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1 / 2)

我出生在1954年,祖父膝下四個子女,隻有父親一個獨苗。我的出世,不單為家裏延續了香火,也是家族中嫡長孫,一家人都很興奮。按故老習俗,取名需按族中排輩:“國卓欣成,家熙世英聯”,父親是卓字輩,我是族中字輩第一號,祖父便給我起名叫曾華,但一算生辰八字,五行缺水,於是就改名叫曾華傑(曾傑實在不怎麼好聽),補了個大海水,是可以旺我,又華傑好,長大了做中華的英雄豪傑。還提前取了字:博之,這裏邊也有他一番道理,古人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博字起頭好,望我承襲曾家好學之風,兼容並蓄,博學之。

可惜在我以後實際的成長過程中,跟我的名字並不怎麼匹配,此是後話。

我父親曾毅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係,畢業後一直在報社做編輯。直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共中央和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英明決策,發布了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父親仰慕曾祖遺風,二話不,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棄文就武,加入梁興初的三十八軍任指導員,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

飛虎山一役,父親負傷回國,在陸軍後勤總醫院養傷,認識了我母親,我母親當時是外科軍醫。在醫院裏邊泡了大半年,兩人日久生情,戰爭結束後便結了婚,首長關照,一塊兒調到北京衛戍區,進了機關。

當時,部隊把我們家分配在蠟庫胡同——臨近景山的一條胡同。明清時代內務府曾在此設置衙門,專營紫禁城內宮廷蠟燭供奉,因而得名。解放後這裏改稱“臘庫胡同”。

胡同南北走,兩條岔,我們院兒在南岔,多是機關作戰指揮部門家屬,其他諸如後勤裝備,保衛,政工家屬都在北岔。

院子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實話,胡同雖不大,但這個院子很大,據起初住的是蠟庫衙門的老爺一家。窮廟富方丈,想來當年庫司老爺也撈了不少油水。這麼多年,風雨滄桑,修葺翻新了好幾回,主人也曆經好幾十撥,依然不變模樣,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期間地下黨的電台就曾設在這裏。

這麼大的地方,隻住著三戶人。祖父很高興,經常念叨這裏風水好的不得了,時候也不懂,就知道翻牆爬樹,上房揭瓦,長大以後研習形勢理氣,才知道確是奧妙無窮。

院兒裏住的都是部隊家屬,統共十來號人。後來有的搬走了,有的又搬進來,來來去去許多回,老一輩的名號,很多我也記不起來了,隻知道最後搬在隔壁住的黃叔叔,跟我父親是抗美援朝的戰友,同在三十八軍,也是負傷調回來的,兩家人交情極好。

他兒子黃永幸跟我同年,發,從機關幼兒園到中學都是同學,鐵哥們兒,一塊兒搗蜂窩,掏鳥巢,往老師抽屜裏邊兒放死蛇,卸人家自行車鈴鐺,戳車胎,專搞惡作劇,也一塊兒打架,挨板兒磚。什麼都幹,也什麼都敢幹,出了名的混世魔王,唯恐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