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蘭李仁
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其分布格局從唐代回回先民進入中國到清代呈現了不斷演變的一個曆史過程,這個過程除受社會發展條件的影響外,中國的氣候變遷和生態環境的變遷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本文即在氣候學研究的啟迪之下,循中國氣候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冷暖變化和生態環境的變遷以及這種變化對回族社會活動的影響,從生態氣候變遷中探討了回族的遷移、人口分布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以期對回族尤其是西北地區回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回族是中國曆史上形成較晚的一個民族,她不斷地在中原大地上遷徙、繁衍、發展,以至成為中國分布最廣的民族。在回族的遷移過程中,氣候的變遷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回族遷移史與我國的生態氣候變遷密切相關。
一、生態氣候變遷與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
我國著名氣候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通過對我國五千年氣候變化規律的研究,總結我國氣候經曆了4個明顯的暖濕時期和4個明顯的寒冷時期。氣候的暖濕與否,對我國北方的影響更大,在暖濕期,北方溫暖而多雨;而在寒冷期,則幹燥而嚴寒。在漢代之前的一千年,我國的黃河流域即處於明顯的暖濕時期,那時,黃河流域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湖泊眾多,河網縱橫,形成了優越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正是這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奠定了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物質基礎。也使得黃河中遊成為當時的經濟文化活動中心。但是,在漢代王莽朝前後,全國開始向較冷的氣候轉變,周邊的匈奴、羌、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為了躲避嚴寒對他們的侵襲,大規模地向中原地區進發,與農耕為主的漢民族在黃河流域進退消長,相互爭鬥。伴隨著黃河流域的開發為農為牧屢經更迭,草原破壞,毀林棄牧,森林覆蓋率日益下降,生態環境遭到了逐步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社會環境的動蕩,加之從宋哲宗鹹平三年庚子(1000)開始,中國氣候明顯冷於幾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人們為了尋求有利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環境而向中國的東南遷徙。宋室南渡,標誌著中國經濟文化中心開始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氣候的變遷,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海上香料之路不斷擴大,陸上絲綢之路便漸漸荒廢了。但在氣候總體偏冷的這一時期,也有相對溫暖的一段,這就是“隋唐暖期”。
二、隋唐暖期與回回先民進入中國
竺可楨認為“第六世紀至第十世紀初,是隋唐(589~907)統一時代,中國氣候在第七世紀的中期變得和暖”
。根據他所繪製的圖表,隋唐五代甚至是自西晉以來1700年間氣溫最暖時期,溫度約高於現今1℃-2℃,學術界稱之為“隋唐暖期”。暖濕的氣候條件,加之唐王朝“勸農桑,薄賦稅”的政策使農業與畜牧業發展迅速,國家經濟力量強大,交通發達。《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八月條中所言“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一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
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交通運輸條件都比較好的曆史時期,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開始與我國發生密切的關係,陸路的絲綢之路成為穆斯林進入中國的主要線路之一。從唐永徽二年(651)到貞元十四年(798)的148年間,阿拉伯派來的政府使團有37批。從722年到747年的26年間,波斯商賈來朝貢的共有10批。唐代中國政府在陸路上設驛站1293個,海路上設驛站260個,據史書記載,唐德宗建中元年,留居長安的外商已超過4000戶,其中穆斯林商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安史之亂”時,肅宗曾借大食西域之兵據稱20萬,平叛後,大食軍士近2萬留居陝西大荔縣南的沙苑,使沙苑在清代成為陝西的一個較大的回回聚居地。當時,穆斯林自波斯灣經土耳其,越過蔥嶺,沿天山南北向東,通過河西走廊,經今新疆的吉木薩爾、昌吉,青海的西寧,甘肅的威武、張掖、臨洮、臨夏、平涼,寧夏的固原,然後直達長安,經過長安又可到達古都開封。他們遷徙活動的範圍主要以長安為中心,在黃河中上遊的鹹陽、開封、洛陽等主要城市擴散。今西安的大學習巷清真寺,開封的東大寺乃唐代所建。當時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處於高峰,回族先民的經濟文化活動,也基本上是在黃河流域,並且其早期的經濟文化活動,為回回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土蕃崛起後,唐朝對西域各民族用兵,戰爭連年不斷,唐與大食在陸路方麵的商旅往來,基本處於停止狀態
。安史之亂後,黃河中遊地區及河套地區原來的牧場大部分都變成了耕地,戰亂前農牧兼營變成了以農為主,隨著黃河中遊開墾麵積的逐步擴大,水土流失不斷的增大,從唐代後期開始,黃河中上遊的土地利用發展趨勢,為下遊伏下禍根,下遊的決堤之患也就無休止地愈演愈烈。自秦到西漢末253年黃河決口62次,自隋初到元末779年黃河決口448次
。黃河流域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了衰退的跡象。與此同時的暖濕氣候卻給長江流域帶來豐沛的雨量,使東南沿海的農業及其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海上香料之路來華的“蕃客”逐年增多,唐代的廣州、泉州、揚州成為阿拉伯、波斯商人進入中國的主要港口城市,他們的到來成為東南地區回族最早的先民。
三、宋朝冷期與海上貿易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