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彩雲之南的教育明星——昆明市第一中學篇(3 / 3)

3.誌氣——承國之責任,報民之厚德

作為百年老校,昆明市第一中學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曆史上,眾多著名教授、學者,如聞一多、楚圖南、蔡希陶等曾薈萃昆明市第一中學執教。他們嚴謹治學的風範,靈活的教學方法和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形成了優良的傳統,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造就了諸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毛澤東的哲學老師艾思奇,數學教育家熊慶來,作家張天虛,詩人柯仲平,畫家袁曉岑,體育專家楊伯鏞、馬克堅,太陽能專家方寶現,世界冠軍許建蜂、熊曉銘等一大批人才。

這些老校友成為昆明市第一中學的一筆寶貴財富。近年來,學校一是將知名校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民主戰士聞一多,史學家吳晗,植物學家蔡希陶,工程院院十戴永年等一係列校友的生平事跡及對學生的勉勵以“昆一中校友寄語”的形式在校園及各班教室內廣為宣傳,把校友寄語和學生國旗下講話以校本教材的形式發給每一個師生,用校友及學生身邊發生的點滴事跡教育、啟發、激勵學生,有效的榜樣教育大人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此外,籌建校史館、積極編製校誌。校史館努力挖掘百年老校的人文資源和文化底蘊,認真總結學校在各個階段的辦學經驗,集中展示了學校在各個曆史時期所走過的路程和曆屆校友的典型事跡,成為學校教育學生、啟示後人的一本鮮活的教科書。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中外先進文化理念,普及人文及科學知識,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學校“昆華講壇”邀請在昆明的兩院院士及教育家、藝術家、演講家、哲學家等各方麵專家走進校園,為師生進行專題報告。幾年來,以戴永年院士、蘇君紅院士、鄒俊院士、王希季院士、楊振寧院士、蘇升乾教授、董雲川教授、金子強教授、蔡朝東老師、昆明十大傑出青年等為代表的科學家、演講家、教育專家、對社會做出特殊貢獻者等,相繼走進一中校園,和師生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和對話。

百年名校,百年樹人,多少翰墨書香、肝膽意氣,多少理想抱負、心智哲思早已隨著悠悠歲月潛入她的一枝一葉、一磚一瓦,同時也將一派溫文儒雅、敦厚謙和悄悄融進了她的血脈,成就了她的恢弘與大氣。這銘鐫著“百年昆華、桃李天下”的石碑,這見證著百年風雨的蒼天古樹,還有宣傳欄裏載不完的喜報佳績,對於昆明市第一中學而言,與其說是一種點綴、一方風景,還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一種氛圍,它們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代學子。

四、昆明市第一中學啟示錄——筆者手記

昆明市第一中學嚴格高效的教學管理,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都給我們的辦學教學很大的啟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中學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

另外昆明市第一巾學區別於其他中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保證和促進學校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學校文化是無聲的熏陶、潛移默化的點染,因為良好的文化氛圍,能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這便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藝術力量。我們還要認識到校園是社會的敏感區,社會文化的變動都會波及校園。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麵更要依據教育目的、精心組織和管理,決不可以放任自流。

在當前中國的教育大環境下,昆明市第一中學給中國的所有中學做出了一個榜樣。

後記

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教育要發展,關鍵在教師。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獻身教育事業、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獨特辦學風格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家,不僅是振興我國教育事業的希望所在,更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立足中國國情,深刻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熟悉基礎教育的現狀和發展環境,認真學習和借鑒前輩教師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和教育藝術。溫家寶總理曾多次提出,“要像宣傳勞動模範,宣傳科學家那樣宣傳教育家。”近現代以來,以陶行知、晏陽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經驗無疑是今天廣大教師和在校師範生加強專業教育的寶貴資源。總結他們的成長之路,探索他們的成長規律,必將有助於促進教師(師範生)的專業化發展。

為此,2009年初,在馬敏教授和何祥林教授的主持下,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了編委會,選取國內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班主任、中學校長和中學為編寫對象,以探討優秀教師成長規律和知名中學辦學經驗為主線,組織編寫“教師(師範生)專業教育係列讀本”,包括《中國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為什麼是他們——來自名師的教育智慧》,《優秀的人生導師——著名班主任是這樣煉成的》、《當代中學名校長辦學理念與實踐》、《風景這邊獨好——知名中學啟示錄》,集中展示中國一流教育的成就、經驗和啟示,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在校師範生專業化發展提供借鑒。

本叢書由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馬敏教授和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何祥林教授任總主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丁鋼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王坤慶教授、江漢大學校長楊衛東教授、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王柵教授、湖北師範學院院長向顯智教授為分冊主編。馬敏教授負責本叢書選題、總體設計以及編寫框架和體係的審定,何祥林教授多次召開叢書編寫會,商討和指導書稿編寫工作,並最終統改和審定了全部書稿。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欣然為本叢書作序,給我們以巨大的鞭策和鼓勵,在此,對顧先生熱情的關心和幫助謹致誠摯的謝意。

本叢書既可以為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參考資料,又可以作為教師專業教育、新教師崗前培訓、基礎教育管理者培訓的教材和教學參考用書,還可以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具有較大的受眾群和較強的應用價值。我們希望,本叢書的出版,能為新世紀培養和造就成千上萬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家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教師(師範生)專業教育係列讀本”中的一本,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相關中學對相應的內容做了審核和認可,我們在此表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成都七中的譚紅老師,上海中學校辦,東北育才中學的曹陽老師,天津耀華中學的辛岩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陳華老師,重慶南開中學的文方強老師,衡水中學的張永老師,蘇州中學的張鋒老師等對於本書的寫作、修改給予的大力支持,使我們的編寫得到了有力保障。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大量參考了紙質媒體和網絡對相關知名中學的報道以及公開出版的有關名校的論著,由於篇幅有限,未能一一標注,請予以諒解!

本書在華中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王坤慶教授的指導下,由黎俊玲、王雨露、張勇、李萌欣、吳飛燕、覃娟等編寫。作為本冊主編,王坤慶教授不僅在編寫中對每篇文章給予了指導和建設性意見,在編寫完成初稿後,又對每篇文章進行了具體的修改。

本叢書能順利出版,我們要特別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宏凱先生親臨華中師範大學予以指導,給了我們很多建設性意見。蘇伶俐、王文穎等編輯工作細致,數次來電來函商討解決編寫難題,其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讓我們十分欽佩。

由於時間緊迫,加之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