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自律是在行動中形成的,也隻能在行動中體現,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途徑。夢想自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就會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嗎?靠讀幾本關於自律的書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隻是不停地自我檢討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答案都是否定的。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麵對來自各方麵的一次次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自律,同時也需要主動,它不是受迫於環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為。前提條件是自覺自願地去做。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的各種行為意識,同時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律精神。比如,擔憂、焦慮、仇恨、嫉妒、憤怒、貪婪、自私等等,都是工作效率的致命敵人。一個人受到這些情感的困擾時,他就不可能將他的工作做到最好。這就好像一塊有精密機械裝置的手表,如果其軸承發生磨擦就走不準一樣,要使這塊表走得很準,那就必須精心地愛護它。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輪牙、每一根軸承都必須運轉良好,因為任何一個缺陷,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了磨擦,都將無法使手表走得很準。所以說,一個想要成就大事的人,隻要有一顆偉大而崇高的心靈,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隻要有堅定的意誌,這個世界終將聽到你發出的聲音。
成功啟示:別跟自己過不去
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一個人必須學會自律、自愛,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一個人隻有給自己一分充足的信心,才能使自己擁有一分飽滿的熱情,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社會活動中,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更多的才能。《目標就是一切》的作者張其金曾在這本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是他取得成功的動力源泉。一個人的意誌能夠發揮無限的巨大力量,它能夠把夢想轉變為現實。對於一個想有所成就,想取得成功的人來說,我們為了成功,必須全神貫注,放棄許多日常欲望,做出許多犧牲,體驗許多挫折的滋味,經曆過種種磨煉之後,才能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強勁、堅忍、健全、平衡。這種性格的形成,才能使我們充滿力量,自己才能有堅強的信心,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張其金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在張其金看來,一個人要想走向成功,還要堅信成敗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全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同時更需要有一分堅信自己能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因此,我們必須相信:"一個人,征服了自己,也就征服了世界","沒有人能打敗我們,除了自己"。
1965年9月1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遙遙領先,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拿世界冠軍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他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俯身準備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飛回到主球上來了,他在觀眾的笑聲中再一次起身驅趕蒼蠅。這隻討厭的蒼蠅破壞了他的情緒,而更為糟糕的是,蒼蠅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對似的,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飛回到主球上來,引得周圍的觀眾哈哈大笑。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終於失去了理智,憤怒地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擊球違例。他因而失去了一輪機會。之後,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分,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愈戰愈勇,超過了他,最後奪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一隻小小的蒼蠅,竟然擊倒了所向無敵的世界冠軍!路易斯?福克斯最終奪冠不成反被奪命,這是一件本不該發生的事情但它確實發生了。
情緒的負麵影響是如此的可怕。但與此相反的卻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給了我們信心。這部小說描寫古巴老漁民桑提亞哥在海上三天三夜捕魚的經曆。在這之前,他接連八十四天出海一無所獲,一直伴隨他的小男孩曼諾林也被父親叫走,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但是,桑提亞哥並沒有喪氣,在第八十五天繼續駕舟出海。翌日,他在遠離海岸的深海裏網到一條比自己的船還大的馬林魚,他使出全部力量,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終於殺死了大魚。可在歸途中,他連續遭到凶猛的鯊魚的襲擊,桑提亞哥雖已精疲力竭,仍舊不屈不撓地與鯊魚展開了殊死搏鬥。經過艱苦卓絕的惡戰,他總算擊退了鯊魚群,可那條馬林魚也被啃成了空骨架。
這部小說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命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積極的人是如何對待生活的,這是一種對精神的謳歌,是對艱難險阻的挑戰,不懼失敗的讚歌。因為老人具有積極的心態,"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清新了","痛苦對於男子漢來說不算一回事"。老人就以這種心態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們絕不能讓別人的劣勢戰勝自己的優勢;第二點就是每當事情出了差錯,或者某人真的使我們生氣時,我們不僅不能大發雷霆,而且還要用寬闊的胸懷來對待。這正如海明威在小說裏所反映的一樣:"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憑著這股"打不敗"的精神,老人繼續跟鯊魚鬥了起來。直到殺死最後一條鯊魚,老人也累得喘不過氣來,嘴裏湧起一股血腥味。老人疲勞過度,回到家倒下就睡著了。夢中,他又夢見了力量和勇敢的象征獅子。至此,我們發現在這位老人身上始終洋溢著那麼一種情緒,那是由快暢的痛苦,危難中的拚搏,老態龍鍾的活力以及凱旋式的失敗所組成的悲壯而熱烈的交響曲。
所以說,成功寓於必勝的信念中。如果一個人對人生或對一件事沒有信心,那麼他的意誌必定消極,行動也不會得到力量,遇到困難或挫折就十分容易讓步或退卻。
溫 馨 提 示
有人說,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功,就可能成功;如果我們認為不能成功,就不會成功。一個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隻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向成功。這正如巴爾塔薩?格拉西安所說:"首先控製我們自己,然後才能控製別人。"
?
3. 積極主動
當我們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件事時,就會把這件事做得非常的好。因為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如何思考,如何開始,如何停止。因此,隻有積極主動,我們才知道如何高速前進。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柯維講道:"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選擇消極被動。消極被動的人易被自然環境所左右,在秋高氣爽的時節裏,興高采烈;在陰霾晦暗的日子,就無精打采。積極主動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氣的變化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則、價值觀才是關鍵。如果認定工作品質第一,即使天氣再壞,依然不改敬業精神。"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無論處於何種境地,即使在麵對著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也要積極主動,不要讓哪些困難把我們自己打垮,我們一定要相信是自己的主人。一旦我們選擇了世界變得更美好,世界就會馬上開始變得美好起來。不要總等著別人去改造世界,如果想要改造世界,就從我們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
是的,如果我們想做一個有所成就的人,就必須對自己負責,就不要隨隨便便地去麵對每一天,我們也不能固執地"一條道跑到黑",我們要有計劃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航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開始選擇改造自己的話,我們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改變我們現在的狀況,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別人看來不怎麼樣的環境中,我們也同樣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認識。
張其金曾經在《目標就是一切》這本書中講道:"我曾經長期從事軟件產業的研究工作,而且做得相當出色。對我來說,對軟件產業情有獨鍾,不僅可以讓我在出版著作方麵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對軟件產業的研究,對推動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給我最重要的感受卻是,無論我們做什麼,在確定了目標之後,就要敢於行動,隻有讓我們所有的知識轉化成行動。也就是必須現在做,馬上做,我們才能對自己樹立的目標做出檢驗,對自己做出最正確的認識,我們是否適合這個產業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對自己沒有做出正確的認識,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自我,就更不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一個人隻有相信自己,對自己做出認識,才能提升自我形象,才有可能讓自己從沉睡之中清醒過來,才有可能創造出一份完全不同的美好生活。
成功啟示:做自己的主人
戴爾?卡耐基指出: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前進方向。不要抱怨環境與條件,應努力尋找有利條件;不能坐等機會,要自己創造條件;拿出成果來,獲得了社會的承認,事情就會好辦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僅要善於觀察世界,善於觀察事物,也要善於觀察自己,了解自己,進而認識自己。
我們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應該怎樣認識自己呢?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意義,都有緣由,如果我們不知道它的意義和緣由,或者不清楚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潛能就會被無端地浪費掉。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對我講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隻老鼠跑進迷宮去找奶酪,它跑進一條通道,轉過彎,越過一個障礙還是沒有找到奶酪,但這隻老鼠一點也不氣餒,它對自己說:"我在這裏沒有找到奶酪,真是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去找另外一條通道了,我一定要那塊奶酪,我已經聞到奶酪的香味了,它就在某處。"
於是這隻老鼠跑進另一條通道,轉幾個彎,越過幾個障礙,終於找到奶酪。當老鼠吃完奶酪之後,它靜下心來想到:"如果我一走錯了通道,就放棄了,我哪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奶酪呢?如果我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奶酪就在某個地方,我哪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奶酪呢?如果我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我能夠堅持直到找到奶酪為止,我怎麼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奶酪呢?"老鼠想到這裏,它欣悅地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待開發利用的潛能,而我們很多人沒有成功,就是缺少老鼠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所以說,隻要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能感受到一個人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支持一切成功,這正如張其金在《目標就是一切》一書中所寫:"不要喪失自我,不要喪失信心,我們一定要認識自我,這是我能夠讓我走向成功的惟一理由。"
溫 馨 提 示
當我們積極主動地去麵對新的生活時,我們就能夠充滿力量去挑戰一切,我們的生命就充滿了嶄新的激動人心的機會,隻是我們必須去尋找。
?
4.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當我們在做出選擇時,一定要提醒自己:我們的選擇是要為自己的現在努力,更要為將來努力;當我們在做出放棄時,同樣要提醒自己:我們的放棄是想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現在的放棄就是明天的選擇。
在為自己奮鬥的過程中,人生就是一場不斷選擇、不斷放棄的過程,如果選擇正確了,我們的生活就是光明的,如果選擇錯誤了,我們的生活就會黯然失色。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在讀小學的時候,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叫《農夫和蛇》,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農夫到地裏幹活,當他走到半路的時候,遇到了一條凍僵的蛇,農夫見此情景,把蛇拾了起來,放在自己的懷裏,結果等到蛇蘇醒過來,卻毒死了農夫。
這個故事到如今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後來,我還看到了此文的續篇。話說農夫被毒死之後,農夫的夫人非常的傷心,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救了蛇,蛇不應該毒死她的丈夫,於是她決定找蛇算賬去,當她找到蛇時,她說蛇不講良心,她丈夫救了它,它為什麼還要毒死她的丈夫。蛇聽到這裏,卻信誓旦旦地說:"蛇的本性就是要毒死人,你的丈夫明知道我的本性,他還要救我,不是自己找死嗎?"
從這個故事看來,在生活中,無論我們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會有反對派存在,不要試圖去做一件人人都讚成的事情,更不要一心想要改變他人的反對意見,否則就是自己找死。
事實就是這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對於那些本性殘忍的家夥,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產生同情心,一定要學會放棄。這一點,對我們的生活同樣有著巨大影響。在我們的一生中對於選擇來說,我們可以選擇對人友好,也可以選擇對人不友好;我們可以選擇幫助別人,也可以拒絕給人幫助;我們可以選擇與人合作,也可以選擇固執己見;我們可以選擇因某事而激動,也可以選擇保持平靜;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人,也可以選擇做一個遭人討厭的人;我們可以選擇微笑,也可以選擇痛苦;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抱負的人,也可以選擇做一個平凡的人。總之,有了太多的選擇,也就有了太多的放棄;有了太多的放棄,也就有了太多的選擇。
當然,我們在做出選擇或放棄的時候,一定要有顆明智的心。如果我們的心裏束縛太多,就難以放下自我。
有個故事講的是宋朝有個尚書叫楊玢,年紀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坐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了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說道:"不要急,慢慢說,鄰居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