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生就是與困難周旋
當逆境到來,你像什麼?
咖啡將那帶來痛苦的沸水改變了,當它的溫度高升到一百多度時,水變成了美味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時,它就愈加美味。如果你像咖啡,當逆境到來,一切不如意時,你就會變得更好,而且將外在的一切轉變的更加令人歡喜。
一個女兒對她的父親抱怨,說她的生命是如何如何痛苦、無助,她是多麼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個人惶惶然然,隻想放棄。她已厭煩了抗拒、掙紮,但是問題似乎一個接著一個,讓她毫無招架之力。
父親二話不說,拉起心愛的女兒的手,走向廚房。他燒了三鍋水,當水滾了之後,他在第一個鍋子裏放進蘿卜,第二個鍋子裏放了一顆蛋,第三個鍋子中則放迸了咖啡。
女兒望著父親,不知所以然,而父親則隻是溫柔地握著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說話,靜靜地看著滾燙的水,以令人熾熱的溫度燒滾著鍋裏的蘿卜、蛋和咖啡。一段時間過後,父親把鍋裏的蘿卜、蛋撈起來各放進碗中,把咖啡濾過倒進杯子,問:“你看到了什麼?”
女兒說:“蘿卜、蛋和咖啡。”
父親把女兒拉近,要女兒摸摸經過沸水燒煮的蘿卜,蘿卜已被煮的軟爛;他要女兒拿起一顆蛋,敲碎薄硬的蛋殼,她細心觀察著這顆水煮蛋;然後,他要女兒嚐嚐咖啡,女兒笑起來,喝著咖啡,聞到濃濃的香味。
女兒好奇地問:“爸,這是什麼意思?”
父親解釋:這三樣東西麵對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滾燙的水,反應卻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堅實的蘿卜,在滾水中卻變軟了,虛爛了;這個蛋原本非常脆弱,它那薄硬的外殼起初保護了它液體似的內容物,但是經過滾水的沸騰之後,蛋殼內卻變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卻非常特別,在滾燙的熱水中,它竟然改變了水。
“你呢?我的女兒,你是什麼?”父親慈愛地摸著雖已長大成人,卻一時失去勇氣的女兒的頭:“當逆境來到你的門前,你做何反應呢?你是看似堅強的蘿卜,但痛苦與逆境到來時卻變得軟弱,失去力量嗎?或者你原本是一顆蛋,有著柔順易變的心?你是否原是一個有彈性、有潛力的靈魂,但是卻在經曆死亡、分離、困境之後,變得僵硬頑強?也許你的外表看來堅硬如舊,但是你的心和靈魂是不是變得又苦又倔又固執?或者.你就像是咖啡?咖啡將那帶來痛苦的沸水改變了,當它的溫度高升到一百多度時,水變成了美昧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時,它就愈加美味。如果你像咖啡,當逆境到來,一切不如意時,你就會變 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麵對困境,不能渴求一時的快慰和滿足,也不能相信好運的必然降臨。它是說,困境來了,誰也不可能逃避,每個人必須鼓起勇氣鎮定地麵對它,直至最後戰勝它,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勇敢。
同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誰的生活中都難免有些艱難,誰心裏都難免有些苦惱和困惑。甚至可以這樣說,艱難和困苦是與生俱來的,否則人生豈不就太單調了嗎?
設想一下,要是有一天生活中的困難都被消滅得一幹二淨,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就像下棋什麼困阻都沒有,你還有走下去的興趣嗎?實際上,困境不可能沒有,艱難也不可能徹底被消滅。然而,在經曆了困境之後,許多人卻很難到達一種新境界。什麼新境界呢?不妨先來看個童話故事:戰爭結束了,參戰的一位年輕號手終於可以見到他日思夜想的未婚妻。可是等他回到家後,卻聽說未婚妻已同別人結婚,因為家鄉早已流傳著他戰死沙場的消息。年輕的號手痛苦至極,便離開家鄉,四處漂泊。孤獨的路上,陪伴他的隻有那把小號。他吹著小號,號聲淒婉悲涼。有一天,他走到一個國家,國王聽見了他的號聲,叫人把他喚來,問他號聲為什麼這樣哀傷?號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國王聽,國王聽後非常同情他。故事講到這裏,大家也許以為,接下來無非是國王很喜歡這個年輕號手,看他才智不俗,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從此過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可是你猜錯了。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它的結尾: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請全國的入都來聽這個號手講自己的身世,讓所有人都來聽那號聲的哀傷。日複一日,年輕人不斷地講,人們不斷地聽;隻要那號聲一響,人們便圍攏來,默默地聽。這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號聲已經不再低沉淒涼,又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那號聲開始變得歡快嘹亮,變得生氣勃勃了。
這個結尾是讓人感動的,我想它也告訴我們,所謂新境界至少應包括兩方麵:一是麵對困境的坦然,二是走出困境的信心。再說上麵的故事,兩種結局也許都能幫助那位號手擺脫困境,但是,前一種是暫時的輸血,後一種卻是幫一個人恢複造血能力,這才是根本的救助。因為它讓我們明白,麵對困境,不能渴求一時的快慰和滿足,也不能相信好運的必然降臨。它是說,困境來了,誰也不可能逃避,每個人必須鼓起勇氣鎮定地麵對它,直至最後戰勝它,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勇敢。表現不怕困境困境一經耽擱,你就會進入另一種情境,就像小河裏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入大河裏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誰都不可避免地遇上一些煩惱和困惑的事情,有時候現實是那樣地殘酷,讓你連輕生的想法都有了。可以這樣說,幸福和困境是一對孿生姐妹,剝離不開、逃避不了。
艱難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這是與生俱來的,甚至終生不滅的,否則人生豈不就太簡單了?
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你的一生之中有許多的問題要解決,困境就是其中一個。
勇敢地麵對這些困境,而不是被它嚇倒,這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這樣的認識才算得上勇敢。勇敢使人有了一種智慧,即不再寄希望於命運的全麵優待,而是自己麵對,自己解決。這也是一種境界。
新境界的另一方麵就是鎮靜,就是能夠鎮靜地對待困境,不再恐慌了。別總想著逃避困境,你恨它,怨它,跟它講理,其實都是想逃避它:可足困境所以是困境,就在於它不講理,它不管不顧,大搖大擺地就來了,就找到了你頭上,你怎麼討厭它也沒用,你怎麼勸它一邊去它也不聽,你要老是執著地想逃避它,結果隻能是助紂為虐,在它對你的折磨之上又增加了一份自己對自己的折磨罷了。
與困境周旋,把困境看淡一些,幹你最需要完成的事情。困境一經看淡,你就跳出一種狹小的圈子。首先你要認真做一些事情,讓自己豐盈起來。困境一經耽擱,你不免就進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裏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人大河裏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有一天你又遇到了困境,遭受了挫折,心說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憑什麼我非得輸給你不可呢?這時候,你已經開始對人生、對困境、對失敗有一種幽默的態度了。
成功住在失敗隔壁成功住在失敗隔壁。
很多人與成功失之交臂,就是沒有到“隔壁”的屋子裏看一看。
我認為,人的一生中,暫時的兩手空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頭腦空,思想空;同時,我覺得雖然失敗會帶來不愉快、壓抑的感覺,但也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失敗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要想成功,你首先要學會麵對失敗。
所謂的失敗,就是暫時的耽誤,暫時的挫折,或者說是暫時走了彎路。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話,那麼這失敗就有其價值,因為幾乎所有的成功都經曆過失敗,失敗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更明智的開始,失敗會告訴我們:該如何獲得成功,所以我們很樂於從失敗中學習。
世界上,就是因為有許多的失敗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才更加頑強地拚搏著、生活著,失敗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基礎,我們要不斷奮進,盡管奮進的過程巾還伴隨著失敗,但失敗是組成個人經曆的重要部分。
我們每個人都追求成功,所謂的成功,就是戰勝自己、超越自己、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個人潛能的挖掘。如果一個人不怕失敗,總是處於奮鬥之中,那麼他的成功將無可估量。
我覺得,懂得麵對失敗的人,才會邁向成功。
1958年,有一個叫富蘭克·卡納利的人,在自家的雜貨店對麵開了一個比薩餅屋,為的是能夠通過經營這個比薩餅屋,籌措到他上大學的學費。連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19年後,他的比薩餅屋已經在各國開到了3100家,成了一個跨國連鎖企業,總值達到3億多美元。這3100家連鎖店就是赫赫有名的必勝客。
若幹年後,卡納利在回顧他的連鎖店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時候說:“你必須學習失敗。”他說,“我做過的行業不下50種,這中間隻有15種做得還算不錯,表示我有30%的成功率。”對此,卡納利認為,你必須出擊,尤其是在失敗之後更要出擊。你根本不能確定你什麼時候會成功,所以你必須先學會失敗。”
先學會失敗。並不是說,你在屢戰屢敗後仍然去屢敗屢戰,而是要從失敗發生的原因中找出可資借鑒的經驗。卡納利在俄克拉馬(地名)的分店經營失敗後,他發現,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分店的地點與店麵的裝潢導致的。於是,他知道了經營比薩餅店時選擇分店的地點與店麵裝潢的重要;在紐約的銷售失敗後,他改進比薩餅的硬度,做出了適合當地人的另一種硬度的比薩餅;當地方風味的比薩餅在市場上出現,對他的經營形成衝擊的時候,他另辟蹊徑,向大眾介紹並推出了芝加哥風味的比薩餅。
就是這樣,卡納利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在無數次的失敗後把失敗的教訓轉化成成功的基礎上,才使“必勝客”成了人們每每談論成功經典時的話題。
日本成功企業家鬆下也同樣認為:“麵對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氣來!紮紮實實地堅持向既定的目標前進,自然會有辦法出現。”他還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心無旁鶩,專心致誌……保持精神的沉靜和堅定,不因一時的小挫折而喪失鬥誌,如此,世間是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
成功住在失敗隔壁。
一個尋找成功的人急切地敲打著一扇神秘的門。
門開了,“我找成功,”該人仍舊急切地問。
“您找錯了,我是失敗。”門裏的人“砰”地一聲把門關上。
尋找成功的人隻好繼續尋找,他趟過很多條河,翻過很多座山,可遲遲找不到成功。後來他想,成功與失敗既是一對冤家,那說不定失敗知道成功在哪兒。
於是他重新找到失敗,失敗卻說:“我也正要找它呢。”說罷又關上了門,這人不死心,又繼續敲開了失敗的門,可失敗留給他的仍是一副冰冷的麵孔。
就在這人近乎絕望地在失敗門口徘徊的時候,不斷的敲門聲吵醒了失敗的鄰居,隨著“吱呀”的一聲輕響,這成功不在半路上為成功而前行,就像去一個遙遠的聖地,道路崎嶇而漫長,可你千萬不能半路放棄。也許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在等一個人,等得不耐煩就走了,你前腳走,他後腳到。事後,你又懊悔怎麼沒多等一會兒。同樣,追求成功,卻半路放棄,也許成功就在幾步之外。
自占以來,那些成功的佼佼者並非一開始就是成功的,他們大多是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依靠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善於見風使舵”的努力,最後獲得豐碩的甜果。被稱為“海洋工程巨頭”的章立人,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章立人1944年出生於南非,1949年隨作為退休教師的父親移民新加坡,在新加坡讀完中學後,赴英國上大學,攻讀機電工程專業。1965年學成後返回新加坡,進了一家公司任推銷員。為了使自己在“極有吸引力,隨時都在變化”的工商界中熟悉各方麵的情況,並取得經驗,他先後在航運和石油等方麵的5家公司任職,差不多平均一年更換一家公司。
開端良好,路子也看得準,這並不等於用不著艱苦創業就可坐享其成。他在公司創辦初期,承攬了一項大型打撈工程。
可是偏偏就在這時,一家競爭對手把他雇用的經理和職員給挖走了。這對章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章立人硬是有一種不屈的精神,他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洗手不幹”,“我沉住氣,沒有他們我也能把工作完成。”經過這次打擊,他得到了關於做生意方麵職員忠心問題的嚴厲教訓。
依靠這種堅韌精神,章立人的事業漸漸有了眉目,除普密特公司的原有業務有一定進展外,他又在格隆工業鎮的港口地區開辦了船舶製造廠。然而好景不長,章立人又一次遭到新的打擊:1974年爆發了世界範圍的石油危機,石油運輸及加工業一落千丈,普密特公司生產也隨之蕭條。他心急火燎地跑到中東去兜攬生意,結果收效甚微,一年之間他隻賣出2艘小拖船和一艘駁船,獲利微薄。麵對困境,章立人仍然告誡自己“沉住氣”,從來沒想到洗手不幹。
終於,老天有眼!命運之神總是青睞那些堅韌不屈的人。
兩年後,中東石油市場又一次興旺起來,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群島的港口應接不暇,貨船要等上3個月才能靠上碼頭裝卸,損失巨大。在建造新碼頭的招標中,章立人靠技術新、效率高,成本低等條件,輕而易舉地壓倒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別的公司一般需要3000萬美元,用一年時間建造一個碼頭,而章立人則采取新加坡預先建造鋼鐵碼頭,然後拖到中東的辦法,既縮短了工期,又節約了工程支出,造價還不足I500萬美元。結果,兩份工程都提早完工並驗收合格。於是,章立人的普密特公司名聲大振,生意合同紛至遝來,相繼完成了阿布紮比、沙加、杜幫的疏竣工程、建造工程等等。
1977年,普密特公司的營業額達7000萬新幣。1979年,普密特公司隻用了5個月時間,就為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建成有108個房間的阿蘿拉海灘旅館。對此,馬來西亞政府十分讚賞,又讓章立人擴建首都吉隆坡的薩幫機場。這一次,章立人比預訂計劃提前了近一半的時間,高質量地完成了工程。又一次為自己的公司壯大了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