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勝楹聯篇(3 / 3)

湖以人傳,英烈是一生事業;樓由棋勝,江山留萬古精神。

而莫愁湖名字的由來與一女子有關。相傳南齊時,洛陽女莫愁遠嫁金陵盧家,寓居湖濱鬱金堂,莫愁湖因此而得名。

有人書聯雲: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

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

該聯上句巧妙借用曆史典故,追述了莫愁湖的由來,“粉黛”指莫愁女;下句比喻曆代王朝的更替恰似帝王對弈的棋枰。全聯出語自然,比喻精妙,屬詞清淡典雅。

昆明市大觀樓長聯

雲南昆明大觀樓是中國十大名樓之一,又稱近華浦,它位於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這裏樓台亭閣,氣勢恢宏,湖光山色,水草豐茂,風景獨具特色,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

大觀樓上有一副楹聯,為清代文學家孫髯所撰。文采極好,讀來朗朗上口,廣為人們傳誦。

上聯是: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即景抒情,描寫的是滇池之物,突出了一個“喜”字;下聯從時間落筆,借古抒情,突出了一個“歎”字。上下聯想象豐富,感情充沛,一氣嗬成,成為海內外第一長聯。後人看到這副長聯,多以詩詞吟詠讚歎。

作者孫髯當年寫這副對聯時,正逢人生低穀,懷才不遇,屢受挫折,隱居在昆明。

一天,孫髯為了排遣心中煩悶,來大觀樓遊覽,卻遇到一些文人在聚宴。他們觥籌交錯,你來我往,吟詩作對,為清王朝大唱讚歌。

孫髯見狀,不禁搖頭歎氣。眾人見他如此舉動,心生不滿,便嘲諷他說:“你若是有能耐,就寫點東西讓我們見識一番;否則就別長籲短歎,掃了我們的雅興。”

孫髯聽了,思緒紛飛,遂提筆便寫,一口氣寫了180字的長聯。眾人圍過一看,無不為之歎服。

後來有人就將這副長聯雕刻在木板上,懸掛在大觀樓中,供人觀賞。

曹雪芹紀念館楹聯

南京市曹雪芹紀念館楹聯雲:

幾番成敗興衰,引來筆下幽思,心中血淚;

多少悲歡離合,寫出人間青史,夢裏紅樓。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蔡元培認為《石頭記》因金陵亦曰石頭城而名之。石頭城是江蘇南京早期著名地名之一。

周汝昌撰書聯雲:

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相傳曹雪芹寫《紅樓夢》時曾用過一方硯台,硯上刻聯雲:

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當時,曹雪芹生活極其貧困,“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如此處境,他仍然持之以恒,發憤著書立說。《紅樓夢》第一回雲:“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筆墨者。……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複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成都杜甫草堂名聯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湖北襄陽。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在朝中做官時,常常犯顏諫奏,得罪了不少小人,因此屢屢遭貶。

後來,杜甫流落到四川,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開辟了約一畝大的地方,修起了一座不十分堅固的茅屋,他在這兒居住了大約四年,後人為了紀念他,一直把這座草堂作為名勝古跡保存下來。現在,草堂經過修葺,已辟為公園供遊人觀賞。清代詩人顧複初為杜甫草堂寫了一副對聯: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對聯寓意深刻,曆來為人們所傳頌。它妙在上半聯化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詩句“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表達自己的感慨:時代不同了,而江山依舊,可是曆代以來,在祖國壯麗的河山裏龍蜷虎臥的詩人又有多少呢?下半聯則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具體的回答:杜甫政治上雖鬱鬱不得誌,但是卻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

石達開大悲寺題聯

明朝時,在江西省萬載縣小滸村何家山上,有幾個和尚靠化緣集資,建了一座“大悲寺”。寺院上下兩幢,每幢六扇五間,兩側還有橫屋廂房。整個建築布局獨具匠心,顯得高大雄奇。寺院前後左右,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冬暖夏涼,環境幽雅。為曆代文人墨客、豪紳富賈避暑之勝地。寺院兩旁有這樣一副對聯:

大寺素來無俗客;悲心普度有緣人。

相傳,有一年,太平天國大將石達開率軍進發天京(即南京,太平天國的都城),途經萬載小滸地麵時,聽說“大悲寺”乃名勝,便順道前往拜謁。寺內長老不勝榮幸,盛情招待。臨走時,長老送石將軍步出寺門,並請石將軍留言紀念。石達開欣然應諾,當即在馬上以大悲寺之名口吟了一副對聯,即後來鐫刻在大門兩邊的名聯。

林龍江金山寺題聯

在福州,許多人小時候就跟著老人念誦《月光光》的民謠:“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娘子撐船來接郎。”這是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的一首古老民謠。

民謠中的“洪塘”至今還在福州西郊的閩江畔。洪塘還有座古老的寺廟金山寺。據《塔江金山記》載:“金山屬洪江西側,島嶼孤懸於江心,淩空之際,石浮水麵,削拔尋丈,四瞰微茫,有小塔踞其巔,塔上蔓藤倒影水中,遊魚吐沫……”景致十分優美。由於金山寺巍然屹立於滔滔江水之中,而岸上“四周九山如群龍,矯若雲海從相來”,故風光不亞於江蘇鎮江之金山寺。

金山寺右廂有明代學者林龍江署撰的對聯:

山川寄跡原非我;天地為廬亦借人。

相傳明末倭寇侵犯莆田、仙遊時,大肆燒殺掠奪,遍地屍體,又值盛夏,於是瘟疫流行。為了避免瘟疫蔓延,林龍江傾囊掩埋受難鄉親的屍體。此後他隻身來到福州洪塘,借居金山寺右廂著書立說,並寫了上述對聯,所以右廂又叫“借文室”。

徐州市彭祖祠楹聯

彭祖,為傳說中人物,善烹飪。曾因進奉堯帝雉羹而被封地於大彭山,後建大彭國,謂之彭祖。江蘇省徐州市為大彭國舊址,古稱彭城。彭祖祠位於徐州彭園內。1994年秋,江蘇沛縣籍學者、書法家馮亦吾題寫“彭祖祠”。聯雲:

彭壽無疆,萬古千秋永膺祀典;祖恩廣育,群黎百姓同上春台。

相傳彭祖精通養生之道,活了800多歲。該聯上句“彭壽無疆”即由此出。彭祖因治理大彭國有功,被玉皇大帝升遷到天宮。在天宮,彭祖掌管刮風、下雨、布霜、降雪等事務。彭祖關愛家鄉人民,在冬天,他時常瞞著玉皇大帝,將雪點化成白麵,紛紛落到地上供百姓享用。如此“祖恩廣育”,“群黎百姓”能忘記嗎?當然不會,正如聯中所言:“永膺祀典”、“同上春台”!

該聯為嵌名聯,聯首嵌“彭”、“祖”二字。

民國初年,徐州尚存彭祖廟,舊聯雲:

烹飪高牆難易進,當求煲術傳世後;

調理真諦珍饈出,還需青鳥引路前。

廬山花徑公園對聯

花開山寺;詠留詩人。

這是江西省九江市花徑公園門的花崗岩上刻的一副對聯,講的是關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早年考中進士,在京城為官。在他44歲那年,也就是唐元和十年五月,宰相武元衡因主張征討淮西叛亂,觸犯了朝廷權貴的利益,遭到刺客暗殺身亡。白居易得知消息後,悲痛萬分,當即請求皇上追捕凶手,從而得罪權貴,被貶江州。

白居易在江州擔任司馬時,權力被架空,想為百姓做些實事的願望落空。為了避免看到當地官府人醜惡的嘴臉,他常常遊曆廬山,排遣心中的苦悶。

元和十二年,在白居易被貶江州兩年後的一天,他和元集虛等人同登廬山,遊曆大林寺。山上的桃花盛開,芳香撲鼻,把大林寺襯托得更加古樸動人。白居易詩興勃發,當即就吟誦出那首膾炙人口的絕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從此,白居易經常來此觀賞桃花,後人就把這個地方稱為 “白司馬花徑”。後來,大林寺遭毀,而“白司馬花徑”卻流傳下來了。故今日公園仍以“花徑”命之。

每當有人來遊覽花徑公園時,第一眼看到的必然是那短短八個字的對聯,自然會想起白居易這段故事,也會踏著當年白居易走過的痕跡,吟詠那首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