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用植植物栽培 第二節 忍冬
一、概述
忍冬(10nicera jap0,Thunb.)為忍冬科半常綠纏繞灌木(見彩圖10-2),以花蕾和藤人藥,藥材名分別為金銀花和忍冬藤。金銀花又名金花、銀花、雙花、二花、忍冬花、鴛鴦花等。
全世界忍冬屬植物約200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我國有98種,其中10多種的花蕾作金銀花用。以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紅腺忍冬(1.hyp0g1auca Miq.)、山銀花(1.c0nfusaDC.)及毛花柱忍冬(1.dasysty1a Rehd.)等4種植物的幹燥花蕾亦作金銀花入藥,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金銀花僅忍冬一種,而把紅腺忍冬(1- hyp0g1aucaMiq.)、毛花柱忍冬(1.dasysty1a Rehd.)另單列為山銀花。
金銀花化學成分研究表明,其富含揮發油,此外含黃酮類、三萜類及有機酸等。揮發油類主要有芳樟醇、雙花醇、棕櫚酸、二氫香葦醇等成分。黃酮類主要為木犀草素(1ut。01in)及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有機酸類綠原酸類化合物是金銀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綠原酸( ch10。0gen1。acid)和異綠原酸,其中異綠原酸為一混合物。其他有機酸還有咖啡酸及棕櫚酸。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功能,用於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血毒痢、風熱感冒、瘟病發熱等症,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降低血脂、降低毛細血管滲透性、防治咽喉腫痛、抑製潰瘍、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忍冬藤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通絡的功能。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忍冬是半常綠藤本,莖細,多分枝,左纏,中空,幼時密被黃褐色柔毛和腺毛。單葉對生,葉片卵形至長卵形,全緣,嫩葉有短柔毛。花成對,腋生,初開時白色,後變為黃色,苞片葉狀;花冠稍成二唇形,有清香。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色,種子4~7粒。花期5~10月份,果期7~10月份。
2.生物學特性
忍冬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葉子可在-10℃下不凋落,種子在5℃左右發芽,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中生長繁茂;其根係發達,細根很多、生根力強,插枝和下垂觸地的枝,在適宜的溫濕度下15d左右便可生根,10年生植株,根冠分布的直徑可達3~5m,根深1.5~2m,主要根係分布在10~15cm深的表土層,須根則多在5~30cm的表土層中生長,水分過多過少均不利於生長,要求土壤濕潤,土壤含水量65%~70%為宜、過多易產生澇害、過旱造成植株生長不良、纖細、枯萎。
忍冬雖抗逆性強,耐寒又抗高溫,但花芽分化適溫為15℃左右,生長適溫為15~25℃。低於5℃或高於32℃均可生長,但長勢差。溫度與芽的發育關係密切,一般氣溫不低於5℃便可發芽,春季芽萌發數最多,每個腋芽分化為一對疊芽,下位芽為正芽,先分化,上位芽為副芽,後分化。正位芽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可分化成營養芽、分枝、花芽、花枝。種子發芽需經較低溫度,如在冰箱中置80d發芽率可達80%左右,種子壽命2~3年。
忍冬南至南亞熱帶,北至中溫帶均可生長,生境多種多樣,常野生於丘陵、山穀、林地、河穀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m地帶,最高可達1500m,石灰岩地區以黑色石灰土和黃色石灰土混雜的土壤環境狀況下長勢發育良好。
忍冬喜充足陽光,光照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陽光充足能使植株生長發育茂盛而健壯,從而增加花的產量和質量。忍冬生長適應性較強,對土壤和氣候選擇性不嚴格。
忍冬是忍冬屬分布最廣的種,我國除西藏、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和海南無自然生長外,各地均有分布。日本、朝鮮、北美洲也有分布。
金銀花主產於河南、山東。產山東(平邑、費縣等)者稱"東銀花";產河南(密縣、封丘)者稱"南銀花",是道地藥材。此外紅腺忍冬主產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和四川等省區。山銀花主產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毛花柱忍冬主產於廣西。
三、栽培技術
1.品種
由於忍冬是藤本植物,長期人工栽培培育成半灌木狀。栽培時株型的選擇非常重要,而且植株變異也很大。生產上,河南省根據忍冬的樹冠、枝條變異、葉及花的變異,劃分出9個品種類型,分兩大品係:線花係、毛花係。主要品種有:大毛花、青毛花、長線花、小毛花、多蕊銀花、多花銀花、蛆頭花、紅條銀花和線花。經過長期觀察研究,依據其生育期、產蕾量,結合其植株果枝節間距、開花棚數、始花棚數、樹冠特征與產量相關的形態變異和生物學特征變異,大麵積推廣的優良品種為:大毛花、青毛花和長線花。據山東省初步統計有10餘個,基本上可分為三大品係,即毛花係、雞爪花係和野生銀花係。主要品種有:大毛花、小毛花、大麻葉、大雞爪花、小雞爪花、野生銀花,其他尚有鵝翎筒、對花子、葉裏藏、葉裏齊、線花子、紫莖子等品種。其中,以大毛花與雞爪花的產量高、質量好,為生產中的優良品種,也是產地栽培麵積最大的兩個品種。
2.選地與整地
忍冬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逆性較強。為便於管理,以平整的土地,有利於灌水、排水的地塊較好。移栽前每畝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3000~5000kg,深翻或穴施均可,耙平、踏實。
3.繁殖與育苗
生產上常用的方法是扡插育苗法。凡有灌溉條件者,一年四季都可扡插育苗,但一般多冬插、春插和伏雨季節扡插。冬、春季扡插育的苗,到雨季約半年即可挖出造林;伏雨季節扡插育的苗,冬、春季即可栽植。扡插圃地隻要能保持地麵濕潤,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
(1)插穗的選用選1~2年生健壯、充實的枝條,截成長30cm左右的插條,約保留3個節位。亦可結合夏剪和冬剪采集,采後剪成25~30cm的穗段。選用結果母枝作插穗者,上端宜留數個短梗。
(2)扡插在平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30cm定線開溝,溝深20cm。溝開好後按株距5~10cm直埋於溝內,或隻鬆土不挖溝,將插條1/2~2/3插入孔內,壓實按緊。待一畦或一方扡插完畢,即應及時順溝澆水,以鎮壓土壤,使插穗和土壤密接。水滲下後再覆薄土一層,以保墒保溫。插穗埋土後上露5~8cm為宜,以利新芽萌發和插枝。
(3)插後管理要加強圃地管理。根據土壤墒情,適時澆水,鬆土除草。夏季扡插,經過7~8d,芽即開始萌動,10多天後開始生根。冬、春季扡插,一般先生根後發芽。幼苗發生病蟲害時要及時防治。
(4)移栽 於早春萌發前或秋冬季休眠期進行。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130cm、株距100cm挖穴,寬深各30~40cm,把足量的基肥與底土拌勻施入穴中,每穴栽壯苗1株,填細土壓緊、踏實,澆透定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