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一言不發。僧人便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麼要農夫給你讓路呢,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道:“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僧人反問道:“你既然已經給那麼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紳士的臉漲得通紅
人生旅途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呢?其實,給別人讓路,也是在給自己讓路啊!
過河
甲、乙、丙三個漁夫從鎮上賣完魚回家,不想天色已晚,來到河邊時,已沒有了渡船。
甲建議遊泳過河,可乙、丙兩人都說河水太冷太急,怕出危險,不同意甲的建議。
乙建議沿著河岸找橋過河。甲、丙都知道,離他們最近的那座橋,至少也得走十裏八裏,繞一個來回,要花了兩三個小時。他們都嫌路太遠而否定了乙的建議。
丙建議大家在原地留宿晚,明天—早再找渡船過河也不遲。可甲、乙都知道,附近都是荒山野嶺,經常有豺狼出沒,要足萬一遇上,非丟性命不可。
大家意見不一,三個人隻有分道揚鑣,各行其道。
甲做了做準備活動,脫下衣服,包裹好身上帶的東西,憑借著自己強壯的身體和良好的水性,跳進了湍急的河水中。遊到河中央,一個浪頭冷不丁打過來,甲為了顧全性命,慌亂中把包給鬆開了,結果,衣服和賣魚的錢都被水衝走。上岸之後,甲後悔當初沒有聽乙和丙的話,要是繞道找橋過河或在河對岸留宿一晚,錢和衣服就不會被水衝走了。
乙為了找橋過河,他走啊走,在一處偏僻的地方突然胃出一個強盜。此刻,乙已走得又累又餓,根本沒有反抗的力氣了,在強盜的威逼之下,他隻好乖乖地把錢交了出來,兩手空空而歸。乙被搶之後,後悔當初沒有聽甲和丙的建議,要不然,自己也不至於遭搶了。
乙一回到家,連夜去拍甲的門。一見麵,他們把彼此的遭遇一說,兩人不約而同地後悔起來:“還是丙的建議最正確,要是我們兩人都聽他的話,錢就不會丟了。”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甲和乙就聽到從丙的家中傳來哭天搶地的聲音。兩人連忙跑去詢問。一問才知道,丙昨晚被豺狼吃得屍骨未剩。妻女撿回家的,隻有幾件破衣服和賣魚的錢。甲乙兩人聽完,失聲痛哭,邊哭邊說:“丙兄啊丙兄,昨天晚上你要是聽我們的,也不至於落到屍骨無存的地步啊……
他們選擇哪種方式過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種時刻,三個人的選擇要統一。三個漁夫最終落得這樣的結局(無一是好的),錯就錯在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過河方式。一路上,機會如影隨形
有位探險者在沒任何救援的情況下,獨自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跋涉,一步步就要接近目的地了。這時,他發現儲備的幹糧已吃完,水也所剩無幾。就在他越走越感到餓的時候,遇上f一位樵夫,探險者欣喜地走上前,向樵夫化緣。樵夫搖搖頭,說:“吃的東西沒有,我剛剛從很遠很遠的地方打了一捆柴回來,送給你吧,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探險者感到很失望,拒絕了樵夫的好意。
探險者繼續前行,走出一段路,又遇上一個鐵匠,探險者立即走上前,向鐵匠求援,鐵匠抱歉地聳了聳肩,說:“吃的東西我沒有,不過,我可以送你一口鐵鍋一把鐵鏟。”探險者搖了搖頭,拒絕了鐵匠。
告別鐵匠,探險者繼續尋找,走著走著,又遇上一位農夫,探險者想,這回該可以要到吃的了吧,微笑著迎上農夫,並向他求救。農夫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說:“現成的沒有,不過我剛剛從很遠的地方脫粒了一擔稻米,你要,就送你幾斤吧!”探險者長長歎了一『1氣說:“沒鍋沒柴,怎麼把稻米煮熟呢。”經過深思熟慮,探險者把最後的稻米也放棄了。
後來,救援人員在一間無人局住的茅單房找到探險者,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早就餓死了。細心的人發現,這問茅草房裏,炊具樣樣齊全,有柴有鍋有筷子有碗,惟一缺少的就是下鍋的東西。擇g:一,
成千上萬的人總在抱怨自己命苦沒機會,其實,一路上,機會形影相隨。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一個個拒絕了,最終隻能與它們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