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用植植物栽培 第五節 牛蒡
一、概述
牛蒡(Arctium 1appa1.)為菊科牛蒡屬2~3年生大形草本植物(見彩圖10-5)。別名大力子、東洋蘿卜、東洋人參、蝙蝠刺、惡實等。以果實、根入藥。
牛蒡果實含牛蒡苷、脂肪油;根富含蛋白質、糖,其新鮮根含多種成分,如咖啡酸、綠原酸、異綠原酸,此外還含牛蒡酸、硬脂酸、棕櫚酸、亞油酸等。牛蒡全株含有抗菌成分。
牛蒡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詳細記載其能"通十二經脈,除五髒惡氣"、"久服輕身耐老",經常食用牛蒡可以減肥、抗衰老。牛蒡子辛苦、涼,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斑疹不透、消腫解毒的功能。用於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疹作癢等症。牛蒡根性苦、寒,人手太陰經,具有祛風熱、消腫毒功能。用於治風毒麵腫、頭暈、咽喉熱腫、齒痛、咳嗽等。此外,牛蒡憑借其獨特的香氣、豐富的營養價值而走俏東南亞市場,更風靡日本和我國台灣。日本和我國台灣人民將牛蒡作為補腎、壯陽、滋陰的保健蔬菜。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牛蒡為2~3年生草本,高1.0~1. 5m,上部多分枝。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大,有長葉柄,表麵有縱溝;葉片廣卵形或心髒形,下部的葉長為40~50cm,寬30~40cm,在莖上部的葉逐漸變小,先端鈍圓而具一小尖頭,基部心髒形,邊緣稍帶波狀或呈齒牙狀,上麵深綠色,光滑,下麵密生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叢生,著生於枝端,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梗長3~7 cm,表麵有淺溝,密生細柔毛;總苞球形,由多數覆瓦狀排列之苞片組成,苞片披針形或線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長而成針狀,末端鉤曲,著生多數筒狀兩性花;花冠先端5淺裂,裂片呈狹長三角形,下部連合成筒狀;雄蕊5,生在花冠筒內上部,與裂片互生,花絲分離,花藥連合成筒,圍繞在花柱四周;子房橢圓形,下位,1室,頂端圓盤狀,盤上著生分離的白色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分叉。瘦果略呈彎曲之長倒卵形,灰褐色。花期6~7月份。果期7~8月份。
2.生物學特性
牛蒡既喜歡溫暖濕潤,又耐寒耐熱。種子在10~35℃的條件下均可發芽,發芽適宜溫度為20~25℃,30℃以上或15℃以下發芽不良;植株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在35℃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葉片的耐寒力較弱,氣溫在3℃以下即枯死,肉質根耐寒性很強,可耐-20℃的低溫,冬季在上部枯死後,肉質根在地下越冬,翌年春季發芽生長。
牛蒡為長日照植物,植株生長要求較強的光照條件,強光及長日照有利於植株的生長和肉質根的形成。種子喜光,光照對打破種子的休眠有促進作用。
牛蒡是需水較多的作物,從種子萌芽到幼苗生長,喜歡較高的土壤濕度。生長中後期也需要較多的水分,但土壤不能積水。牛蒡需肥較多,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肉質根形成期,對鉀肥需求量大。
牛蒡為深根性植物,對土壤要求較嚴格。宜在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栽培。適宜土壤pH值為6.5~7.5。
牛蒡分布全國各地。一般為栽培品。主產河北、吉林、遼寧、浙江、黑龍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陝西等地亦產。以東北產量較大,浙江所產品質較優。
三、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種植地應選擇土層深厚(底層無石頭、樹根等)、排灌順暢的砂壤或半砂壤土,pH值在6. 5~7.5之間。土壤黏重,地下害蟲較多,灌排條件差和地下水位高的土地不能種植牛蒡,否則肉質易開裂、分權,誘發漚根等病害。
種植牛蒡的土地,必須在播種前15~20d進行翻耕,結合耕地每畝撒施腐熟廄糞3000kg,並與土壤混合均勻。若pH值低於6的,翻耕時每畝撒施生石灰80~100kg。曬地期間注意打碎田間大土塊,耙細耙平為開溝做畦奠定基礎。
通過翻耕炕曬後的土地,能殺死一部分病菌和雜草,且表土鬆軟肥沃,為牛蒡的播種、出苗和幼苗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開溝,一般是用旋耕開溝做畦機進行。這種機器開溝不僅工效高,而且旋耕的深度(80~100cm)符合牛蒡肉質根生長發育的需要,生產出的產品細長均勻、分杈少、商品合格率高。開溝時先用N、P、K三元複合肥每畝80~100kg,按80cm的行距撒施於開溝機的前方。然後開動機器依次開溝。開溝機旋耕不到的地方,以人工深挖後做畦。
經旋耕機開挖過的"溝",土層深厚鬆軟,澆水後易下沉漬水,不太適宜牛蒡的中後期生長,為解決這一矛盾,須在開溝機開好"溝"後再行人工做畦。方法是將操作溝(即行間)內的鬆土提到畦麵上,邊提土邊用腳踏實畦麵表土,使播種畦的土壤落實而又較疏鬆一致,有利保持良好的墒情。做好的畦麵一般高25cm、寬40~50cm;操作溝深不低於20cm、寬40~45cm。最後在畦麵的中心,開一條深5~6cm的小淺溝,為澆水後播種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