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秀外慧中(1 / 3)

21.秀外慧中

--談職業女性行為

周桂萍何得心

有人說女人的幸福是適於自己的職業加和諧美滿的家庭加健康的身心。作為一個職業女性,貫穿在這三者之中的是要塑造自身內在與外在形象,即做到內在美(慧中)、行為美(秀外)的統一。

我國職業女性的輝煌業績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職業女性社會地位有顯著提高,她們闖出"圍著鍋台轉"、"養兒敬夫"的圈子,走上不同工作崗位,不斷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證明著自身的生存能力與價值。

據統計,1998年我國女性從業人員為34067萬人,占社會總從業人員的48.7%,其中有332.3萬女工是重新就業的,教育、金融保險、文學藝術、郵電通訊等10個行業的女職工所占比例提高。職業女性發揮"半邊天"作用,日益明顯。

在科技教育界發揮卓越才能。中國科學院有不少女學部委員,國防科研單位有女科學家,三下南極探險的金慶民,生物電子學家韋鈺,光聲光熱專家張淑儀,複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她們在科技教育界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科技女傑燦若星河,.新中國成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婦女,加入了科學家的行列。近年來,我國女科技工作者隊伍迅速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其成就令人矚目0 1984年初,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共379人,其中女性僅14人,占總數3.69%0 1992年新增選的210名學部委員,其中女性12名,占新增選總數的5.7%,比1984年提高32.01個百分點,近年增加的人數更多。

在高級別的學位獲得者中,女性所占比重愈來愈大。我國授予博士學位始於1982年,到1987年底,累計授予博士學位1265人,其中女博士88人,占總數的6.95%。1989年女博士增至300餘人。到1992年為止,我國累計授予的6800名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女性所占數額亦超過以往。我們自己培養的女博士,在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她們中間湧現出一批像徐巧功、高歌、倪以信、區智明等高級科技人才。

在我國科技戰線上,處於領導地位的女性科學家大幅度增加。據1992年報刊披露,在中國科學院,獲得高級技術職稱的女性已近3000人,占高級科技研究人員總數的20%以上;女性擔任研究室正副主任的有286人,占總數的11.9%;任課題組長的514人,'占總數的14.8%。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科學家中,女性占40%以上。1990年該院112項重點科研課題中,女性任課題負責人的占47.3%o國防科技戰線上有萬餘名女科技工作者,其中數百名女科學家擔任了科研課題負責人和研究室主任以上的領導職務。一批很有前途的女性在許多大學和科研單位成為當之無愧的學科帶頭人。

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女科技人員成為航天試驗中的骨幹力量。到20世紀80年代末,該試驗中心有女科技人員400多人,其中85%在航天試驗的一線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1987年至1989年獲國家發明獎的女發明者為292人,占獲獎總數的14%;而前八年女性獲獎人數隻占獲獎總數的7.6%;1985至198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婦女有1663人,占獲獎者總數的14.48%;1987至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女性有178人,占獲獎者總數的15.3%o這些數字均超過了以往女性 所占的比例。

在政界,我們有女國務委員、女副總理、女部長、女省長、 女市長、女大使,如陳慕華、雷潔瓊、吳儀、顧秀蓮、錢正英、 彭佩雲等。她們都肩負重任,工作出色,愛國為民,功績顯著。

在文學藝術界,更是人才輩出,有女作家、女畫家、女書 法家;在影視戲劇歌舞方麵,享譽海內外的女性名家就更多丫。

在體育戰線上,有為國爭光、奪得獎牌和國際榮譽的女將, 有奪取世界大賽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我國 獲金牌16枚,其中12枚是女子奪得的。特別是張山那枚金牌, 是與男子同組比賽奪取的0 1993年8月在德國斯圖加特世界田 徑錦標賽上,中國參賽的運動員共21名,其中19名是女子, 而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奪得了9枚獎牌中的6枚,其中包括 1500米、3000米、10000米3枚金牌。在第七屆全運會上,王 軍霞、曲雲霞連破1500米、3000米、10000米3項世界紀錄, 震驚世界。

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婦女就更多了,全國有上百萬 紡織女工、中小學幼托教師、女醫護人員、女服務員。女性在 這些行業中頂起了大半邊天。

職業女性的社會地位尚待提高

職業女性的社會地位,並未為社會普遍認識,她們的境遇 不盡如人意,當前輕視、歧視和侵犯婦女合法權益的現象仍時 有發生,"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等偏見仍頑固地禁銦著一部 分人的頭腦,值得引起社會關注。 一 "男女平等,路還有多遠?"這是婦女界普遍的呼聲,在現實 生活中,人們可以發現女性所處的種種困難,受教育難(尤其 在農村)、就業難、參政難和易受男性暴力侵害是當今女性所麵臨的最大的"男女不平等",這在她們從事職業中也常表現出來。

伴隨中國社會變革而露端倪的女性複歸的呼聲再掀高潮,有人甚至預言,中國將會出現一個龐大的家庭主婦階層。

熱心的男士早已將女人劃分為事業型:生活型和"事業與生活兼顧型"三種狀態。盡管很少有男士選擇純"主婦"為妻,但"生活型女士最可愛"的呼聲卻四處可聞。這種劃分與輿論誘導甚至滲入學府高牆,在北京大學引發了一場關於女大學生是否應過早"主婦化"的爭論。

在以文化多元化結構自稱的香港,一家心理谘詢機構曾披露了一條消息,在前往該機構谘詢的女性中,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視職業為人生追求的職業女性,一種是視職業為謀生手段的女性,另一種是家庭主婦。三個層次的女性中認為生活充實,家庭和睦率最高的是事業型女性,最低的是主婦階層。這條消息說明,長期從事簡單、乏味的家務勞動,並不利於女性的健康成長。因此,女性的幸福與健康不能與從事社會職業脫軌。

社會在呼喚,人們在追求現代化。然而中國女性的生存環境仍很落伍。有資料表明我國職業女性平均每天也要做3~5個小時家務,絕對值大大超過男性,其中有O~3歲子女的職業女性,40%患有"主婦綜合症",即頭暈、惡心、體力下降、心情煩躁等。麵對社會的分化與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何時才能擺脫這些煩惱全身心地投入事業與男人同行?這恐怕是一個跨世紀的課題。提高素質,做"四有""四自"的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