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辦事也需練眼力(3 / 3)

和不愛說話的人交流,你會感到非常吃力。因為對方太過於沉默,你就沒辦法了解他的想法,更無從得知他對你是否有好感。

對付這種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讓他明確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盡量避免迂回式的談話,你不妨直接地問:“對於A和B兩種辦法,你認為哪種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4.深藏不露的人

我們周圍存在有許多深藏不露的人,他們不肯輕易讓人知 ‘道他的心思,有時甚至說話不著邊際,一談到正題就“顧左右而言他”。

雙方進行交流,目的在於了解彼此情況,以使任務圓滿完成。因此,我們要經常挖空心思去窺探對方的情報,期待對方露出他的“廬山麵目”來。

但是,當你遇到這麼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時,你不要把自己預先準備好了的資料拿給他看。最好的辦法是先口述給他,聽聽 他的看法。當你判斷他的確不是真淺薄,而是真正有才華的時候,若是沒有其他利益衝突時,才可以把你的資料提供給他,讓他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最好決斷。

這種人多半不願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斷時,他也故意裝作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義、閃爍其詞,使你覺得他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其實這隻不過是對方偽裝自己的手段罷了。

5.辦事草率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乍看好像反應很快:他常常在交流進行到最高潮時,忽然做出判斷,給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覺。由於這種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果斷,他的決定就會顯得隨便而草率。

這樣的人經常錯誤地領會別人的意圖,也就是說,由於他的反應太快,每每會對事物產生錯覺和誤解。他的特征是: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做出決斷。如此.雖使交流進行較快,但草率做出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節發生。

一般的溝通,總要按部就班,倘若你遇到這種人,最好把你的談話內容分成若幹段,說完一段(一部分)之後,馬上征求他的同意,沒問題了再繼續進行下去,如此才不致發生錯誤,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煩。

6.頑固不化的人

頑強固執的人是最難應付的,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隻知堅持自己的意見,死硬到底。跟這種頑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費時間的,結果往往徒勞無功。因此,你和他交涉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適可而止,否則,談得愈多、愈久,自己心理反倒愈不痛快。

對付這種人,你不妨及早抱定“早散”、“早脫身”的想法,隨便敷衍他幾句,不必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別忘了,“條條大路通羅馬”。

7.行動遲緩的人

對於行動比較緩慢的人,你最需要的是耐心對待。

與人交際時,可能也會經常碰到這種人,此時對他絕不能著急,因為他的步調總是無法跟上你的進度,換句話說,他是很難達到你的預定計劃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盡可能配合他的情況去做。

8.狹隘自私的人

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為數不少,無論你走到哪兒,總會遇到幾個。這種人心目中隻有自己,凡事都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頭,要他做些於己無利的事,他是斷不會考慮的。

當我們不得不與這種人接觸交涉時,隻有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姑且順水推舟投其所好。當他發現自己所強調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也就會表示滿意,這樣交涉就會很快獲得成功了。

9.毫無表情的人

人的心態和感情常常會透過臉部的表情顯現出來,故在交際的時候,往往可將對方的表情作為判斷他內心情感的參考。

然而,有些人卻是毫無表情的,也就是說,他的喜怒哀爾是不形於色的。這種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當你和這種人進行交際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別留意他的眼睛。

常有人說:“眼睛是會說話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仔細觀察,肯定會有所收獲,關鍵是你觀察的經驗必須老練。

從對方的表情中,你可以看出他對你所持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時候,自己會過分緊張得連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時,你不妨看看對方的反應,是不加注意、無動於衷,或是已然覺察、麵露質疑?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考慮說話的決竅,以下幾方麵可供參考。

(1)年齡的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鼓動性的語氣;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真誠地表示出尊重的態度。

(2)地域的差異。對於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勸說方法也應有所差別。比如,對於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對於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

(3)職業的差異。不論遇到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的語言與之交談,這樣就能縮短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4)性格的差異。若對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單刀直人;若對方性情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該不動聲色,使其疑惑自消。

(5)文化程度的差異。一般來說,對於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確,多用淺顯語句,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以采取抽象的說理方法。

(6)興趣愛好的差異。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你談起有關他的愛好這方麵的事情來,對方都會興致盎然,同時,他對你無形中也會產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從此方麵人手,就會為下一步的遊說打下良好的基礎。說話要看場合

美國前總統裏根在一次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5分鍾之後,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和時間裏,開了一個極其不當的玩笑。為此,前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在莊重嚴肅的場合裏是不宜開過頭玩笑的。說話必須要看場合,不注意這點,說一些不適宜場合氣氛情境的話,效果往往與初衷適得其反。在追悼會上,說任何喜樂的話、玩笑的話,都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滿。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情況的安慰都難以使當事人接受。不如等他冷靜下來,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相反,在醫院裏,對於身患絕症的病人,說一些善意的謊言,開幾句玩笑,卻有可能喚起他對生活的熱愛,從而鼓起與病魔鬥爭的勇氣和信心。陪孩子去考場參加考試,考完一科下來,孩子們必然要對答題狀況和家長有所交流、探討。在這個場合下,如果家長隻會批評孩子答題馬虎,平常學習不認真,必然會影響到孩子下一科的考試情緒。聰明的人善於利用場合時機來達到自己的辦事目的。

某校有個班主任談到,有一天,他們的高一·二班與四班進行籃球比賽,兩個隊打得十分激烈,後來,高一·二班贏了。

第二天一早,學校布置抓紀律和衛生檢查,高一·二班同學們正處在興奮之中,衛生沒搞好,同學們也不以為然,以為今天班主任肯定不會批評大家。

沒想到班主任一上講台,就說:“我們班是不是想在衛生評比上輸在別的班後麵?桌子沒擦,樓道髒土沒有倒。現在,留下一些人立即搞好衛生,其餘上操。我們班籃球贏了,衛生紀律也不能落在別的班後麵!”由於大家陶醉在球賽的勝利之中,所以班主任先給他們潑點冷水,叫他們看到某些方麵的差距,這是有好處的。

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說話方式,這對我們提高辦事能力是大有好處的。說話要注意分寸。

兩個學生各拿著自己的一幅畫請老師評價。老師如果對甲說:“你畫得不如他。”乙也許比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悅;如對乙說:“你畫得比他還要好。”乙固然很高興,甲則會覺得很掃興。

講究分寸是一種很重要的說話藝術。說話是否有分寸,關係到辦事的成敗。注意分寸,就是指說出的話不能傷人。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也不管自己有意還是無意,說話都不可傷人。

1.第一次與人見麵時說話的分寸

我介紹是人們外出辦事與人打交道時必需的一種手段。由於辦事的目的、要求不同,自我介紹的分寸也應有所區別。

在有些情況下,自我介紹的內容很簡單,隻要講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即可。例如某建築公司辦事員到某鋼廠買鋼材。他一進銷售科的,就對坐在辦公桌邊的一位先生說:“您好!我是某某建築公司的采購員,來你廠買圓鋼,希望你能幫忙。”對方肯定會介紹自己的情況。通過這樣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鋼材貿易的大門打開了,洽談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自我介紹的內容就需要較詳盡了。我們不僅要講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還要介紹自己的經曆、學曆、資曆、性格、專長、經驗、能力、興趣等等。為了取得對方信任,有時還得講一些具體事例。什麼情況下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什麼情況下做詳細的自我介紹,沒有定規,隻能視具體情況而定。

2.托人辦事時的說話分寸

托人辦事,即使是關係很密切的人,措辭、語氣也要適當。不要用生硬的口氣,如“你必須幫我辦”、“一定要完成”等。這樣說,有時會強人所難,讓人難以接受;如果改用“請盡量幫我一把”、“最好能幫我幹到底”,就會給人留下回旋的餘地。如果是對方當時難以答複的問題,就要說:“過兩天給我一個信兒好嗎?”或者“到時我去找你,請你費心”等,托人辦事要給人留下一個充分考慮和商討的時間,讓人可進可退。

托人辦事,態度要誠懇,應盡量向人家講明自己做此事的目的、作用,把事情的原因、想法告訴人家,說話不要支支吾吾,不要讓對方覺得你不相信他。

3.應答別人時的說話分寸

如何答複求你辦事的人,也是表現自己辦事能力的一個方麵。凡認為對的,就回答他一聲“很好”;認為不對的,就回答他“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自認為可以辦到的事就回答他:“我去試試,但成功與否現在還很難肯定。”自‘認為辦不到的事就回答他:“這件事的確很難辦,就我的能力和關係是沒有多大的希望。”

總之,答複求你辦事的人,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太肯定的回答,很容易造成不歡而散的後果。一切回答必須留有回旋的餘地,萬一臨時不能決定,你可以回答:“讓我考慮考慮,再答複你可以嗎?”或者說:“讓我與某某商量後,由某某答複吧。”前者是接受與不接受各占一半,後者多數是表示婉言拒絕。,

如果求你辦事的人嘮叨不停,你不願意再聽下去,你可講些其他無關緊要的話,轉移目標;如果對方還沒有結束話題的意思,你可以直接說:“好的,今天就談到這裏為止。”然後站起身來,說聲“對不起,我還有事要辦,下次再談!”求你辦事的人會中止談話,不再與你糾纏。

4.催問別人時的說話分寸

催問別人時要注意用語的分寸,應多用懇請語氣,千萬不可用“怎麼還沒處理呀?”“不是說今天就給我答複嗎?為何講話不算數?”“你們到底什麼時候解決?”“這個月底前必須處理!”這些責問句或命令句隻會激起別人的反感,如果改換另一種詢問口氣,可能效果會好得多。

不能有急躁情緒,要耐心地、不厭其煩地登門拜訪,申訴你的理由和要求。別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複和處理,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在催問時間的間隔上要越來越短,次數上要越來越頻繁,要造成處理者的緊迫感。頻頻催問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煩躁,這不要緊,隻要你有禮有節就沒有關係。隻要你堅持不懈,就會給事件帶來轉機。

催問也很有講究,催問時要客氣、語氣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釘予或者對方發了火,也要沉住氣。你要對自己說:隻要問題能處理,受點委屈也是值得的。說話要抓住最佳時機

能否把握說話的時機,直接關係到說話效果和交流效果。所謂時機,就是指雙方能談得開、說得攏,對方願意接受的時候。倘若一個人在車禍喪子的悲痛中還沒解脫出來,你卻上門托他給你的兒子保媒說媳婦,無疑這樣不識時務的談話是會碰壁的;領導正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你卻找他去談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閉門羹”甚至遭到訓斥。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才能提高辦事的成功率。那麼,什麼時候與對方交談和溝通才算抓住了時機呢?

聰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興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時他們的要求多半會被滿足。家長們在心情比較好的時候,為了不破壞氣氛,往往會比平時更加寬容大度。

在職場上,上下級相處的藝術也是這個道理,下級若想從上級那裏謀取一點好處,首先得需要上級的首肯。在中國,多數領導都有一種“家長”傾向,都有恩威並舉的心理,那麼我們就不妨因勢利導,巧妙地加以利用,在上級春風得意之時,或提要求,或進諫語,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眾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斷專行,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我尊嚴”感曾使蘇聯紅軍大吃苦頭,遭受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元帥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個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裏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

華西裏耶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斯大林休息的時候對他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耶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進行“閑聊”,並且往往還會“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會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裏耶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來源。

正是在這種閑聊中,華西裏耶夫斯基用自己的思想啟發了斯大林的思想,以至於斯大林本人也認為這些好主意正是他自己想來的。但不管怎樣,從效果上看,華西裏耶夫斯基通過“聊天”達到了他的目的,使他的建議能夠被斯大林所采納,並成為斯大林最為倚重的人之一。

給領導提建議,很有學問,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時機和場合,以便使領導更能用心領會你的意見,並不會產生對你的反感。

辦例如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一般領導的心情比較好,這時候提出的需建議會使領導更容易接受。特別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議同當

眼時的情景聯係起來,通過暗示、類比等心理活動的作用,會對領

力導有更大的啟發。還有些比較成功的下屬善於接住領導的話茬兒,上承下傳,借題發揮,巧妙地加以應用,從而很好地觸動了領導,使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有一個單位剛購置了一批計算機及相關設備,並準備修建一個機房。但在機房安置空調機一事上,領導卻不肯批準,認為單位的員工都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辦公,不宜單獨對計算機機房破例。雖然有員工據理力爭,說明安裝空調是出於機器保養而非個人享受的需要,但領導卻不相信機器會這麼嬌貴,堅決不同意。

後來,單位的領導與員工一起出去旅遊、參觀。在一個文物展覽會上,領導發現一些文物有了毀壞和破損,就詢問解說員。解說員解釋說,這是由於文物保護部門缺乏足夠的經費,不能夠使文物保存在一種恒溫狀況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製冷設備,如 空調,這些文物可能會保存得更加完整。領導聽後,不禁有些感慨。此時,站在一旁的機房負責人乘機對領導低語:“其實,機房裏裝空調也是這個道理呀!”

領導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後說:“回去再打個報告上來。-”很快,這位領導就批準了機房的要求,為他們裝上了空調設備。學會語外聽音。

常言說:明人不用細講,響鼓不用重錘。要想辦事靈活,耳 邊功夫更需修煉一番。

清時某年鄉試,翰林王某被任為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紀. 曉嵐位居顯要,王某有意攀附,行前到了紀府,拜望紀尚書。王 某委婉提出,紀尚書家裏此年是否有參加大比的子弟?

用意十分顯明,表明他願意從中做點手腳,幫一下紀氏子 弟。這明明是蓄意作弊,換在別人提出來,紀曉嵐準會罵一通; 但這次輪到自己,他不免動了心。一邊熱情地接待王翰林,一邊 暗暗地想著萬無一一失的辦法。

紀曉嵐曾幾次主持鄉試和會試,對這些規定十分清楚,心想 考生方麵,“文章”實在難做,但考官作弊是有些方便條件的。

王翰林一片誠心,紀曉嵐十分感激,因為皇上對作弊行為的 懲治是極其嚴酷的。雍正年間,福建學政俞鴻圖因考場作弊,被腰斬為兩段,而後此刑雖除,但作弊的考官免不了丟官去爵。紀曉嵐思來想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於是對下翰林笑道:“有勞王大人惦記,多謝多謝!不過紀氏子弟,都不成器,即使有幾個侄孫參加本科大比,我斷定他們不能題名。”“紀大人過謙了,久聞紀氏子弟,個個聰明俊逸,紀大人何出此言?”王翰林狡黠地眨著眼睛。”不怕王大人笑話,紀姓這些子侄們,確實很不爭氣,寫個‘也’字,連勾都不會挑。”紀曉嵐裝作慚愧地說。王翰林也是聰明之人,早把弦外之音記在心裏,又閑談一陣,起身告辭。

主考官走後,紀曉嵐立刻修書一封,派人送回老家獻縣崔爾莊,告訴家裏的人,凡是今年趕考的,寫“也”字一律不許挑勾。紀氏子弟依計而行,逢寫“也”字時都不挑勾。

果然大比揭曉後,紀氏子弟,同科中了七八個舉人。直到90年以後“也”字不挑勾的事,才從紀氏後人口中傳出來,紀曉嵐和那些中舉的紀氏子弟都已作古了,因而未曾引起什麼風波。

實際上,耳邊訓練主要在聽者一方,這種耳邊功夫,一是體現在要會“聽”,能聽出對方話中有話;二是要聽“準”,千萬不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從而把對方的話給聽“錯”了,反而鬧出笑話,使自己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