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1 / 3)

第十一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一定會有辦法把自己的主張深植人民群眾的心中,如果他是一個行得正,走得端的人,就一定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他就贏得了民心,他的行為也得到了民眾的認可。一個贏得人心、得到民眾支持的人,在開拓自己事業的時候,就會變得胸有成竹、所向披靡。

▲ 公正贏得民心

要想影響周圍的人.你隻有對人公正.順應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其實也是組織工作中領導樹立公正形象的出發點。一個對人民公正的人,人民從心底裏是感激而又讚賞的。

據說,魯莊公十年,魯莊公聽說強大的齊國要攻打自己,頓時嚇得麵如土色,連忙和群臣商議,沒有一個大臣能夠提出一個可靠的拒敵之策,大家急得都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這時,曹劌求見莊公,他說自己有拒敵之策。

於是,魯莊公問曹劌說:"敵強我弱,我們何以取勝?"

曹劌反問:"大王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協作一致地去戰勝強敵嗎?''

魯莊公思索了一下,說:"我雖對百姓不是十全十美,但還是能時時想到百姓,財物不敢獨自享受,還能常常分給他們一些。"

曹劌又說:"這也不錯!但這隻是一些小恩惠,靠這點還不能讓百姓和您真心實意地與敵人交戰。"

魯莊公又補充說:"當百姓有糾紛的時候,我總是盡可能公正地處理。"

曹劌這才點頭讚許說:"公正最得民心。隻有社會公正,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

曹劌認為,君主隻有公正待民,才能贏得民心。後來,魯莊公正是靠著百姓戰勝了強大的齊國。其實,人民的要求並不高,隻要你有一顆公正對待民眾的心就可以了。

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人也是這樣,隻有自己對自己所接觸或者有關的人做出公正的對待,才能贏得他們的心,否則,你再聰明,最後機關算盡,可能仍不會逃脫失敗的命運。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隻有實現了社會公正,人民才能感到自己有說理的地方,才能認為政府是一個負責為民做實事的政府。對於一個領導來說,對自己的員工都能一碗水端平,員工心裏才默認自己跟了一個好領導,往後的工作,不用你催促,他們也會盡心盡力地想方設法去完成。有些人常常耍一點小手段,認為必要的時候給人民一點小恩惠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妥的,因為人人心裏都有自己的~杆秤,一個社會隻有起碼的社會公正,民眾才不會徹底絕望。一個不得人心的領導,必定要自食其果的。

在我國古代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般來說,大多數開國皇帝都能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每個朝代初期,統治者都能製定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也總能勤政待民,能夠保持社會的公正、穩定發展。一個公正的環境才是群體或社會發展前進的良好條件,才能增加凝聚力,創造出超凡的業績來。這時的狀態真是應了那句話,眾人一心,其力斷金。

一個有理想和偉大報複的人,如果想要把自己徹底地做強做大,就需要自己也要保持一顆公正的心,讓你的追隨者有一個完全歸屬之心,有一種找到明主的感覺。以後,你的事業何愁不發展,何愁不輝煌?

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公正呢?隻有心中有了公正的原則和尺度,才能做到這一點。一個人麵對群體或大眾應該實事求是,堅持公正的原則,處事不偏袒任何人,即使是反對自己的人也要主持公道,不報私仇,以心換心。也不讓那些埋頭苦幹的人吃虧,形成一個有利於發展的環境。

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表明,隻有公正才能安民心,一個保持公正無私的人一定會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

唐代有一個叫宋綠的宰相,他的性情剛直無私,公正廉明,在百姓中享有甚佳的口碑。在唐睿宗時,他不滿於貴族王公任人唯親,專權和大搞裙帶之風,提出了"非才者不取"的主張,而且他不顧一些實權重臣的強烈反對,果斷地免去既無德又無才的官吏數千人。

唐玄宗做了皇帝之後,對宋景此舉非常讚賞,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宋景提出的很多建議都被玄宗采納。逐漸改變了唯親信為官吏的惡習,使朝廷出現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麵。

有一次,唐玄宗把自己用過的金筷子賞賜給宋景。宋景接受了賞賜,卻不知道賞賜的原因,就沒有對皇帝表示謝恩,唐玄宗說:"賜你金筷,是因為你像筷子一樣忠直,而不是因為它是金子的,才賞賜於你。"宋景這才叩頭拜謝。

自占以來,人們一直崇尚忠直的品格。皇帝賜給宋景金筷子,並不是因為金子本身的珍貴,而是以筷子端直的形象來讚揚宋景忠直公正的品德。宋景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o

現在,包拯何以在老百姓心中深深紮根,就是因為他鐵麵無私,公正執法。當時,不管是誰犯下罪行,包拯總會秉公辦理,毫不手軟。據說一次他在廬州做官時,他的堂舅觸犯了刑律,被人告到官府,他立刻派人將其緝拿歸案。還有一些親戚,看到這個情況後,全部都收斂了。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潛規則:刑不上大夫。百姓犯法,量刑治罪,當官的卻逍遙法外。但這樣的人一旦落到包拯手裏,就沒有免刑的特權了。一次,權勢很重的王逵在擔任轉運使時,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民眾紛紛起來反抗。後來朝廷平調官職,他也是狗兒改不了吃屎,照樣殘害百姓。此事讓包拯知道後,他立刻寫了一份奏折給皇帝,他說王逵為非作歹,百姓深受其害。朝廷絕不能讓這樣的人為官,坑害國家和民眾。但朝廷沒罷他的官,又讓他到異地做官去了。

包拯對這種異地做官的處理方式非常不滿,當他了解到他曾派人誣告別人,致使數百人受到株連的事情後,又給皇帝上了一個奏折,宋仁宗麵對這幾次證據確鑿的折子,隻好把他免職了。

包拯何以千古流傳,是因為他在執法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貴族和平民百姓一視同仁的公正之心。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休想打通他的關節。公正公道,使包拯享有了大清官的美譽,雖然很多有關包拯的故事都是虛構的,但這些故事是老百姓向往公正社會的心理反應。渴望著社會公正,使包拯的高大無私的形象一直流傳至今。

▲ 要取信於民

你如果想讓更多的人為你服務.那你首先要取信於民,讓人民相信你.讓人民感覺你可以依靠.能夠給他們帶來希望。所以,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就不要說誑語,有譜必行。這樣.你的追隨者才會一心一意地為你做事。其實.大眾的要求不是那麼過分.隻需你做出一些有益群體的事來,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聽過商鞅移木立信的故事。在戰國早期,秦國在各諸侯國中還不強大,當時的魏國就比秦國強許多,還被魏國奪去了大片領土。

在秦孝公即位之後,決心振興國家,於是廣收人才,他發布公告說:"不管你是秦國人,還是其他地方的人,隻要能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就讓他做官。"此舉讓在衛國始終得不到重用的商鞅來到秦國,最後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認為,一個國家要富強,首先要賞罰分明,並取信於民,然後改革就容易進行了。孝公非常讚賞商鞅的意見。後來,商鞅起草了一個法令,老百姓會不會信任他,商鞅心裏也沒有底。為了讓民眾相信改革,相信新法,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下令說:"誰要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一下子多起來,都為此議論紛紛。有的人說:"一根誰都能拿得動的木頭,賞十兩金子,誰相信呢?"還有的人說:"這是不是商鞅在開玩笑吧o"大家心裏各自揣摩著,我看看你,你再看看我,沒有一個前去扛木頭的。商鞅見此情景,知道民眾還不相信他,就又派人傳出話來,說誰要扛這根木頭,賞50兩金子:,疑惑的人們仍舊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