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對高校師生員工的衝擊和影響也越來越大。我認為,當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存在以下三個方麵的突出問題。
(一)思想道德教育出現偏差,“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貫徹不力
十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張,一度出現按產業方式辦高等教育的理念,在強調個人對社會需求的滿足方麵,忽視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拋棄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全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學科、專業、課程,重視具有直接經濟效益的理工學科,輕視培養人文素質的人文學科。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功利性,把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當做統一師生思想、保持學校穩定的手段,用工具價值取代目的價值;在教育內容上存在偏差,重視政治理論的學習,輕視道德品格培養;在教育目標上缺乏層次性、針對性,千篇一律地規定一種要求和規範,忽視受教育者的差異性和個性;在教育方法上缺乏靈活性,思政課教學采用“灌輸式”,形式呆板;在教育主體關係上缺乏明確性,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輕視學生的主體性。致使少數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識淡薄、道德情感缺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走向不明顯,在道德選擇和評價上存在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理解不透,思想道德教育流於形式,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重科研成果輕思想人品,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重工具性知識輕品行修養,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輕內在文化涵養;忽視了師德師風教育,放鬆了世界觀的改造,致使少數教師教風不嚴、師風不正、行為不端,追求名利、貪圖享受,違背了人民教師的根本宗旨。
(二)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真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不夠
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學生,麵臨人生理想、專業學習、求職就業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他們對人生問題的思考較多地集中在人生理想、人生態度、人生道路、人生價值等相對具體的問題上,在苦與樂、生與死、名與利、正與邪的矛盾交織中經曆著痛苦的磨煉。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都有可能誘發大學生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厭世等心理疾病,出現思想混亂,人生價值追求扭曲,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不一致,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喪失鬥誌,進而嚴重阻礙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麵:一是社會環境因素。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使青年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麵呈現新的特點,社會對青年學生的心理幹預能力較弱。二是高校自身因素。學校缺乏一支行之有效的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還不能及時有效地針對學生個性特征來幫助解決他們心靈上的困惑和疑慮。三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別家庭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教育有重物質追求的教育輕傳統道德的灌輸、重技能培訓輕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