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用植植物栽培 第三節 蕺菜(1 / 3)

第十章 用植植物栽培 第三節 蕺菜

一、概述

蕺菜(H0uttuynia c0rdata Thunb.)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見彩圖10-3)。以新鮮或幹燥的全草供藥用,藥材名魚腥草。

現代研究證明,魚腥草全草含揮發油0. 022%~0. 025%,油中主要成分為癸酰乙醛、月桂烯、a蒎烯、d-檸檬烯、甲基正壬酮、莰烯、乙酸龍腦酯、芳樟醇、石竹烯、月桂醛;此外,尚含阿福豆苷、金絲桃苷、槲皮素、蘆丁、綠原酸、p一穀甾醇、豆甾酸、菜豆醇、菠菜甾醇、蕺菜堿等。其中油中成分癸酰乙醛及月桂酸,二者均有特異臭氣,魚腥草氣味是由所含二者成分所致。

魚腥草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功能,主要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等症。藥用曆史約始於東漢。《唐·新修本草》注雲:"此物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穀陰處。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滇南本草》: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者,痰有腥臭;亦治大腸熱毒,療痔瘡。"李時珍《本草綱目》雲:"散熱毒癰腫,療瘡痔脫肛,斷痢疾,解硇毒。"自明清以來,魚腥草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曆版《中國藥典》均有收載。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蕺菜植株高15~50cm,全株有特殊魚腥臭味。地下莖多節,色白,節上有須根。地上莖直立,高15~50cm,紫紅色,節上無毛或有疏毛。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全緣,葉片老時上麵綠色,下麵常紫色。葉柄長1~4cm;托葉膜質,條形,中下部常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於莖頂與葉對生;花序梗長1~3cm,果期增長,花序下有4枚花瓣狀的苞片,白色;花小兩性,無花被。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個下部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種子多數,卵形,有條紋,成熟時黑褐色。花期5~6月份,果期7~10月份。

2.生物學特性

蕺菜種子在15~25℃光照變溫箱內,經23d開始發芽,發芽率達59%,而在黑暗恒溫的20℃下不能萌發,推測種子萌發時需光。

蕺菜生長前期要求較高的溫度和潮濕的土壤,每年3月份氣溫上升到10~12℃根莖萌芽出苗,4月份展葉;5月中旬現蕾開花,花期15~20d;5~7月份生長旺盛,10月份生長減緩,11月份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並進入休眠期。在生長發育期間需遮陰,以避陽光熾灼及水分過度蒸發散失,因而可種植一些高稈作物遮陰。安徽蕪湖多套種在水杉林、意楊林和針闊葉林下;四川雅安多套種玉米,玉米采用直播。行距約1. 5m,株距30~40cm。

蕺菜適應性較強,對光照和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喜陰濕環境,在土層深厚、肥力較高、水分充足的酸性或弱酸性砂土壤中生長良好。

魚腥草分布於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各省區,主產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其中雲、貴、川和皖等地有大麵積的種植。

三、栽培技術

1.選地和整地

人工栽培蕺菜宜選擇陽光充足、水源豐富、排灌方便的地方,土壤以弱酸性的砂質土壤或腐殖質土壤種植為好。凡黏性、膠性重的土壤,或缺水幹旱的地方均不適宜種植。前茬作物最好為水稻,輪作兩年或兩年以上。種植前,每畝施入腐熟的廄肥2000~3000kg。將肥料深翻土中,耙平整細,做成寬3~4m、高25cm的寬畦,四周開深40~50cm的排水溝。

2.繁殖方法

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根莖和扡插繁殖。

(1)根莖繁殖 最宜時間為2月下旬至3月中旬,梅雨季節和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也可種植。種前,挖取健壯、無病蟲害、無汙染的野生或栽培的蕺菜新鮮根莖,剪成10cm左右的小段,每小段留2個以上的節,稍晾幹或用草木灰拌種。處理好後,於畦麵上開橫溝,溝深5~7cm,溝距25~30cm,將剪好的根莖小段順溝平放,頭尾相連,用開第二條溝的土覆蓋前一溝,稍壓實,澆透水,用乙草胺封壟。一般30d左右出苗。如果是秋季種植,栽完後用稻草或玉米秸稈覆蓋廂麵,起保溫、保濕和防雜草的作用(每畝用根莖100~12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