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百年中國文學批評的思想理論體係 第三節百年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階段(3 / 3)

批判的本身是一種破壞性行為。然而,有"破"必有"立",因此,建國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建立一種新的理論批評模式,毛澤東以其絕對政治權威的身份和對文學的特殊愛好,從40年代起,就對文學藝術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核心思想,除了闡述文藝與政治之間的隸屬關係之外,主要體現在文藝大眾化、文藝民族化和"兩結合"的創作方法三個方麵。毛澤東同中國曆朝曆代的政治領袖一樣,也十分重視文學藝術的社會"教化"作用。從政治革命的視角出發,他認為文學教育感化功能的實現,首先必須以文學作品被人民大眾所接受為前提條件,因此他提倡文學藝術的大眾化或通俗化。若使文學作品真正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就必須充分考慮到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所以他主張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傳統表現形式去進行文學創作。有了民族化的形式還需要具有教化民眾的理念支撐,故他崇尚古典文學的理性精神,提出了"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毛澤東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學修養,這是眾所周知的,至於他對西方現代哲學和文學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文藝思想)究竟了解多少,卻並無具體的資料加以說明。如果作為一家之言,毛澤東的文藝主張,自有他理論的支撐點及合理性。但不幸的是,當人們將其視為是神聖不可撼動的永恒真理,進而把它演化為某種絕對的極端時,便形成了"文以載道"、"經世致用"、"樂感形式"等古典主義文藝思潮在現代社會的回潮。這種理性精神極強的新古典主義批評形態,最終隻能因其狹隘到失去所有的彈性而被社會與曆史所拋棄。

第五個階段,是從70年代末至今。應該說,這一時期的文學批評以人文主義哲學為基礎,開創了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為活躍、最為輝煌、最富有進取精神的全新時代。隨著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討論的展開和"改革開放"國策的確立,文學理論界也以有關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問題為核心,全麵拉開了反思與清算建國以來極左文藝思潮運動的悲壯序幕。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五四"時代的A文精神再次得到學術理論界的肯定,中國文學與世界現代文學迅速接軌也成為文壇的一致共識,西方各種現代批評理論被學院派的理論家所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文學批評不僅逐漸恢複了自覺意識而且也正在努力成為一種自為的存在。盡管社會學批評的餘威猶在,但實際上卻失去了對文壇的控製能力。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文學批評經過短暫時間的自我調整,即將告別它的近代形態,並呈現出早期現代批評的朦朧特征。其具體表現為:

首先,是現實主義的現代化闡釋。80年代初,學術理論界通過開展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討論,改造和發展了原有的現實主義的內涵,深化了現實主義的精神,變現實主義的封閉體係為開放體係,並注意吸收世界上其他現實主義(如魔幻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等)的創作經驗,理論批評家們用現代的眼光來審視現實,用現代意識來詮釋現實,從而使現實主義具備了現代意識。與此同時,"再現說"、"反映論"等思維模式被打破,"表現"、"感應"、"幻想"等方式更多地被作家和批評家所吸納接受。現實主義不再把自己描繪成包容一切的創作方法,不再把其他的創作方法納入到現實主義的規範,而是把自己看成是和其他創作方法並列的、並承認其他創作方法的合理性地位的一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的現代化解釋,打開了批評界關閉已久的禁錮大門,為批評理論多元化趨勢的出現掃清了障礙。

其次,是文學主體性地位的確立。80年代中期關於文學主體性的學術爭論,其深刻的本質意義是對"五四"以來人文主義文藝思潮的高度評價和曆史銜接。人作為文學主體性的觀點,受到了學術理論界的格外重視。人們普遍認識到,人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人具有一種超越性的本能,而隻有實現了主體對於客體的超越,才能真正達到主體的"自我實現"。由於現實是有缺陷的,人們在創作和欣賞文學作品時,可以超越社會現實的限製與束縛,實現其"自由本質"。強調文學的主體性,是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充分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高揚"超我的、超血緣的、超宗族的、超國界的、超意識形態的"泛人道主義思想。無可否認,文學主體性理論的確立,不僅使文學重新獲得了原本就屬於自己的自由意識,同時也為中西方文學平等對話交流,奠定了理論基礎。

最後,是西方現代批評理論的廣泛輸入和運用。從80年代初起始,隨著國門的大開,各種西方現代批評理論也蜂湧而人,既開拓了人們的思維,又活躍了文壇的批評氣氛。"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等西方現代科學理論對文學批評的指導與參與,使人們不再一味單調地去強調民族文學的獨特性,而是更加注意世界各民族文學之間的整體性關係。精神分析學和原型批評理論,促進批評家拋棄了對文學層麵表象的研究,而深入到作品的內在結構,去探索文學的精神本質和文化淵源;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批評,從作品語義密碼的破譯人手,去分析詞彙與語彙之間所包含的人的思維程式,進而真正解讀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當然,各種西方現代批評理論的傳播與影響,呈現出一種不平衡、不穩定的狀態,肘間的短暫和變更的頻繁,難免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但這股潮流必定將文學批評引向文學的內在本質,引向了絕對的自為狀態;從泛人道主義的同情心,走向了關注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困境的現代文明意識。

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質的飛躍。

中編 現代文學的斷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