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隻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借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1)之以禮,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釋】
(1)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歎。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麼怎麼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2)說:音yuè,同“悅”。
(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裏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裏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隻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於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麵,對立的雙方互相牽製,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麵的鬥爭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確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
(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麵的章節裏,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麵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述而篇第七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於我老彭(3)。”
【注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麵。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麼對古代的東西隻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後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於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1)之,學而不厭,誨(2)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注釋】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評析】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麵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麵。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麵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係,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隻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注釋】
(1)燕居:安居、家居、閑居。
(2)申申:衣冠整潔。
(3)夭夭:行動遲緩、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裏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1)。”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製度的製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聖人”之一。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評析】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肩負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
【原文】
7·6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1),依於仁,遊於藝(2)。”
【注釋】
(1)德:舊注雲: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評析】
《禮記·學記》曾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這個解釋闡明了這裏所謂的“遊於藝”的意思。孔子培養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麵均衡的發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注釋】
(1)束脩:脩,音xiū,幹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麵時要拿十餘幹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隻要自願拿著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幹肉作學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幹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隻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於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會裏,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難度,這要歸之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注釋】
(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麵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裏,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麵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原文】
7·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7·10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軍(3),則誰與(4)?”子曰:“暴虎(5)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1)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藏,隱藏。
(2)夫:語氣詞,相當於“吧”。
(3)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4)與: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
(6)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7)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雖執鞭之士(3),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
(1)富:指升官發財。
(2)求:指合於道,可以去求。
(3)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評析】
孔子在這裏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隻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齊(1)、戰、疾。
【注釋】
(1)齊: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1)《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嚐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
《韶》樂是當時流行於貴族當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品嚐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麵的高深造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為(1)衛君(2)乎?”子貢曰:“諾(3),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1)為:這裏是幫助的意思。
(2)衛君: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3)諾:答應的說法。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評析】
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裏,孔子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原文】
7·16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
(1)飯疏食,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誌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數年,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1)加:這裏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係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命”。《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鑽研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讚禮時,則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讚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2)。”
【注釋】
(1)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2)雲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評析】
這一章裏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