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等待機會不如期待自己學出人生的大境界(2 / 3)

有A、B、C 三人去一家公司參加應聘考試,公司出了道難題:十日之內,盡可能多地把木梳賣給和尚。和尚剃度為僧,光頭禿頂,要木梳何用?三人均感為難。十日之後,三人返回交差。A君滿腹冤屈地說:十日艱辛,僅賣出l把木梳,還是一位遊僧動了惻隱之心才買下的o B君稱:自己好說歹說,勸進香者整理衣冠,不要褻瀆神靈,主持認為言之有理才買下了10把木梳。輪到C君,他不慌不忙地說:我已經賣出1000把木梳,但仍不能滿足需求,還需火速發貨。眾人聽此瞠目結舌。C君解釋道:凡進香朝拜者皆懷虔誠之心,如果將“積善”二字刻於木梳之上,贈與進香者,讓這些善男信女,梳卻三千煩惱絲,青燈黃卷絕塵緣,可顯示我佛慈悲為懷。方丈聞聽,大喜過望。此舉一傳十,十傳百,寺院不但盛譽遠播,而且為求“積善梳”前來朝聖者雲集。眾人聽罷,如醍醐灌頂,對C君此舉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雖說是一則故事,但其中不乏啟人心智之處。把木梳賣給和尚靠的是市場營銷術,對於我們來說,其思維方式是很有借鑒意義。

足夠的創新勇氣。在國外,不少成功者都有“狂人”、“鬥士”的綽號,他們在學術上事業卜生活上都獨樹一幟,敢做“第一個吃螃蟹者”,體現了與常理決裂的勇氣。

強烈的創新欲望。把大量木梳賣給和尚,靠的是爭取被聘用的強烈欲望,有了這種欲望,才有利於發揮創新的才智。人的思想所孕育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種無限的創造力有時往往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而妨礙前進的最大障礙,往往是那些人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曆史上法國沉迷於拿破侖時代的軍事理論,波蘭留戀於傳統的騎兵戰法,結果都付出了慘重代價。隻有打破思維枷鎖,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才會更上一層樓。

持久的創新動力。前不久獲得菲爾茨獎的法國數學家拉佛閣,他研究的問題前人已經研究過,但他鍥而不舍,永不放棄,雖然其間經曆了許多挫折,但他堅持做了6年,終於獲得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如果沒有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就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這種做法歸根到底,往往是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

高超的創新智慧。在知識經濟時代,各種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智能和知識為核心的“智慧產品”才有競爭力,可謂自“智”者事竟成。C君與其他兩人的差距實訓練你的意誌

不要為你的放棄找借口。最關鍵的是你還沒有堅強的意誌力。

有能力做某件特別或獨特的事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在當今巨大的失敗群體裏麵,有著大量未被開發的潛力。為什麼擁有潛力的人卻沒能讓自己成功呢?這些人中的許多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的精英而不是渣滓,他們本有機會好好成就事業,但他們為什麼沒有呢?

你說你希望不虛此生,你說你有雄心努力向上,那你為什麼不付諸行動呢?你在等什麼?是什麼阻止了你?回答這些問題你會找到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你自己。沒有什麼在阻止你,是你自己在阻止自己。機會在每個人的手上,也許你所擁有的機會遠比成千上萬個已經取得了成功的人曾有過的機會要好。

要靠你自己去找出問題所在。是肌體上的原囚還是精神上的原因?你缺少體力嗎?如果你真的缺少體力,那麼你的生命力和意誌就虛耗了。你有足夠的教育嗎?你所受的培訓對於你的職業來說足夠了嗎?你知道是什麼弱點使你不能得到你夢想渴望的一切嗎?經常是一些細小、看似不重要的個人弱點像鏈鎖一樣拖住了人,使之不能實現他們的雄心。

許多人缺少取得成功的意誌。

不要找一些愚蠢的借口,比如說,你沒有機會,沒有人幫助你,沒有人吹捧你,沒有人拉你一把,沒人讓你變得重要,沒人告訴你出路。如果你有潛力,如果你真的稱職,你就會在找不到路的時候開創出一條路來。

是生命中的各種困難磨練了我們的體能和神經,增強了我們的勇氣和力量。在熱帶國家中,食物長在樹上等著人來吃,在這些地方也沒有住房或是穿衣的問題,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很懶散、馬虎、不整齊。他們的本性讓人難以忍受。他們不懂得征服自我或是征服環境,不會適應惡劣的氣候,也不會開墾堅硬固執的土地,因此這些人對文明的貢獻非常少。使得生命有意義的是人的行動,發明或是創造,英勇的行為,產業的進步,科學,藝術,這一切都是生活在氣候反複無常地區的人們克服了無數困難,曆經嚴寒與酷暑,通過與自然的惡劣條件鬥爭而取得的成果。

那些等待優厚條件或環境的人,會發現成功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些能夠排除環境幹擾,在逆境中奮起,當別的人說他不行的時候仍能勉力勝出,實現“不可能”實現之事的人,那些能排除阻礙的人將能夠得到世界。為什麼?因為克服困難的努力鍛煉了他的力量,而這一力量將一步一步將他帶向成功。

“如果奧倫治親王能把大海引到萊頓城下的話,他也就能從天上采下星星來了。”1574年,當西班牙的士兵們得知荷蘭軍隊要突破已持續4個月之久的重圍時曾這樣嘲笑著。

但是從發著燒、顫抖著的威廉親王幹裂的嘴裏發出了這樣的命令:“決開堤壩,將荷蘭還給大海。”

人們回答的是“寧要一個陷於海底的城市,也不能失陷這個城市!”

於是,他們開始摧毀一座座大壩,每個大壩之間相距15英裏,順次向城市內陸縮進。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駐軍們還在挨餓。

圍困者無情地嘲笑著他們的緩慢進度,認為他們不自量力。

但是10月l號和2號兩天午夜的大風席卷著潮水衝向內陸,洶湧的潮水將戰艦拋上浪尖,幾乎砸在了西班牙人的營地上。第二天早上駐軍駕船出海向他們的敵人進攻,但圍困者早巳在黑夜的掩護下逃走了。第二天風向變了,反方向的大風把入侵的艦隊和海水一起吹跑,荷蘭又浮出水麵。外圍大壩立刻重新建了起來,將北海攔在外麵。

第二年春天花兒又開的時候,快樂的隊伍在街頭遊行。萊頓大學也建立起來,以紀念這個城市的失而複得。

誰能阻止得了一個有決心的人取得成功呢?怎麼能阻止得了呢?把一塊絆腳石放到他的路上,他把它當作向上攀登的階梯;抽走他的資金,他就用他的貧困來激勵自己;削弱他,他就寫小說;等等。

逆境是鍛煉人的意誌的好時期,它能促成一個有決心的人走向成功。

一個人把他進取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看得越大,他取得成功的努力就會受到更多的限製。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看到前麵的路充滿了各種障礙、困難和認為無法做到的事,他們便什麼也不去做;但也有另外的一些人,他們覺得自己比試圖要阻止他們、試圖要把他們束縛住、將他們絆倒的困難要強大得多,他們甚至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這些絆腳石。

我記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他習慣性地認為事情不可能做得成,幾乎任何一種困難都能把他難倒。除非他能清楚地看到通向他目的地的路,否則他一步也不敢向前走。如果他看到前麵有困難,他就會失去信心,放棄去做他想要做的事。如果你讓他去做任何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就會說:“嗯,我想我做不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其結果就是他不會在任何方麵取得進步,他永遠不會。

如果你正在努力做某件事,暫時不能挪開路上擋住你的石頭,不要緊,不必感到沮喪。那些在遠處看起來大得嚇人的困難在你走近的時候會漸漸變小。隻要你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隨著你不斷前進,道路會為你而展開。閱讀那些偉大人物的生平,他們從奮鬥的開始就在清理道路上的障礙,與他們所遭遇的困難相比,你的困難會相形見拙。堅定你對自己的信心,你就能減弱困難程度。生命的成功和效率取決於堅定、持久的決心以及做我們心裏想做的事的能力。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我們的目標,不偏左也不偏右,哪怕伊甸園試圖誘惑我們,失敗和災難在威脅我們。

行動起來,發揮出你所有的力量。對於熱愛工作、誌向遠大的人來說是沒有失敗這種事的。許多人把工作視作一種詛咒,但實際上上作是種族的拯救者,是最偉大的教育家。除此之外沒有發展力量、開發資源、鍛煉堅忍、完善性格的其他方法。工作是一個民族最大的拯救者。沒有了工作我們將成為一個沒有骨氣、沒有堅韌、沒有人格的民族。

據與尤裏烏斯·愷撒同時代的人說,愷撤的勝利與其說是由於其軍事才能,不如說是由於他的努力和決心。有一種人,他們決定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眼睛,決不讓任何前進時可能用得到的東西逃離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耳朵也隨時都在傾聽能夠幫助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手總是張開著以隨時抓住每一個機會;對能夠幫助他們在這世界上發展的一切事情他們都小心在意;收集人生的每一種經曆,用來組成他們生命的偉大圖畫;他們的心靈也總是敞開著,以接受偉大的啟示以及所有能激發靈感的東西,這樣的人一定會有成功的人生。對於這一點是沒有享受你的孤獨 孤獨者的人格就是甘於寂寞,敢於獨思獨行。凡是急功近利,從眾性、依附性太強,及缺乏自我意識、趕浪頭、隨大流者,都不能、不敢也不善於做孤獨者。這種孤獨並非離開了社會,並非一味地我行我素、孤芳自賞,而是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獨特的軌跡,在人類的追求中獨辟蹊徑,敢於提出“沒有同行人”的獨創思想,從而有嶄新的發現和創造。

《拜倫傳》中寫道:像拜倫那樣任性奔逸於無限大宇宙的詩人,是“不能夠有他的同行人的”o他獨自在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遊,就連他的父母、妻子和朋友都無法理解他。

毋庸諱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孤獨感。當然,每個人所體驗的孤獨在性質上、時間長短上以及表現形態(如驟然爆發、持續性、周期性等)上、深度和廣度上,是因人而異,頗不相同的。

對於人類的創造性勞動,孤獨感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意大利電影明星索菲婭·羅蘭在千百萬觀眾與崇拜者的包圍中感到孤獨。但她喜歡孤獨,更喜歡孤獨時的寂寞。她說:“在寂寞中,我正視自己的真實感情,正視真實的自己。我品嚐新思想改正舊錯誤。我在寂寞中猶如置身在裝有不失真的鏡子的房屋裏。”這位藝術家把孤獨作為她靈魂的過濾器,使自己不斷地重複青春,滋補內心世界的營養。

帶有深沉思想的創造者總是孤獨的。他們的機遇有的甚至是在身後。因為他們有獨特的見解和獨特的個性,在任何場合下他們都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和格局,不為當時社會和同時代人所容,所以內心常有難以排遣的孤獨。他們的作為也往往不為同時代人所理解,因此,必須有一種崇高的信念支撐著他們。

從審美角度看,孤獨既是一種處境,又是一種調動“創造潛能”的審美心態,把人帶進“形而上”的哲學意境。隻有忘掉賞罰毀譽,摒棄私心雜念,排除外界環境的幹擾,創造的潛能才能涓涓流出。

居住廣東的中年生態學家何博傳是個孤獨者。當他就讀於廣東師範學院的時候,由於對數學王國的迷戀而陷入一種極強的自我完善的孤獨之中。他竟四年都在學校度過,以至一位姓何的老人(他的親人)寫信給校長打聽何博傳是否已失蹤。為了研究計算機,他曾在實驗室整整呆了一年。他的思想在孤獨中成熟。他讀哲學、數學,寫詩,有時也拉二胡、小提琴以自娛。就在這種死寂般的沉重和孤獨中,他立誌要做一名“真正的哲學家”。1978年,他作為一名中學教師以一篇《三分天下》的論文轟動了廣東哲學界。中山大學的負責人張華夏慧眼識珠,請他人主中山大學講壇。何博傳說:“我研究中國問題,都把它們看成一個應用數學的例題,在未搞清楚它的已知、未知、條件、求解方式等必要的途徑時,決不奢談。”

他就是這樣的人,需要具備的素質極簡單:耐得寂寞。為了解剖中國問題,他收集和閱讀的資料足足有20個身高。

當他走出“寂寞”,便擁有一支利劍:一篇篇作品在香港發表後,“出口轉內銷”形成了壯觀的轟動效應。從森林火災到水質汙染,從鐵路危機到糧食緊缺,他對生態的預言曾一次又一次被殘酷地證實。而他的那本令世人振聾發聵的《山坳上的中國》帶來了幾十個中外記者對他的采訪。

何博傳的成功來自何方?來自思想者獨立的心靈,創造性的心靈,寂寞孤獨的心靈。

一個有成就的人知道自己的機遇所在,但對他人卻是一個夢。何博傳對記者這樣說:“的確,我的事情都很奇怪。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年齡。現在的名字隻是一個可變的符號,年齡似乎也是一個可變域,可以自由選擇。因為我是真正的孤兒。”

他已經築起了一堵足夠強大的心理防衛之牆,不再為這種身世顯露出任何悲愴。他在寂寞中錘煉自己,深信自己在任何嚴酷的條件下都能活下去。所以,他敢跑、肯跑,中國大地從東北到西北,從西南到東海岸,處處都留下他的足跡。

他到最偏遠的山區同當地人聊天,在人跡罕至的古長城獨自尋覓“中國龍”衰微的原因,所有的辛苦、憤怒、憂患、希望都化作一堆鐵蒺藜般的數據。所以,當他從孤獨中走出來後,就這樣點出中國的位置:“那個希望與恐懼俱在的山坳,中國登不上那個希望的山巒,就有跌下深崖的危險。”

他用“孤獨者”無情的劍切開許多表麵光潔的膿包,也撕碎許多庸人的樂觀,擊碎人們夢囈般的喜悅,他向那些不顧子孫後代的人們——那些盲目樂觀、不求進取的人們大喝一聲:打住!

他在所有研究中國生態問題的專家中有著獨特的深刻,因為他不隻關心一些急功近利的事。

孤獨者的人格就是甘於寂寞,敢於獨思獨行。凡是急功近利,從眾性、依附性太強,及缺乏自我意識、趕浪頭、隨大流者,都不能、不敢也不善於做孤獨者。但這種孤獨並非離開了社會,並非一味地我行我素、孤芳自賞,而是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獨特的軌跡,在人類的追求中獨辟蹊徑,敢於提出“沒有同行人”的獨創思想,從而有嶄新的發現和創造。孤獨者鄙視淺薄的快活和廉價的感官享受,以為從孤境中奮鬥所獲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