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尊者自立低估自己是一種罪惡(3 / 3)

魯迅先生說:“倘要完美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毛病,甚至冷不防就會出紕漏、犯錯誤,所以我們常常需要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就是直麵自己、解剖自己,就是挑戰自己、磨練自己。征服自己就是向各種負麵情緒和消極思想抗爭,就是向自身潛在的假醜惡開火。征服自己就如主動拂去琴弦上的塵灰,就如毅然割去肌體上的惡瘤。事實上,我們時常麵臨著征服自己的課題:在麵對困境、一籌莫展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脆弱?在春風得意、躊躇滿誌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狂傲?在懷才不遇、失意孤獨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消沉?在手握權柄、前呼後擁時,我們能否征服潛在的淺薄?在麵對鬧市喧囂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浮躁?在生活安逸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懶惰?在種種誘惑麵前,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貪婪?在麵對各種矛盾、糾葛,容易感情用事時,我們能否征服自己的衝動……

征服自己是一種自省——自我反省、自我省察,是人生的清涼油。征服自己也是一種自答——自我警惕、自我提醒,是生活的長鳴鍾。征服自己更是一種自糾——自我批評、自我糾正,是生命的解剖刀。

能否征服自己,往往因人而異。自知者有自知之明,他們勇於征服自己;自尊者視尊嚴高於一切,他們敢於征服自己;自愛者懂得自珍自愛,他們勤於征服自己;自信者堅信一切缺點都能克服,他們樂於征服自己;自強者深知戰勝自己比戰勝對手更重要,他們忙於征服自己。而自負者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他們看不到自身的毛病,因此他們覺得不需要征服自己;自卑者妄自菲薄,缺乏完善自我的信心,因此他們不敢征服自己;自欺者自我麻醉,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他們不會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不容易,因為沒有他人的參與:沒有人要求,沒有人監督,沒有人點撥,甚至沒有人喝彩,一切鬥爭和過程都展開在內心和靈魂深處。因而,征服自己需要高度的自覺,需要極大的勇氣,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需要持之以恒的意誌。征服自己的過程就是珍珠在砂石的磨礪中痛苦孕育的過程,缺乏那麼一種精神,恐怕難以征服自己。

懂得征服自己,是一種清醒,善於征服自己,是一種智慧。征服自己,改造主觀世界,促進了自我修煉和完善,促進了自我提高和升華,使人真正走向成熟,贏得一種內在的力量,從而推動人生走向成功,趨於圓滿。而一個從不主動去征服自己,一味“跟著感覺走”的人,便很難去征服世界,很難奪取人生的輝煌。

看看那些成功者,我們小難發現,他們既是征服世界的好手,更是征服自己的典範。中國西部歌王王洛賓,一生坎坷,屢遭磨難,如果不是他勇於征服自己——征服困頓時的脆弱,征服逆厄時的絕望,他又如何能堅持一輩子始終對音樂癡情不改?香港“金利來”老板曾憲梓,艱難創業,幾經挫折,如果不是他敢於征服自己——征服受挫時的悲觀,征服順利時的懈怠,他又如何能使“金利來”品牌經久不衰?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查的人生沒有價值。”我們要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就應當須臾不忘一件事:征服自己。培養你的信心 自信心的確是影響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倘若你猶疑了,倘若你對自己喪失信心了,那就將失去機遇,失去成功,失去幸福。

信心這麼重要,怎樣培養你的自信心呢?

贏得機遇必須首先樹立信心。樹立信心的前提就是戰勝自卑。不少人有著強烈的自卑心理,如果不及時克服治療,或許會讓整個一生都黯然無光。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是一種自己想象中的缺陷所至,以為自己沒有希望。其實,想象中沒有希望(可能實際上不存在)不是多餘的嗎?自卑感,顯然是想象中的東西,然而,它卻會產生實際上的自信喪失、不安、恐怖、悲觀等等病狀。

你的自信,有沒有穩固的基礎?試答下列題目,你便能判斷自己的自信強度:

1.你會把過錯轉嫁給別人嗎?

2.在家裏或單位,你會向別人咆哮嗎?

3.在別人麵前,會不會老擔心著別人對你有看法?

4.是不是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覺?

5.與生人見麵會不會膽怯?

6.工作如果遇到新事情,會不會心慌?

7.失業可怕嗎?

8.害怕找新職業嗎?

9.每當上司找你談話時,你會忸怩不安嗎?

九道題中,如果有一個“是”或類似肯定的答案,那便是危險的信號。

戰勝自卑的途徑,在於分析自卑心理。比如,確定你的問題屬於以上九道題中的哪一種,然後溯本窮源,追根到底,排除心理障礙。此為一。

第二,正確評估自己的才能與特殊技能。你不妨把自己的價值寫在紙上,一五~十客觀地分析、把握自己的能力。比如,你會寫文章啦,你善於應酬呀,你會打字啊等等。如此一擺,你必定發現自己原來頗有能力,比起同齡人,還要優越得多。

第三,不要太寬容自己。自己的問題,必須認認真真、堂堂正正地正麵解決。如果你怕在大眾麵前說話,就應找機會毅然在大眾麵前說話。如果你覺得應該讓上司要求加薪,就不應遲延,立刻直接要求。結果不是同意,便是沒有消息,但無論如何總比悶在心裏好得多。

第四,向工作邁進。與其害心病,不如立刻行動。你將因完成了工作,而逐步建立信心。有自信心,不但可得到物質的報酬,還能獲得人家的賞識與讚揚。這是一種連鎖反應。自信助你完成工作;工作的完成讓你更加自信。這種連鎖反應又成了向成功邁進的催化劑,你將擔當更大的責任,走上更重要的崗位。

第五,踩在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科學史》一書作者沙玉彥說過:“研究科學必須破除成見,決不能因為這是古人已說過的,就很相信。尤其是對於那些名人的言論,更不能因為他名譽很大的緣故,就無論哪樣都是正確的……”牛頓認為:光是由一道直線運動的粒子組成的,即所謂光的“微粒說”。也許是由於牛頓的巨大權威吧,18世紀整整一百年間光學研究沒有任何重要進展。1801年,一個勇敢的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站了出來。他說:“盡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我並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百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他也會出錯,而他的權威也許有時甚至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正由於托馬斯·楊沒有被牛頓的權威所嚇倒,敢於創新,所以在發展光的“波動說”方麵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嗎?

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質,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意味著你有了捕捉機遇這條魚的堅實的網,有網不怕沒有魚。靠人不如靠自己鄭板橋曾經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這雖然算不上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但卻闡釋了一個鐵律:千靠萬靠,不如自靠——天地萬物之間,最能依靠的人是你自己。

在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俗語中,有一句話也許不少 人特別是不少年輕入耳熟能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 友”。

誠然,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 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 社會的鼓勵……可以說,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開 始接受他人給予的種種幫助,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然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靠”,已經遠遠超出 和大大脫離了一個人需要外部力量幫助這種正常之.“靠”,而演變成“唯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賴心理,把自己 立身於社會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和朋友的身上。

信奉“在家靠父母”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上不能自理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者事業上不能自立而離不開父母權力、地位和金錢支撐的人。這樣的人,顯然不可能在生活上自立自強、在事業上有所作為。這裏,有必要重溫一下小仲馬的故事。小仲馬寫作之初,寄出的稿件連連石沉大海,父親大仲馬對他說:“你寄稿時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信,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也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可小仲馬不但堅決拒絕以父親的盛名作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筆名,以免編輯把他和父親聯係起來。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長篇小說<茶花女>-炮打響,成為傳世之作。可以想像,假如小仲馬當年依靠父親的名氣從事創作,或許能發表一些作品,卻斷然不會創作出如此不朽之作。

信奉“出門靠朋友”的人,往往是那些熱衷於拉關係、走捷徑,把哥兒們義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人。這些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相信朋友決定一切,依靠朋友可以成就一切。於是,為了交朋友、靠朋友,常常不講原則,甚至置法紀於不顧。傳媒披露過這樣一件事:幾位“兩肋插刀”的朋友合夥做生意,對“自己人”毫無約定,對其他人又缺乏誠信,一切經營活動都建立在朋友間“互相信任”的口頭承諾上,結果開張不久便嚴重虧損,原來以鐵哥兒們相稱的朋友在區分責任、爭奪資產時,互相指責甚至拳腳相向,頃刻間變成了勢不兩立的冤家仇人。事實說明,缺乏法律保障和原則維係的“朋友”關係,終究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