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1 / 3)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製,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弑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複娶顏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曆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歎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誌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讚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誌,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製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穀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製三桓,援引古製“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隻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身世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隻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裏,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裏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裏,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誌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製。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誌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遊,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穀。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穀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製,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

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吊,

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政治生涯

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 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采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隻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 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 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左圖為孔子夾穀會齊王)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 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 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隻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製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 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 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 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 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 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麵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麵 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隻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 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 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 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麵。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曆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讚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麵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裏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製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曆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製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麵所應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上一章裏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麵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麵,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隻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麵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