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辦事也需練眼力
馮諼去薛地替孟嚐君收債,臨行前問孟嚐君:“債收齊了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
孟嚐君說:“你瞧著辦吧,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些什麼回 好了。”
薛城的老百姓見收債的馮諼來了,紛紛前來哀求說年成不好,望再寬限些時間。馮諼走家串戶,察訪了許多欠債的人家,知道即使再寬限幾年他們也拿不出錢來還債。他十分同情這些貧苦的百姓,就通知大家到廣場集合,把債券拿出來核對。核對完,馮諼假借孟嚐君的名義當眾宣布說:“還不出債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半信半疑,馮諼便將票據、債券歸攏成小山樣的一堆,一把火點著燒了。老百姓看到孟嚐君這樣體恤他們的困難,感動地流著熱淚,跪在地上磕頭,連呼“萬歲 ”
事情一辦完,馮諼立刻趕回來,第二天清早就去見孟嚐君。
馮諼這麼快就回來了,孟嚐君感到很奇怪,問:“債都收完了嗎?怎麼回來的這麼快呀?”馮諼說:“收完了。”
“你買些什麼回來了?”孟嚐君又問。
馮諼回答:“您說過,‘看我家裏缺什麼就買什麼回來',我想,您的宮中積滿了奇珍異寶,畜欄裏養滿了獵狗駿馬,內室中住滿了美女佳人,您家中缺少的隻是‘義',所以我替您買了回來。
孟嚐君驚愕地問:“買‘義’?這是怎麼回事呀?”
馮諼不慌不忙地說:“您現在的封邑隻有這麼一個小小的薛地,您卻不愛撫那裏的百姓,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子女,反以商人的手段在他們頭上漁利,這怎麼行呢?因此,我擅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債款統統賞給了百姓,隨即燒掉了那些券契。老百姓激動地稱呼您為救命恩人。這就是我替你買的‘義’啊。”
一年後,齊滑王聽信了別人的讒言,將孟嚐君革職。
孟嚐君隻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地去安家。這時,他的三千門客大都散了,隻剩下馮諼等極少數門客跟隨他去了薛城。當孟嚐君的馬車離薛城還有一百多裏路的時候,隻見老百姓扶老攜幼,早早地就已經等在路兩旁迎接他了。孟嚐君見到這番情景,紅著眼圈,哽咽著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的‘義’,今天我算見到了!”
馮諼替孟嚐君辦事,其目光之長遠、手段之精妙,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放眼看世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大事,沒有本事和見識是不行的。成大事之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目光遠大、心胸開闊,所謂“放眼看世界”指的就是這種胸襟和遠見。一個人如果鼠肚雞腸、掂斤掰兩,莫說成大事不可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會使他焦頭爛額了。1.把眼光放遠點
東漢末年,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手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_回小小的居巢長,不過就是一個小縣的縣令。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 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 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 “不瞞老兄,小弟此次到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明,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 器,於是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斛,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麼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 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 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 動,兩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也終於得到了幹一番事業的機會。
很多事情,當時看來好像是吃虧了,但或許正是你此時的付 出,就會為今後的成功打下伏筆呢!2.把度量放大點古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沒有容人的度量,便什麼事也辦不成。
春秋戰國時期,孟嚐君曾擔任齊國宰相,家中養了許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與孟嚐君的小妾私通。
有人向孟嚐君報告情況,並進言說:“身為人家的食客,卻與主人之妾私通,天理不容,理應處死。”
孟嚐君聞悉,卻說道:“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此事不宜再提。”此後,他不僅不再提及此事,反而對與其妾私通的食客施與恩惠。
一天,孟嚐君召來這個食客,對他說:“你在我門下已有多日,一直沒有適合的位置安排給你,時下衛國國君與我交情甚篤,我想替你備好車馬銀兩,送你到衛國做官去。”
那個食客不勝感激,連忙稱謝。他到衛國後,受到衛王的器重,後來衛國與齊國關係緊張,衛國欲聯合諸國一齊攻打齊國。
此時,這個曾受惠於盂嚐君的人知道了消息,冒著殺頭的危險向衛王進言道:“臣之所以來到衛國,全仗孟嚐君不計臣的無能與過錯,將臣推薦給大王。臣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約定,未來的兩國子孫後代要世代友好,絕不能彼此攻伐。現在陛下卻想聯合其他國家一齊攻打齊國,這不僅有悖於先王的約定,也有負於孟嚐君的一番情誼,懇請陛下打消攻打齊國的念頭。不然,臣願死在陛下的麵前!”
衛王覺得他說得有理,而且特別佩服他的仗義,於是打消了聯合攻打齊國的念頭,同時對這個忠義之士則更為重用。
西漢袁盎,早先曾做呈王府的丞相。當時,袁盎手下的一位文書卻偷著與袁盎的一位愛妾私通。袁盎發現了,沒有吭聲。有人得到風聲,就私下告訴袁盎,文書於是逃走了。袁盎追回文書,把小妾賜給他,待他還跟過去一樣。
至漢景帝時,袁盎調離王府,入朝做了太常。有一次,他奉派出使吳國。當時吳國正準備謀反,就想先把袁盎殺掉,以免走漏消息。吳王派去500壯士,將袁盎的住處悄悄圍住,袁盎卻一點兒也沒有覺察。這時袁盎的文書已成了吳王手下的一名軍官,率領500兵丁包圍袁盎的首領正是他。文書不忘舊恩,一心想怎麼救他的舊主人。他弄來200罐子好酒,把手下500兵丁全部灌醉,然後連夜喊起袁盎,說:“恩公你可以走了,吳王他要殺掉你!”袁盎說:“你為什麼要救我?”那人便說:“我就是當初你的文書呀!”袁盎連夜逃走,得以保身。
可以肯定的是,孟嚐君與袁盎的心裏並不是一點兒嫉恨都沒有,隻不過利弊權衡,他們知道怎樣做對他們更有利。
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肯定會有一定的犧牲、投入和付出,包括金錢、精力、時間,甚至家庭。把度量放大點,把目光放遠點,隻要是合情合理的投入,某個時候就會有產出。憑自己的能力辦事
人不僅要發現自己的潛能,也應該發現自身的不能。隻有更好地認清自身的局限,才能對自身的能力做出正確的評價,做到有“自知之明”。
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是有很高的辦事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做到事事能辦、事事可辦。生活當中,有兩種人辦事經常失敗,一種是因為辦事能力低,一種是對自身辦事能力估計過高。如何使自己能夠成事呢?認清自己的辦事能力有多大,無疑是成事的基本素質之一。
常言說,“有多大的能力,端多大的飯碗”,“七分人辦不了八分事”。一個人在準備辦一件事時,必須對自己的辦事能力做出必要的稱量,如不能量力而行,辦事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期,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不同,這就對現代人的生存本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不僅要能夠適應多變的社會角色,還應對自身的角色有一份清醒的認識。
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身份不同,辦事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種現象:與親戚辦事,輩分高的人出麵一般來說比輩分低的容易一些;在社會上辦事,求有社會地位的人出麵幫忙,就比地位不高的人出麵順暢。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差異,就在於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與地位有所差別。如常言所說,人微言輕,權高位重,就是這樣的道理。
無論是求人辦事還是幫人辦事,我們都必須認清自己的實力,看憑自己能量能辦多大的事,能跟什麼樣的人辦事,采取什麼樣的方法和途徑才合適。心裏有了譜,辦事才會更有針對性、分寸感,自然地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障礙,更容易達到辦事目的。依據自己的身份地位辦事,我們還應有更強的靈活性,依據自己身份地位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辦事思想與方法。
在官場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當權者在位時,被其下屬眾星捧月、前簇後擁;而他一旦離開了權力,人生狀況便一落千丈。原來在位時一句話就能夠圓滿辦到的事情,現在說破了嘴皮子也難以辦成了。這就是地位變化給辦事能力帶來的變化。
社會地位發生變化,辦事能力就會發生變化。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清楚了哪些事不該辦,哪些事該辦,應辦到什麼程度,應采取什麼樣的方法,這樣你的辦事素質就會明顯提高。
有時,別人提出的請求,我們自己也沒有把握能否辦到。這時不要過於自信,更不可吹牛。否則,而使兩人平時關係密切,可一旦事情辦砸了,就很容易得罪人。
某教授學識淵博、氣質儒雅,在經商潮的衝擊下,他兼任了一家廣告與信息谘詢公司的經理。
一天,某小雜誌社的主編經人介紹來到教授家,一番寒暄過後,主編道出來意。原來,他們這個小雜誌社有心搞一項文化活動,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募集一些資金,想請他出麵幫幫忙。
教授仔細詢問了一番後,點頭說:“嗯,你們的想法很好,我願意幫助那些有作為的年輕人。”接著他又蠻有把握地許諾說:“我的學生中,現在有許多已經是企業和一些部門的領導了,他們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關心和支持我現在搞的事業。我請他們搞點讚助、廣告,估計不成問題。”
教授的一番話使對方大喜過望,這位主編信心也立時大增。就在主編等著教授許諾肯定能夠拉來的讚助款時,教授忽然銷聲匿跡了。
後來,教授不好意思地歎著氣對朋友說:“唉,為拉讚助,我不知費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話說了幾十車,把我的老臉都丟盡了!誰知那些人原來說得好好的,什麼願意給文化事業投點資,什麼您出麵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可事到臨頭,該往,外掏錢了,就又都變卦了!這下我倒好,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裏外都不是人了!”
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貿然去做,不僅費力不討好,而且易於得罪他人。調整自己的期望值
所謂“期望值”,是指人們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達到成功的一種比值。希望越高,希望破滅帶來的傷害越深。人們在求人時,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獲得成功,但客觀現實又往往不遂人願。有的事成功了,有的事沒有成功;有的事在一定意義上或部分地成功了,有的事卻完全辦糟了。
事情成功了,令人興奮;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了,叫人懊惱、悲傷。尤其是求人辦事前寄予的成功期望值越大,一旦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之後,失落感就越強,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內心的痛苦就越強烈。這種狀態勢必影響工作,妨礙身心健康。
因此,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把“期望值”調節在最恰當的位置,也就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恰當的定位。那麼,如何來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呢?1.正確評估自己 要對自己自身有個正確的評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對自己沒有正確、客觀的認識,盲目地瞎撞,就不可能獲得大的成功。
比如,某青年到特區找工作,剛來就麵臨著一個選擇,是應聘某公司秘書一職呢,還是應聘某廠招收的普工呢?沒有學曆的他選擇了前者,結果失敗而回,又錯過了某廠招工的機會,使得他一段時間內委靡不振。
顯然,這位青年就是沒能正確評價自己,對應聘秘書一職寄予的期望太大,也太存僥幸之心,因而做了錯誤的選擇。他沒能正確地分析自己:學曆較低,寫作和口頭表達水平都很一般,缺乏做秘書的基本能力。如果他之前認識到這一點,工廠普工的工作可能更適合他。冷靜分析自己
一個人要想做成事,對自己的方方麵麵也需有全麵、客觀的分析。
某公司有一位男青年,他才能、相貌平平,卻偏偏愛上了一個剛分配來的女大學生。他對這位漂亮的、已有對象的姑娘大獻殷勤,卻屢遭拒絕,使自己在公司非常難堪。
這位男青年對自己所想念的異性寄予的期望值太高,而沒有去冷靜分析自己的不利因素,他的失敗是在情理之中的。
做好兩種心理準備
無論是結交他人,還是求人辦事情,都有成功與不成功兩種可能。對事情隻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敗,是不客觀、不現實的態度。
幹練成熟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有兩手準備。他們求人辦事時,常常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順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觀失望、牢騷滿腹。正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心理準備,他們往往更容易成功。
商業社會利益至上,在貸款方麵求人幫忙,免不了一番討價還價的談判。作為一個冷靜成熟的談判者,就不應當把成功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或太低。太高,你就會麻痹大意,談判前該準備的材料和應商定的對策,可能就不會去認真準備,結果“大意失荊州”;太低,你就可能喪失信心,或怯場,或精神萎靡不振,丟了自己的優勢,讓對方牽著鼻子走。
不要太樂觀
對於能否達到目的,我們千萬不能盲目樂觀,而寧可事先將不利因素估計得嚴重一點。
俗話說:“先難後易。”這就是說任何事寧可在事前把不利因素估計得充分一點,也不要到事後來後悔。事前尚有應變、回旋的餘地,事後“生米煮成了熟飯”,要想挽救也來不及。
有一個機關職員,看到別人辭職做生意賺了錢,自己也想發財,就仿效他人做起了生意。但由於對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對其他客觀的不利因素估計太少,結果失敗了,不僅虧了本,而且丟了原本不錯的工作。後來他得知原來工作單位的同事加了工資,非常後悔,痛苦萬分。究其失敗的原因,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對自己經商這一行為所抱的希望太高,既缺乏對情況的總體把握,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應變措施。
世上沒有一錘子買賣
人們對於人情世故的把握程度所限,不可能人人都是諸葛亮,事事能掐會算。因此,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行動是十分重要的。
這就是說,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及時地根據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來審視和調節自己的期望值,適時地采取相應的變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減少失敗。事變我變,人變我變,不把希望盯在某一點上。成功的可能性小了,就後退一步或改弦易轍;成功的可能性變大了,就全力爭取,奮勇拚搏。
有位教師曾辭職經商,與人合作辦了一個電器維修和電子產品的經營商店,但生意不景氣,他立即改變思路,與合作者辦起了一所電器維修學校,學者絡繹不絕,不僅受到當地領導和群眾的歡迎,而且他的經濟收入頗豐。如今經有關部門批準,他創辦的學校已擴大為一所民辦的職業技能培訓學院,聞名省內外。
人人都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遇事總喜歡朝好的方麵想。但一旦行動起來,就不能不從多方麵考慮。其中重要一點是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處於正常行為和正常競爭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就少了一份失敗的危險,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應考慮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指我們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比如說,有的人小心謹慎,有的人敢拚敢闖。小心謹慎與敢拚敢闖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人們根據這些外現出來的習慣化特征來區別這兩種人的性格差別。
有人認為,性格可以隨人生經曆而改變,是可以在後天環境中磨煉出來的。但要看到,性格在定型之後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夜之間判若兩人的情況畢竟少見。性格成型穩定後,既不容易改變,對人的行為也會產生極大的支配作用。逆來順受慣了的人,如果不經曆大的波折、大的痛苦,是很難迅速轉變成為一個堅決果斷、敢作敢當的人的。即使由於一些機緣,這種人坐上了某單位的第一把交椅,時間一長,他多半還是會下來,因為多年來的逆來順受已使他對權力沒有多大的欲望,而且他也習慣了受人支配(或自己動手)的行為方式。像金庸筆下的張無忌(《倚天屠龍記》的主人公),身上就帶有這種特征。他的武功智慧是超一流的,但卻沒有強烈的權力欲望,學成蓋世神功也純屬巧遇,當上了明教教主更是因為形勢所迫,到頭來,他終於攜佳人歸隱山林。
明白了這一點,就要依據自己的性格去辦自己能辦的事,回避不適應自己性格的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辦事的成功率。應掂量自己的人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下麵這樣的對話:
A:大李這人挺不錯,你看他每天滿麵春風的,好像從來沒什麼煩心事,而且他辦事人家都願意幫忙,大家都喜歡他。
B:這有什麼奇怪的,人家人緣好嘛!
的確,一個人的“人緣”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時比他的真才實學還要重要!如金庸筆下的韋小寶胸無點墨,卻在黑白兩道左右逢源,備受重用,原因就在於他招人喜歡,“人緣”好!
現代社會是一個交際的社會。交際活動中,人緣的好與壞對個人能否成事的確很重要。人緣好的人,在社會上的形勢就好,社會評價也高,因而找人辦事也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幫助。所以,一個人的人緣好與壞,直接反映著這個人在社會上辦事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們在辦事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自己的人緣因素。
提高辦事效率要建立一個關係網,我們的人緣就在這個關係網中。辦事之前,我們應在腦海中先把這個關係網理出來,清點一下各個網結上的關係戶,看看他們在哪個階層上,自己與他們的交情有多深,他能給自己幫多大的忙。清楚了這些,我們對辦事分寸就有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