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於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兩端(4)而竭(5)焉。”
【注釋】
(1)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3)叩:叩問、詢問。
(4)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麵。
(5)竭:窮盡、盡力追究。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隻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評析】
孔子本人並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隻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鳳鳥(1)不至,河不出圖(2),吾已矣夫!”
【注釋】
(1)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傳說鳳鳥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征著“聖王”將要出世。
(2)河不出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也象征著“聖王”將要出世。
【譯文】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評析】
孔子為了恢複禮製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複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歎。從這幾句話來看,孔子到了晚年,他頭腦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為嚴重。
【原文】
9·10 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2)與瞽(3)者,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注釋】
(1)齊衰:音zī 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製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裏統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貴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5)趨:快步走,表示敬意。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麵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評析】
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並盡量身體力行,以恢複禮治的理想社會。
【原文】
9·11 顏淵喟(1)然歎曰:“仰之彌(2)高,鑽(3)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6)。雖欲從之,末由(7)也已。”
【注釋】
(1)喟:音kuì,歎息的樣子。
(2)彌:更加,越發。
(3)鑽:鑽研。
(4)瞻:音zhān,視、看。
(5)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6)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7)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譯文】
顏淵感歎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像在後麵。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麵,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評析】
顏淵在本章裏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後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1)。病間(2),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3)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4),予死於道路乎?”
【注釋】
(1)為臣:臣,指家臣,總管。孔子當時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由此人負責總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間:病情減輕。
(3)無寧:寧可。“無”是發語詞,沒有意義。
(4)大葬:指大夫的葬禮。
【譯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評析】
儒家對於葬禮十分重視,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對於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安葬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對學生們按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原文】
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1)韞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櫃子。
(2)善賈:識貨的商人。
(3)沽:賣出去。
【譯文】
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評析】
“待賈而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麵四處遊說,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著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另一方麵,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2)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麵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隻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後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
【注釋】
(1)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遊曆不定的生活。
(2)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3)雅頌:這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忠與孝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兩個道德規範。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麵的身體力行者。在這裏,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注釋】
(1)簣:音kuì,土筐。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隻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隻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裏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誌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隻有顏回一個人吧!”
【原文】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隻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評析】
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麵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麵。但他卻不幸死了。對於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經常以顏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注釋】
(1)秀:稻、麥等莊稼吐穗揚花叫秀。
【譯文】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評析】
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在這裏,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評析】
這就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於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並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語之言(1),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2),能無說(3)乎?繹(4)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1)法語之言:法,指禮儀規則。這裏指以禮法規則正言規勸。
(2)巽與之言:巽,恭順,謙遜。與,稱許,讚許。這裏指恭順讚許的話。
(3)說:音yuè,同“悅”。
(4)繹:原義為“抽絲”,這裏指推究,追求,分析,鑒別。
(5)末:沒有。
【譯文】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隻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讚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隻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隻是高興而不去分析,隻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評析】
這裏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致的問題。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隻是問題的一方麵,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偽,則應加以仔細辨別。對於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
【注釋】
(1)此章重出,見《學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2)不可奪誌也。”
【注釋】
(1)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誌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評析】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誌”,就是人的誌向、誌氣。“匹夫不可奪誌”,反映出孔子對於“誌”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於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誌向”。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確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縕袍(2),與衣狐貉(3)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釋】
(1)衣:穿,當動詞用。
(2)敝縕袍:敝,壞。縕,音yùn,舊的絲棉絮。這裏指破舊的絲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兩句見《詩經·邶風·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隻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複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隻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評析】
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先誇獎又批評的兩段話。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於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為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的更遠的誌向,成就一番大事業。
【原文】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彫後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謝的。”
【評析】
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誌向的君子,他就像鬆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評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1);可與適道,未可與立(2);可與立,未可與權(3)。”
【注釋】
(1)適道:適,往。這裏是誌於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堅持道而不變。
(3)權:秤錘。這裏引申為權衡輕重。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原文】
9·31 “唐棣(1)之華,偏其反而(2)。豈不爾思,室是遠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1)唐棣:一種植物,屬薔薇科,落葉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搖動的樣子。
(3)室是遠而:隻是住的地方太遠了。
【譯文】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隻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鄉黨篇第十
【本篇引語】
本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麵見國君時、麵見大夫時的態度;他出入於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麵,為人們全麵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原文】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2)言,唯謹爾。
【注釋】
(1)恂恂:音xù,溫和恭順。
(2)便便:辯,善於辭令。
【譯文】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原文】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與與(4)如也。
【注釋】
(1)侃侃:說話理直氣壯,不卑不亢,溫和快樂的樣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顏悅色而又能直言諍辯。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4)與與:小心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原文】
10·3 君召使擯(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4)如也。趨進,翼如也(5)。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注釋】
(1)擯:音bìn,動詞,負責招待國君的官員。
(2)色勃如也: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3)足躩:躩,音jué,腳步快的樣子。
(4)襜:音chān,整齊之貌。
(5)翼如也:如鳥兒展翅一樣。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原文】
10·4 入公門,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2)。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3)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顏色,怡怡如也。沒階(6),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
(1)鞠躬如:謹慎而恭敬的樣子。
(2)履閾:閾,音yù,門檻,腳踩門坎。
(3)攝齊:齊,音zī,衣服的下擺。攝,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擺。
(4)降一等:從台階上走下一級。
(5)逞:舒展開,鬆口氣。
(6)沒階:走完了台階。
【譯文】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原文】
10·5 執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禮(5),有容色。私覿(6),愉愉如也。
【注釋】
(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
(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樣子。
(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
>>>(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後,接著舉行獻禮儀式。
(6)覿:音dí,會見。
【譯文】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麵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
【評析】
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麵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原文】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1),紅紫不以為褻服(2)。當暑,袗絺綌(3),必表而出之(4)。緇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8)。必有寢衣(9),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11),必殺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Bzly_01\/BZ>服而朝。
【注釋】
(1)不以紺緅飾:紺,音gàn,深青透紅,齋戒時服裝的顏色。緅,音zōu,黑中透紅,喪服的顏色。這裏是說,不以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顏色布給平常穿的衣服鑲上邊作飾物。
(2)紅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平時在家裏穿的衣服。古人認為,紅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紅紫色。
(3)袗絺綌:袗綌,音zhěn,單衣。絺,音chī,細葛布。綌,音xì,粗葛布。這裏是說,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單衣穿在外麵,裏麵還要襯有內衣。
(5)緇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點,是為了便於做事。
(9)寢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製作,不加以裁剪。折疊縫上。
(12)必殺之:一定要裁去多餘的布。殺,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禮貌。
(14)不以吊:不用於喪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說正月初一。
【譯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麵。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 齊(1),必有明衣(2),布。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
【注釋】
(1)齊:同齋。
(2)明衣:齋前沐浴後穿的浴衣。
(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原文】
10·8 食不厭精,膾(1)不厭細。食饐(2)而餲(3),魚餒(4)而肉敗(5),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9)。唯酒無量,不及亂(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注釋】
(1)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2)饐:音yì,陳舊。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3)餲:音ài,變味了。
(4)餒:音něi,魚腐爛,這裏指魚不新鮮。
(5)敗:肉腐爛,這裏指肉不新鮮。
(6)飪:烹調製作飯菜。
(7)不時:應時,時鮮。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氣:同“餼”,音xì,即糧食。
(10)不及亂:亂,指酒醉。不到酒醉時。
(11)脯:音fǔ,熟肉幹。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隻有酒沒有限製,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幹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薑,但也不多吃。
【原文】
10·9 祭於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
(1)不宿肉:不使肉過夜。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後,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評析】
以上4章裏,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慣。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麵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著方麵。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在吃的方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對於食物,有八種他不吃。吃了,就有害於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10·11 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注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於地麵的席子上。
【譯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鄉人飲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釋】
(1)鄉人飲酒:指當時的鄉飲酒禮。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鄉人儺(1),朝服而立於阼階(2)。
【注釋】
(1)儺:音nuó。古代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ò,東麵的台階。主人立在大堂東麵的台階,在這裏歡迎客人。
【譯文】
鄉裏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原文】
10·15 問(1)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釋】
(1)問: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