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我到你家來,操勞多年有結果,事事我都勤打理,起早貪黑有擔待。沒有一天鬆懈過。現在日子過好了,你卻翻臉虐待我。兄弟姐妹不知情,不來體諒取笑我。靜下心來細思量,獨自哀傷誰理解。
以為能和你一起到老,誰知未老已生怨。淇水湯湯終有岸,沼澤再寬也有邊,我的苦楚無盡頭。年輕時候相處融洽,山盟海誓信誓旦旦,不想你言行不一違背誓言。既然如此我也不再想了,與你從此一刀兩斷。
29、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安解】
這首詩是男歡女悅時,互贈禮物以表情意所唱的情歌。女方贈以木瓜,桃李。男方還之以佩玉,亦有引申意表示這是朋友之間饋贈對答,宣揚的是投少報多,不以利論交的忠厚之情。更言應心存公正,不該以小利誤事誤國。我個人傾向於這是首單純的民歌風味的情歌,所以在解讀的時候心情愉悅,寫得的也很輕鬆。
對於詩歌,不單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應該順其自然,最開始的時候應該貼近詩的本意去理解,以後再自然的引申。不必操之過急掩蓋了本色。
【安譯】
你贈我木瓜,我回贈你佩玉。不是為了什麼回報。隻是為了與你永結同好。
你贈我香桃,我回贈你佩玉。不是為了什麼回報。隻是為了與你永結同好。
你贈我甜李,我回贈你佩玉。不是為了什麼回報。隻是為了與你永結同好。
30、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安解】
這首詩,詩意無歧義,當是一位已介婚齡的女子,盼望男子不要再猶豫觀望,及時追求自己。現在媒體提煉出“剩男剩女”的概念,仿佛大男大女的一夜之間成了重大的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從《摽有梅》看來也不是今天才有。《摽有梅》中女子的恨嫁之心跟現時很多女人不謀而合,男女婚嫁雖然要及時,也不是說有就有的,越急越容易走眼,不如穩中求勝。
【安譯】
擊打梅樹梅子落,樹上還有十分之七。追求我的男子們,趁著現在好日子。
擊打梅樹梅子落,樹上還剩十分之三。追求我的男子們,趁著現在好時辰。
擊打梅樹梅子落,拿著竹筐來拾梅。追求我的男子們,告知婚約莫遲疑。
31、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安解】
這是一首心傷故國的挽歌。東周的大夫經過西周的故宮舊地,此地宮室傾頹,早已殘敗不堪,生出一片茂盛的黍粱。落日的餘暉下,他凝目望向故宮,故國蹤跡難尋,繁華那麼容易就落盡了。人生如此短暫,憂患卻是如此深長。憂憤日深,告問蒼天該如何自遣?
【安譯】
看那荒野上黍子茂盛,看那高粱正在抽苗。我步履遲疑無精打采,心中憂悶無所適從。了解我的人理解我心中憂愁,不理解我的人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奢求。悠悠蒼天啊,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
看那荒野上黍子茂盛,看那高粱正在結穗。我步履蹣跚精神恍惚,如癡如醉無所適從。了解我的人理解我心中憂愁,不理解我的人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奢求。悠悠蒼天啊,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
看那荒野上黍子茂盛,看那高粱已經成熟。我步履遲緩無所適從,憂憤抑鬱無所適從。了解我的人理解我心中憂愁,不理解我的人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奢求。悠悠蒼天啊,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
32、園有桃
園有桃,其實之殽。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有誰知之!有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有誰知之!有誰知之!蓋亦勿思!
【安解】
這是另一首著名的憂國憂民者之歌,與《黍離》不同,《園有桃》中的孤獨著不是站在故國的廢墟上去憑吊故國,而是立足於現在,意圖能通過自己的呼籲,喚起當權者的重視,使朝政得以肅清,國家得以中興。可是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
【安譯】
園子裏麵長著桃,它的果實可吃飽。我心中實在煩惱。隻能吟唱解憂愁。不理解我的人,說我這人太驕傲。你說那些人說的對嗎?你說他說的對嗎?我為國事憂心忡忡,不知內情的人怎麼也不想想??
園子裏麵長酸棗,它的果實可吃飽。我心裏憂悶難消。隻能流浪忘煩惱。不理解我的人,說我這人太狂傲。你說那些人說的對嗎?你說他說的對嗎?我為國家憂心忡忡,不知內情的人怎麼也不想想?
33、君子於役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安解】
這是詩經裏我最喜歡的一首思婦詩。年少時讀它,不知道當中的思憶有那麼深,我一年年的長大,再看它,當中的如海深情並沒有變淺,它還是那麼深。而我的心也漸漸契合田園之境,逐漸懂得安寧質樸之美,詩文與人的對映,應是淡淡的包容和吸納。人自長成,書未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