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手段與目的一《魏公子列傳》(3 / 3)

須賈離開秦國前去向範雎辭行,範雎大擺宴席,請來所有諸侯國的使臣,與他同坐堂上,酒菜飯食擺設得很豐盛。而讓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麵前放了一槽喂牲口的飼料,又命令兩個受過墨刑的犯人在兩旁夾著,像喂馬一樣喂他吃飼料。並讓他帶話:"給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腦袋拿來!不然的話,我就屠平大粱!"須賈回到魏國,把情況告訴了魏齊,魏齊大為驚恐,便逃到了趙國,躲藏在平原君的家裏。秦王把平原君誑到秦國,然後給趙王寫信,你弟弟平原君在我手上,你趕快交出魏齊,否則你弟弟別想走出函穀關。最後魏齊走投無路,自殺了。範雎到底拿到了魏齊的人頭。 對於在危難時刻保護了自己的鄭安平,對於向秦王推薦自己的王稽,範雎都給他們以高官,鄭安平當上了將軍,王稽當上了河東郡守。 善良的人得到高官厚祿,凶惡的人得到處罰,善惡有報的故事講到這裏,應該結束了,就像公主與王子的童話,最後一句總是"他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曆史不是故事,而是毫不客氣的現實。 對自己有恩的人,不一定就適合當官。後來王稽因犯法被誅殺,鄭安平更糟糕,與趙國交戰,輸了,竟帶著兩萬人投降了趙國!秦國實行"幹部任用追究製",就是犯了錯誤的官員,不僅本人要受處罰,其推薦人也要受處罰。這兩個人都是範雎推薦的,按法律自然要追究範雎。雖然他仗著與秦王的關係好,沒有受到處罰,但心裏鬱鬱不快。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這又是新一輪的善惡報應,對任人唯親的報應。而報仇也好,報恩也罷,所有的報應都源於自身。須賈因為捏造事實告發範雎而獲罪,因惻隱之心而獲生;範雎也一樣,他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得到秦王的賞識和重用,並大恥得雪,此善有善報;但這個人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每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名將白起是征戰方麵的大能人,但與範雎政見不合,範雎就找由頭把白起殺了,殺了不要緊,還任用親信鄭安平,造成了害國害己的惡果,此惡有惡報也。

範雎得以全終,得益於他的繼任者--蔡澤。蔡澤看到了範雎的處境,就給他分析利害:自身性命與功業名聲都能保全的,這是上等;功名可讓後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這是次等;名聲被人詬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這是下等。"欲而不知,失其所以欲;有不而知,失其所以有",並舉了商鞅、吳起、範蠡等人的例子,說你現在的處境就像《易經》上說的"亢龍有悔",龍在高高的天上,上不去,下不來,幹難受。不如你現在隱退,把我推到前台,讓我當相國,你就可以安度晚年了。範雎昕了他的話,退隱江湖,秦王一再要求,他也不出山,最終確實保全了性命,蔡澤也因此得到了國相的官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