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生就是與困難周旋(3 / 3)

丘吉爾一生最精彩的演講,也是他最後的一次演講。在劍橋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整個會堂有上萬個學生,他們正在等候丘吉爾的出現。正在這時,丘吉爾在他的隨從陪同下走進了會場並慢慢地走向講台,他脫下他的大衣交給隨從,然後又摘下了帽子,默默地注視所有的聽眾,過了一分鍾後,丘吉爾說了一句話:“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丘吉爾說完後穿上了大衣,帶上了帽子離開了會場。這時整個會場鴉雀無聲,一分鍾後,掌聲雷動。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永不放棄;第二原則是:當你想放棄時回頭看第一個原則:永不放棄!

桑德斯上校是“肯德基炸雞”連鎖店的創辦人。他於年齡高達六十五歲時才開始從事這個事業。當時他身無分文且孑然一身,當他拿到生平第一張救濟金支票時,金額隻有105美元,內心實在是極度沮喪。他不怪這個社會,也未寫信去罵國會,僅是心平氣和地自問這句話:“到底我對人們能做出何種貢獻呢?.我有什麼可以回饋的呢?”隨之,他便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試圖找出可為之處。頭一個浮上他心頭的答案是:“很好,我擁有一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不知道餐館要不要?我這麼做是否劃算9”隨即他又想到:“要是我不僅賣這份炸雞秘方,同時還教他們怎樣才能炸得好,這會怎麼樣呢?如果餐館的生意因此而提升的話,那又該如何呢?如果上門的顧客增加,且指名要點用炸雞,或許餐館會讓我從其中提成也說不定。”

隨之他便開始挨家挨戶的敲門,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能從增加的營業額裏提成。”很多人都當麵嘲笑他:“得了罷,老家夥,若是有這麼好的秘方,你幹嘛還穿著這麼可笑的白色服裝?”

這些話是否讓桑德斯上校打退堂鼓呢?不能說絲毫沒有,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他想:在你每當做什麼事時,必得從其中好好學習,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桑德斯上校沒有因為前一家餐館的拒絕而懊惱,反倒用心修正說詞,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說服下一家餐館。

整整一千零九次之後,他才聽到了第一聲“同意”o在過去兩年時間裏,他駕著自己那輛又舊又破的老爺車,足跡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後座,醒來逢人便訴說他那些點子。他為人示範所炸的雞肉,經常就是裹腹的餐點,往往匆匆便解決了一頓。在曆經一千零九次的拒絕,整整兩年的時間,有多少人還能夠鍥而不舍地繼續下去呢?真是少之又少了,也無怪乎世上隻有一位桑德斯上校。

但就是這一千零九次成就了他,最終他成功了。

一位成功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邀到一個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什麼解釋。

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鍾過去了,二十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巳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小錘不停地敲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成功者與失敗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隻小過是失敗者走了九十九步,而成功者走了一百步。失敗者跌下去的次數比成功者多一次,成功者站起來的次數比失敗者多一次。當你走了一千步時,也有可能遭到失敗,但成功卻往往躲在拐角彎後麵,除非你拐了彎,否則你永遠不可能成功。

即使失敗以後,要想成功,你還是要不斷地重複做一件事情。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人生充滿變數,我們需要放棄的當然不是人生目標,而是橫生於人生旅途上的花花草草、枝枝蔓蔓,因為它阻礙了我們前行的腳步。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放棄,但這種放棄常常是被動的、無奈的,是一條道走到黑之後的放棄;而智者的放棄卻是主動的、理性的,是審時度勢之後的放棄,因此,他們的人生目標雖然高遠,卻能夠走到距目標更近的地方,這就是放棄的智慧。

首先需要放棄的,是你的一些低落情緒。我們可能經曆過某種失敗,而這失敗從此就像噩夢一樣糾纏著我們,令人難以開始新的人生曆險。我們本應該總結經驗教訓,然後勇敢地重新開始,但卻沉溺在自責和喟歎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樣,這些過去的失敗成了我們在前進中、在新生活中的攔路石,令我們步履維艱,難以開創新生活。

其實,生活中,已有的成績也好、失敗也好,都隻是過去。人是應該生活今天和明天,而不是生活昨天的。一個人如果想泅水過河,就必須扔掉身上的重物,哪怕它們是金銀財寶,否則,重負將使他無法求生。一個背著過去無論是輝煌還是失敗的人,是沒有辦法在前進的途中有大刀闊斧的舉措的。首先要輕裝前進。水滸傳中的人物,在,上梁山之前,弟兄們會將他的房子燒掉,這樣做,不是絕情,而是為了讓他們背水一戰,不再瞻前顧後,死心塌地地往前行。我們這些成年人,或許有時候該學學小孩子。小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建了座非常漂亮的大房子,父母欣賞著說,嘿,多漂亮啊,留著給爺爺奶奶看吧。可是一兩分鍾內,小孩子就一揮小手,將親手搭建的房子唏哩嘩啦掃了個平。為什麼?小家夥不珍惜自己的勞動嗎?未見得他不珍惜自己的勞動,問題是,他知道,這個房子毀了,他很快還可以搭個更大、更漂亮的房子。小孩子眼裏永遠隻有未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追求真理的決心。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像屈原這樣勇於探索、不斷求新的仁人誌士數不勝數。他們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成功,追求完美;他們風風火火,馬不停蹄,從曆史的塵埃中走來,又向理想的未來趕去。靠了這種不懈的追求,中華民族從愚昧落後的昨天走到了文明進步的今天。然而,當人們把追求的成功者們視為智慧的化身而頂禮膜拜時,卻忽略了他們身上的另一種智慧——放棄。細讀中國曆史,你會發現,追求與放棄一直都是結伴而行的,放棄的典範俯拾皆是,它們充滿智慧的光芒並因此而更加燦爛。

漢代名將韓信與謀士張良同佐劉邦取得天下,韓信封侯享受富貴,張良卻放棄富貴功成身退,結果韓信橫屍未央,而張良則能夠終老林泉。同是功臣,卻有不同的結局,張良不愧為高人,他太了解封建統治者的心態了。這就是放棄的智慧。

晉代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放著縣太爺不做,情願回鄉務農,因此而成就了一代田園詩人的美名。假如他不放棄那頂小官帽,就可以衣食無憂、四體不勤而終其一生,但如此,我們就無法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優美的詩句了。

唐代“詩仙”李白一身傲骨,他十分鄙棄那種“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行為,於是毅然放棄宮廷的錦衣玉食,從此浪跡江湖,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讓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詩歌噴湧而出,恣肆汪洋。假如他不善放棄,貪戀富貴,蟄居深官,他還能取得千秋萬代之後依然受人景仰的成就嗎?

在中國革命史上,有兩次更具經典意義的放棄,它體現出的智慧光照千秋。第一次是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革命麵臨生死抉擇,黨中央毅然決定放棄江西蘇區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曆盡千難萬險勝利到達了陝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這次放棄,保留了革命火種,糾正了黨內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從此峰回路轉,走向勝利。第二次是1947年,麵對幾十萬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毛澤東決定放棄延安。延安是當時中國革命的心髒,放棄它有著太多的意味,許多人不理解甚至徹夜難眠,但是兩年後,人民解放軍橫掃千軍,風卷殘雲,不僅收複了延安,還將紅旗插遍了全中國,人們在天安門城樓再次領略了偉人的智慧與風采。

這樣的放棄,這樣的氣魄,前無古人,永垂後世。

我們在慨歎先賢與偉人的智慧之後再反躬自問,我們就會汗流浹背。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放棄的卻太少,我們不但自己不言放棄,恥言放棄,還要告誡後人莫言放棄。寧可讓急功近利、喧囂浮躁的情緒充塞我們的胸腔,寧可讓太多的追求與太多的牽掛使我們不堪重負,甚至忘卻了當初的誓言,不顧一切地蜂擁著,追逐著,磕磕碰碰、擠擠撞撞著。

人們渴望成功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忽略了放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了,人們在仰慕他頭上的光環時,最羨慕、最關心的卻是那500萬元獎金,有誰去追問他曾經為此作出的種種放棄呢?巨人集團的史玉柱曾經很成功後來又慘遭失敗,但人們在惋惜他的失敗時是否想過,他的失敗正是因為成功之後忽視了放棄呢?有人追求一生,奮鬥一生,失敗一生,到死也不明白他缺少的不是追求,而是放棄。

從大視角看人生,人生其實是沒有什麼成功與失敗之分的,重要的是我們曾經努力過。

人生充滿變數,我們需要放棄的當然不是人生目標,而是橫生於人生旅途上的花花草草、枝枝蔓蔓,因為它阻修好人生這門必修課

曹操在《觀滄海》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胸懷大誌的人,總是有著大境界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這是何等的氣勢,何等的胸懷。

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至少不會一直是一帆風順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並非都是鮮花坦途,而要常常與不如意之事結伴而行。諸如下崗待業、官職被免、疾病纏身、情場失意等等,常常會使人忿忿不平,歎息不止。失去平緩的心態容易發生心理扭曲、變態,不但影響工作情緒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害於身心健康。

年輕的時候如果事事順心,那麼在他的以後的生活道路中,或許將要遇到更多更大更難處理的事情;而倘若年輕的時候得到了很好地鍛煉,身體練結實了,心懷練寬闊了,意誌練堅強了,這樣的成熟的健全的人格,將會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有著更大的發展前景。

在我看來,順境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困境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然而,如何處理困境,是需要很好思考的。問題的關鍵是,你必須承認困境的價值,其他的事情都很好處理的。

麵對困境,需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辭勞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當困境來臨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鼓勵。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安慰別人或得到別人安慰的時候。可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安慰,這是一種心理防衛的方式。“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

安慰自己,就是通過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適度的寬容,撫慰自己因失敗、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的心靈。麵對困境,要告訴自己這是合乎自然的事情。困境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人人必領的“快餐”,既是困擾自己,也會光顧他人,這才合乎自然。這樣,在困境麵前就不會總讓心哭泣,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逆境不久”的真理,相信自己總有路可走,就等於跨出了困境的第一步。

人生不是苦旅,別把境況看得那麼壞。習慣於自我懲罰、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視野比較狹窄,思維比較封閉。他們的眼睛隻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上,結果把困境看得越來越死,以致被困境壓得抬不起頭來。但若與那些比自己困境更嚴重的人比較,你會不會一聲長歎“何獨我哉?”然後你再背上一遍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