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情感顯露篇(1 / 3)

第四章 情感顯露篇

【來源出處】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曆史故事】

李煜是南唐的君主,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太大的建樹,但是在詩詞、音樂和書畫等文學藝術上多有擅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他勵精圖治,經過幾年的治理,治下早已經是國富民強,於是他又有了統一中國的奮鬥目標,先後派兵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家,最後把攻擊的目標對準了偏安南方富庶之地的南唐。

而當時的南唐後主李煜繼續歌舞升平的生活,絲毫不整頓軍隊以應對來自宋朝的威脅。最終,在公元975年冬天,宋軍攻破了當時的南唐國都金陵(今南京),俘虜了李煜,押解回宋朝的開封。

不久趙匡胤病死,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他為人更加猜忌。李煜在降宋後整天抑鬱不堪。有一天,李煜感歎身世和亡國悲痛,寫出一首《虞美人》,以抒發自己愁苦情懷。不料,這首詞被傳到宋太宗那裏,太宗非常反感李煜還在思念故國,就決定用毒酒賜死李煜。

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是: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那些美好的往事,現在又湧上心頭。昨夜東風又吹拂著小樓,看到這皎潔的月光,不禁想起了我的故國,現在這種痛苦的滋味,我哪裏能承受得住呢?

後來人們用“不堪回首”來表示回憶過去的情況讓人難以忍受,泛指不忍回憶過去的慘痛經曆或者情景。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來源出處】

元·關漢卿《單刀會》三:“俺兄弟三人在桃園中結義,宰白馬祭天,宰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曆史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伺機而起。劉備當時二十八歲,是漢王室的遠房子孫,正是意氣風發,建功立業的好年紀。

當時正巧遇上幽州太守劉焉正在招募義兵。他遇到了誌同道合的關羽和張飛兩個人。三人在一起交談甚歡,決心集合鄉裏勇猛的青壯年一起應征,去為國家效力。張飛對劉備和關羽說:“我的莊子上有一大片桃園,現在正值桃花的花季,花開得非常繁盛,是個好地方。我們明天就去桃園中祭告天地,我們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從此以後能夠同心協力,一起謀劃國家大事。”

劉備和關羽聽了張飛的話,覺得這個提議非常好,就齊聲回答道:“這樣非常好。”

第二天,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來到桃園中,並事先準備好白馬和烏牛等祭祀用品,三個人一起焚香叩拜發誓:“現在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雖然是不同姓,既然結為兄弟,以後就要同心協力,挽救危難;對上要報效祖國,對下要安撫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天地能夠鑒證我們的心跡。如果有誰背信棄義,將會受到天神和萬民的懲罰。”

三個人發完誓之後,就按照年齡排行,稱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經過了這次有名的“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人出生入死,都忠於誓言和兄弟之情,做到了同甘共苦,成為後世結義兄弟的榜樣。

在當時誓詞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在關漢卿《單刀會》中被簡化為“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後來也成為兄弟結拜時的誓詞。後人用“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這個典故表達同生共死的意願和深厚感情。

【來源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馮異傳》:“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曆史故事】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的初期將士少,軍需補給也不足,士兵們的生活非常艱苦,有許多人都離開了他的部隊,改投其他起義軍。

但劉秀的軍隊中,有一個人一直忠心耿耿,不曾動搖,他就是曾任主簿的馮異。有一次,劉秀的隊伍經過饒陽(在今河北境內)的蕪蔞亭時,大家都是又冷又餓,許多將士都快支撐不住了。到了晚上,馮異想方設法搞來許多豆子,煮了一大鍋豆子粥分給大家吃,緩解了將士們饑寒交迫的困境。

後來隊伍好不容易來到南宮縣,遇上了大風暴雨,大夥渾身上下都被雨水淋濕了,正凍得直發抖。馮異看到這個狀況,設法弄來許多幹燥的柴火,點起柴火來讓大夥烘幹了衣服,暖和了身體。之後又弄來小麥,讓大家填飽肚子。馮異在隊伍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做的這兩件事使劉秀深受感動,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公元25年,劉秀終於在河北稱帝,但當時周圍還有幾個比較大的割據政權,於是劉秀就派馮異去平定關中,結果馮異隻用了很小的代價就平定了關中。後來有人上書,勸諫劉秀要小心馮異位高權重想謀反。劉秀不但沒有信,反而把上的書給馮異看,以表示自己對馮異的信任。

過了五年,馮異從長安來到洛陽朝見,劉秀指著他對所有朝中大臣說:“他就是我當初起兵時的主簿,在建國的道路上為我劈開帶刺叢生的荊棘,掃除了許多障礙,還為我平定了關中。”

後人從“為吾披荊棘,定關中”這句話中引申出“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形容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比喻創業過程中的艱苦奮鬥。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徽之傳》:“(王徽之)嚐居山陰,夜雪初霽……忽憶戴逵,逵時在剡,便夜乘小舟詣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徽子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歸,何必見安道邪?’”

【曆史故事】

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徽之,他從小就聰明伶俐,長大後性情豪放,喜好遊玩和結交朋友。由於不想受到官場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他早早辭官隱居在山陰(今浙江紹興),整天和一群朋友遊山玩水,飲酒吟詩。

有一回,在一個雪後的晚上,他看到天上月色皎潔,晴朗無雲,頓時起身喝酒賞雪,但是發現少了琴聲來陪襯,不禁想起自己一個會彈琴的朋友戴逵。他想著:如果戴逵能夠在身邊,就可以用他的琴聲伴著月夜雪景,兩個朋友在一起聊天,豈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想到這裏,他興奮異常,感覺一刻也不能停留,立馬就命仆人駕船去剡溪拜訪戴逵。

由於江陰至剡溪有一段比較長的路程,所以直到天亮才到達。可是,王徽之到了戴逵的家門口就停住了,沒有進去,反而命令仆人轉槳而還。事後,有人感到非常詫異,就問他道:“你當時深夜急急忙忙地趕到戴逵家去,為什麼後來到了他家門口卻轉身回來了呢?”

王徽之聽完朋友的話,瀟灑地說:“我本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一定要去見戴逵呢?”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引申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來表示憑著一時的興趣或者懷著某種希望興衝衝地趕來,興趣完了或感到失望就掃興地回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等《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嚐更職,何忍行此!’”

【曆史故事】

東漢初年,成都的公孫述公然稱帝,對抗朝廷。光武帝劉秀派征南大將軍岑彭和大司馬吳漢去攻打成都。不想公孫述做足了準備,死守城池,岑彭他們一直包圍攻打了幾個月,成都城內彈盡糧絕,才開城投降。漢軍副將劉禹非常憤怒,在攻下成都時下令屠城。他不但殺了已經投降的官兵,而且把老百姓都抓起來殺掉了。

光武帝劉秀得知這件事,非常生氣,就下詔譴責劉禹:“現在成都城已經投降了,還剩下數萬的婦女和孩子,你不好好安撫他們,卻要縱兵放火殺人。百姓對家中一把破掃把也會十分珍惜,認為是價值千金的好東西,而你們卻這樣不愛護我的子民的生命財產。當我聽到你屠城這件事,眼淚都流下來了,你怎麼這麼殘暴呢?”之後,光武帝劉秀不但撤了副將劉禹的官職,而且嚴厲斥責了大司馬吳漢,以此來告誡自己的將領要安撫百姓才能收獲民心。

這則典故發展到最後,簡化成四字成語“敝帚自珍”。後來用“家有敝帚,享之千金”這則典故比喻自己的東西(或文章)雖然不好,但還是非常愛惜它的。

【來源出處】

唐·李延壽《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

【曆史故事】

檀道濟是南朝宋國的將領,高平金鄉(今金鄉縣卜集鄉檀莊)人,出身寒門,從普通士兵一直升到大將軍。

他是一位非常有謀略的軍事家,一生戎馬,戰績斐然。有學者認為,流傳後世的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根據自己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而成,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

檀道濟最初跟隨宋武帝討伐後秦,後來又隨宋文帝征伐北魏,屢建戰功,獲得了很大的威名,不僅國內的老百姓都非常尊崇他,其他國家也對他十分敬畏。最後,宋文帝看他威信高,手握重兵,對他產生了懷疑,以至於後來找理由把他殺了。

在朝廷派人拿了聖旨逮捕他時,檀道濟感到非常憤怒,瞪大了眼睛,目光就像火炬一樣放射出來,一時氣得說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就喝了一斛(古代計量單位,十鬥為一斛,這裏形容多),喝完酒,就將頭上束發的布帶解下,丟在地上,大聲喝道:“是你自己毀滅你的萬裏長城!”

後人通過這個典故演繹出成語“目光如炬”,眼光明亮如火炬照人,形容非常憤怒的樣子,或氣勢極盛,現在也用來比喻見識深遠。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曆史故事】

季布是秦末時期楚國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隻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躲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侯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升他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叫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曹邱生就馬上去見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