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的職業設計 這是指設計者在不斷發展變化提高的過程中的職業設計。
人往高處走,合理的"跳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並非壞事,不但對個人有利,而且對社會也有益。在敬業精神的基礎上,應該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目標。更高的目標,既可以是現職業的,也可以是新職業的。美國有個叫威廉·喬治的人,他的職業道路這樣設計:進大學學技術與管理-政府鍛煉人際交往能力--進小公司尋找實踐機會--成為大企業最高主管。他進政府後被提拔到美國海軍總司令特別助理的位置,但熟知自己的喬治毅然辭去這個官位去了一家小公司,30 歲那年便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著名的利敦微波公司總裁。 有個醫生叫劉曉程,考取了北京阜外醫院院長的研究生,畢業 後他謝絕母校挽留,去了患者較集中、實踐機會較多的牡丹江, 一家小醫院,後來又創立了牡丹江心血管專科醫院,在較短的 時間內獲得很大的成功,成為新聞人物。中國古代,孔子原是 吹鼓手,經過自己奮鬥,從事教育職業,成為大思想家、大教 育家,其間還做過魯國宰相。漢朝班超,原是文職人員,後投 筆從戎,成為當朝保衛邊疆的名將。中國近代,魯迅先生原來 學醫,後發現醫病隻能救人軀體,文學、教育才能救國人靈魂, 於是改攻文學,後成為大文豪,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為了找到更好的職業, "下 海"不成又"上岸",而且"跳槽"的行為也日見增多,但不管 是"下海"、"上岸"、"跳槽",都必須量力而行,揚長避短,利 用自己的長處選擇合適自己的新職業。如果現在不具備從事某 職業的條件,而該職業又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那就努力 創造勝任此職業的必要條件。諸如參加函授學習或自學考試, 目標明確地不斷提高自己的相應素質,條件成熟時即比較有把 握地"跳槽"。有的對本職業不喜歡,但又不具備勝任新職業的 條件就盲目"跳槽".這是一種不理智的冒險行為,是不可取 的。日前,有些新生職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富有前景,專業人 才奇缺,其身價越來越高,這些職業很吸引人,有人想"跳槽" 投入這些職業,首先就必須分析自己的專業能力及相應的條件 是否適應,不可盲動;如果有這方麵興趣和基礎,雖條件尚缺, 但又向往此職業,就應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後去實現 追求的目標。
人才競爭必須是符合法律和道德的競爭。有的人用非法手段謀取職業,比較明顯的就是製造和買假文憑欺騙用人單位,也有的人通過賄賂手段,還有的人在競爭中造謠中傷對手等等,都是有違法律或不道德行為的。有一個私營企業廠長,用自己研製的配方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很旺,已有上千萬元資產。該廠長的親哥哥覺得憑什麼弟弟拿那麼多錢而自己隻拿月薪900元,還受弟弟指揮。此老兄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將他親弟的配方,出賣給另一家也生產同類產品但質量和銷售能力都很差的工廠,得到的代價是月薪1100元,結果導致親弟弟的廠子倒閉,而出賣配方的哥哥也很快被買配方的廠長炒了魷魚。這些既違法又缺德的行為,害人害己害社會,法理難容。
職業設計的三種模式
從職業設計的內容看,可分為從人生曆程設計、從社會需要設計、從自我優勢設計三種模式。
根據人生曆程設計職業 如有的原從事業務工作,隨著年齡增大,許多事力不從心,即轉到相應學科的教學工作,這不 但有理論基礎,而且有多年實踐的工作經驗,教學工作就比較有成效。
根據社會需要調整職業 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定向設計和備用設計。定向設計是根據主、客觀條件與社會需要,確定職業目標和道路。備用設計也叫職業設計的第二方案,一旦定向設計實行受挫,就可采用第二方案。定向和備用這兩種設計必須互相結合。由於設計者自身主觀條件與社會客觀條件不相符合,預計成功率不大,設計者應及時預測社會發展趨勢來製定職業備用設計方案。二是通用發展的設計。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基礎麵的設計,例如加強基礎文化知識和基礎專業技術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才能。基礎麵越紮實,職業生涯設計機動餘地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