其時在已經舍棄產業以後。家況窘迫。晝間營生計。寸晷無暇。夜間秉筆。燃桐油燈照明。為惜油計。芯草細撚如線。顧油雖省而目力耗。幾為之瞆。耳亦為之減聰。頭骨更咀喳作響。身體之勞瘁可知。書稿雖成。無力發刊。遍向親友告貸。無一人肯應。甚且受其奚落。孟子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者。我實皆一一經驗過來。鄰有七十餘老人周某。固多病。見我書稿奇之。知我有道。求卻病之法。當授以初步命功。伊行之數日。其病若失。益信大道之神妙。自言願捐錢二百串。刊版印書。我以其言為實。雇就匠人。將開工雕刻。而周某因其子阻撓。中途翻悔。所許之錢無著。而事已至此。實欲罷不能。無可奈何。隻摘書中綱要刊印。成為一卷改名陰陽正宗略引。較之全稿。尚不及十分之一。書既成。適當臘底年盡。欠工錢三串。不能結束。遂將書親送某至戚一閱。意欲向其告借。如數以竣其事。伊閱書。初滿口稱讚。及告以來意。遂支吾其詞曰。為善固所素願。不過目下產業未置全。後人未安妥。俟諸事完畢後。定當盡力相助。等等廢話。說了很多。終竟一毛不拔。爾時製錢三串。以現在北京銀元合之。約值五角三分。如此少數。乃張羅十餘日。不能到手。後不得已。當賣衣物。償還工資了事。此事至今思之。猶有餘慨。前年聞周某、及某戚家。已凋零不堪言狀。足見吝財者。仍不保其財。此固由伊等福命淺薄。不能結道緣而沾道光。亦因我爾時躬行未逮。尚不足以傳世。故上天假手於人以阻扼之。今雖底稿已軼。將來世界大同。成功以後。當仍將未刻之重要圖像。補畫完成。以為天下萬世法。偶爾感觸往事。特述其經過。使汝等知行道辦道之艱難。並知道之貴重。非有大福命者。即欲一結道緣。亦不易也。愚等不能文。謹錄師訓以為序。師尊降世紀元七十二年即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仲秋上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