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用植植物栽培 第七節 貓爪 草
一、概述
貓爪草(見彩圖10-7)為毛茛科毛茛屬多年生植物小毛茛(Ranuncu1us ternatus Thunb.),別名貓爪兒草、小毛茛、三散草、金花草等,以塊根入藥。
貓爪草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已報道的成分包括氨基酸、有機酸、糖、酯類、甾醇類、油、生物堿、蹂質、黃酮苷、微量元素等。
貓爪草性味甘、辛、溫,歸肝、肺經,具有散結、消腫之功效,民間主要用於治療腮腺炎、肺結核等。曆代本草未見收載,文字記載則首見於《中藥材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開始收載,是《中國藥典》唯一收載的毛茛屬植物。有學者在對7科36種抗腫瘤中藥研究中發現,其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隨著用藥的逐步擴大,特別是抗腫瘤藥用量的增大,使用藥略顯緊張。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20世紀90年代,貓爪草被列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63種緊缺中藥材之一。
貓爪草是河南省的地道藥材,每年的需求量很大,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目前商品貓爪草主要來源於野生,主產於河南信陽、淮濱、潢川、息縣、光山、羅山,駐馬店地區的正陽和確山以及安徽等地。河南信陽、駐馬店及安徽天長地區雖已開展大麵積種植貓爪草,但人工種植貓爪草僅限於野生一種,長期種植又缺乏係統的選育和提壯,且栽培管理粗放,嚴重影響了貓爪草的產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要有規劃地、適當地擴大貓爪草的人工栽培麵積,生產出量多質優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貓爪草是多年生草本。塊根數個,近紡錘形。地下生有多數須根和紡錘形的塊根,根形如貓爪,故稱"貓爪草"。莖細弱,高5~17cm,疏生短絨毛,後漸變無毛。基生葉叢生,有長柄,三出複葉,或為單葉,3淺裂至3全裂,葉片長0. 5~1. 7cm,寬0.5~1. 5cm,小葉片無柄,圓形或倒卵形,中間一片小葉較大,頂端齒狀淺裂,基部楔形,有時基生小葉一回裂片淺裂或細裂成線形裂片;莖生葉無柄,較小,通常3深裂成線狀裂片。花黃色,直徑1~1. 5cm;萼片長達3 mm,外麵疏生柔毛;花瓣通常5,也有6~8,倒卵形或橢圓形,基部有袋狀蜜腺。雄蕊多數;心皮多數,螺旋著生於花托上,每心皮有一直立胚珠。瘦果平滑或有瘤狀突起,少數有刺,密集成頭狀,著生在球狀或長柱形花托上。柱頭長或短,成熟後延長成直或彎的喙。
2.生物學特性
貓爪草是冬發芽春收夏眠,生長發育可分為出苗期、幼苗期、抽苔開花期、成熟采收期。地下塊根10月初萌發小苗,種子從10月初至翌年3月份陸續出苗。塊根苗靠新須根吸收營養,加上出苗時溫度較低,故小苗在10月份至11月初生長緩慢.種子苗在出土後1個月內生長亦很緩慢。12月份至翌年4月份為貓爪草植株快速生長期,1月份初開始抽苔,陸續現蕾開花,1月下旬至3月中旬為盛花期,每一花朵結一個聚合瘦果,每隻瘦果由數十個小瘦果組成。聚合瘦果3月初至4月底陸續成熟。
貓爪草多生長於平原濕草地、田邊、路旁、河岸、窪地及山坡的草叢中,喜溫暖、濕潤及半蔭蔽的環境,要求深30cm的鬆軟、肥沃砂質土或壤土。貓爪草可耐30℃高溫,地下塊根能忍受霜雪之凍。
貓爪草主產於河南信陽地區的信陽、淮濱、潢川、息縣、光山、羅山及駐馬店地區的正陽、確山,另外我國長江中下遊各省包括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廣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以及我國台灣等地均有分布,日本本州、四國、九州也有分布。
三、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貓爪草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很強,但宜種於光照充足的地塊,在黏重土壤、積水及陰暗之處生長不良。
育苗地可選擇上午、中午有陽光照射,下午早陰,排灌方便,疏鬆、濕潤、肥沃的砂質壤土。9月下旬進行下種,播種前1~2個月深翻地20cm左右,使土壤得到風化,並二耕二耙,整平整細。每畝施農家肥1000kg,複合肥35kg,磷肥15kg,耕作前施入一半,播種時施入溝內一半,起寬100~120cm的高畦,四周開好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