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時顯本色
西晉的謝安,先前隱居不仕;出山之後,他處世平和,每臨大事都很穩健。淝水之戰時,他指揮若定,當捷報傳來,他仍雙眼盯在棋盤上,一副成竹在胸、寵辱不驚的風度。
有一次,孝武帝下令謝安和王坦之到新亭去迎接大司馬桓溫。當時首都流言四起,謠傳大司馬桓溫一來,就要殺王坦之和謝安。因此,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一如平常,神色安詳。
桓溫到後,文武百官都跪倒向大司馬致意。王坦之嚇得渾身是汗,衣服都侵濕了,上朝的笏板也拿顛倒了。而謝安則態度從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的責任就是把守國家的邊疆,您何必在屏風後麵布置那麼多的士兵呢?”桓溫笑說:“這也是不得已才這麼做的”。於是命令士兵全部退了出去。桓溫與謝安共商國家大計,談得十分投機。2.授人以權-觀其公正
明朝王翱任吏部尚書,掌握選拔官員的人事大權。他為人廉潔、忠厚,能堅持原則,辦事不徇私,謝絕私事會見。他每次選拔官員時,如果碰巧皇帝召見,便交副職代理,他回來即使再晚,也抽空認真審閱,唯恐選擇不當。女婿賈傑在京附近任職,對妻子發牢騷說:“若翁典銓,移我官京師,反手爾,何來憚煩也。”王翱夫人聽了女兒的訴說,便向他求情,讓女婿調回京師。王翱生性秉直,氣得以手推台案,傷及夫人臉部。他女婿最終沒能調回京師。3.忠義誠實者可大用
自古以來,誠實是做人的第一美德。春秋時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站在城樓上說:“晏子原來是個小矮子呀。”晏子聽見了大聲說:“是呀,晏子是個小矮子。”晏子繼續往前走,楚國人又說:“晏子原來長得醜啊。”晏子聽見又大聲說:“是呀,晏子長得醜。”這時有人大聲反駁說:“晏子是齊國的賢臣啊,他多次挽救了齊國。”晏子聽見了也大聲說:“是呀,我是齊國的賢臣啊。”
國君知道了這個故事以後評價到,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又不避諱自己的優點的人,自古以來,晏子是第一人。於是他更加重用晏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誠實是一個人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離開了這個基本點,人生就會偏離它固有的軌道。對於識別下屬來說更是需要如此。
4.識人於用,可以知才能
凡是謀大事、創大業的人,大都很注意發掘和使用人才,如劉備之用諸葛亮、劉邦之用蕭何、秦始皇之用商鞅、李斯等等。用人的方法是:必須發掘對方的優點,容忍他的缺點,使人有被重視的感覺。以這種方法接近對方,逐漸喜歡他,然後活用他的長處。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說:“如果我能看到部屬的長處,敢於使用比我強的人,不就證明我比誰都強、我是強者的有效管理者嗎?”一個領導者、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做真正的“伯樂”,既不能任人唯親,重用歪才;也決不能苛求全才,而對在某些方麵有缺點或弱點的人棄之不用。
5.識破人的麵具
古時候,晉人車胤因家貧,晚上不能秉燭讀書,他便收集了螢火蟲夜讀時照亮。他這種刻苦好學的精神被人們傳為佳話。後來也有一個讀書入學著車胤的做法,在鄰裏鄉親裏得到了讚揚。有一個本鄉人很敬仰他的行為,一天清早就去拜訪他,但他的家人說他出去了。這位本鄉人感到奇怪,問道:“為什麼深夜囊螢讀書,而清晨卻到別處去呢?”讀書人的家人說:“沒有別的原因,他是為捉螢火蟲外出的,傍晚就回來了。”本鄉人這才明白,原來大家所仰慕的是這種所謂的“囊螢夜讀”的虛名。假使這個讀書人白天閉門讀書,也許也沒人去拜訪他。
這個故事中的讀書人為了獲得囊螢夜讀的好名聲,不惜將白天的大好時光用來外出捉螢火蟲,真是虛榮得過分。他如此地“刻苦”讀書,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當人們明白了真相之後,又該怎樣嘲笑他呢?
人們往往在做一件事情時,埋頭踏實地苦幹而別人並不知曉;大肆張揚炫耀,總會博得一些讚揚。但如果為圖虛名而減損了實際的效果,最後就要由於名不副實而落下笑柄,所以對於一位領導來說,在下級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探其是否誠實是識別人才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6.識人於誠
在一次求職人員的麵試過程中,小A剛剛走進麵試的房間,主持人貝克先生就突然迎上來緊緊握住小A的雙手:“啊,終於找到你了,我的劃船技術太差,使女兒掉到湖中,要不是你及時搭救,後果不堪沒想。真抱歉,當時我隻顧女兒,竟沒有向你道謝。”小A竭力抑製住心跳,堅持說貝克先生認錯了人。幾天後,小A接到了錄用通知。後來他才知道,貝克先生根本沒有女兒,但卻有7個競爭者因這個小測試被淘汰了。貝克用這樣的方法考驗別人也許太狡猾了,但小A的誠實卻因此顯得更為可貴。
7.識人於淡
平淡是一·種修養的境界。立身淳厚而不成於淺薄,外表樸實而不崇尚虛華,拋棄浮華而選擇平淡是領導者做人的準則。
三國時期,周瑜是吳國的三軍統帥,他的外表瀟灑而又樸實,程普說:“與周瑜在一起,就像飲醇酒一樣,不知不覺就自然醉了。”君子表麵上看起來樸素平淡,不修飾不華麗,不以鮮豔濃麗吸引入,但其含蓄內斂卻給人淡如菊之感。從平淡處識清秀,是一種思想上的別具慧眼,是有內涵的一種標誌。
8.識人於策
北魏世祖拓跋燾將征伐涼州,很多大臣都認為涼州無水草,難於行軍,進諫不同意征戰,伊馥說:“若涼州無水草,何得為國?議者不可用也。”拓跋燾認為他說的對。凡人所居之處,必有水草,沒有水草,人何以活,也就無人居了。既然涼州能建國,必然有水草,這是一般常理。諸臣認為無水草,隻是聽傳聞,人言亦言,因而盲目反對,可見他們的智力遠不及伊馥。伊馥既有武勇,又有智計,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將領,拓跋燾認為他前途遠大。後來,伊馥果然為人忠謹,屢建戰功,以功賜爵魏安侯,加冠將軍之職。發現有潛質的人才
日行千裏的良馬,如果沒有善於駕馭它的馬夫,就會被牽去與驢騾一同拉車;價值千金的玉璧,如果沒有善於鑒別的玉工,就會被混同於荒山亂石之中;人才如果不受他人賞識,就會被埋沒……這充分說明識別人才至關重要。
唐朝詩人楊巨源在《城東早春》中寫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明末清初的王相評注道:“此詩屬比喻之體。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位微卑賤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若待其人功業顯著,則人皆知之,如上林之花,似錦繡燦爛,誰不愛玩而羨慕之?比喻為君相者,當識才於未遇,而拔之於卑賤之時也。”這段評注啟示人們:識才,不僅要看到那些功成名就者,更要注意尋找那些暫時不為人所知,而實則很有才華和發展前途的人。
據《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向趙惠文王推薦藺相如的是趙宦者令繆賢。為了使趙王能夠重用藺相如,繆賢公開了一件隱私:“我曾經犯過罪,私下商議想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說:‘你怎麼結識燕王的呢?'我就告訴他,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很願意跟你交個朋友。’因此我想去投奔他。藺相如勸我說:‘當時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你又被趙王寵幸,燕王要巴結趙王,所以想同你結交。現在的情況是你要從趙國逃走投奔燕國,燕國懼怕趙國,必定不敢收留你,說不定還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原籍。你不如赤身伏在腰斬的刑具上向大王請罪,則僥幸可能免罪。,我聽從了他的話,幸虧大王也赦了我的罪。因此我認為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趙惠文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召見藺相如,隨後演出了千古傳為佳話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繆賢這種勇當伯樂、舉薦“千裏馬”的做法,是值得後人仿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五星上將,亦有類似的經曆:他在1919年時還是個上尉,曾被派往某地擔任副官,負責訓練新兵。他的上級約翰·哈古德上校寫的一份關於馬歇爾上尉的鑒定報告中,在回答“和平和戰爭時期你願意留他在你的直接指揮下嗎?”的問題時,徑直寫道:“我願意,但我更願意在他手下服役!”並說:“據我判斷,在戰爭時期指揮一個師,能做得像他一樣好的,在陸軍中不超過5個人。他應被授予正規陸軍準將頭銜,這件事被延遲一天,都是國家和陸軍的損失……如果我有這種權力,下次準將級中有空額時,我將任命他。”誰能想像得到,這竟是一名上校對他手下的一名上尉的評價,而事後的一係列的事件,又證明了這一評價具有何等超常的遠見卓識!
才華鋒芒外露的人如同上林之花,錦繡燦爛,人人讚賞、人人注目,都欲得而用之,社會上這種對待這類人物的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
具有潛質的人則有如待琢之玉,似蒙土的黃金,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沒有得到公眾的承認。若沒有獨具慧眼的人是難以發現他們長處的。千裏馬之所以能在窮鄉僻壤、山路泥濘之中,鹽車重載之下被發現,是因為幸遇善於相馬的伯樂。千裏馬若不遇伯樂,恐怕要終身困守在槽櫪之中,永不得向世人展示其“日行千裏”的風采。許多具有潛質的人都是被“伯樂”相中,為其提供了一個發展成長、施展才華的機會,才獲得成功的。
當你發現下屬中有這類人物時,應立刻善加運用,一刻的猶豫即是損失一刻利益;因妒忌而把他等同於平庸者看待,公司將由此遭受巨大的損失而最終走向下坡路。看穿麵具識真相
“人要生存就要有幾副人格麵具。”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格麵具在整個人格中的作用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人格麵具與演員戴的麵具作用類似,它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的角色,而這種性格卻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一個人如果熱衷和沉湎於受人格麵具支配,就會逐漸異化於自己的天性。
顯然,“人格麵具”有抑製自‘我的作用。
對於領導人而言,辨別下屬真假忠心是個難題;對於下屬來說,辨別誰是值得你忠誠的人也是難題。比如,介子推認識到重耳是個隻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人,便毅然地離開他,這實屬聰明之舉。寧願被他燒死,也比萬一有一天因政見不合,找借口給你扣頂帽子要好。所以,聰明人也不是見誰都忠誠,那種不值得你忠誠的人就不可久留、趕快走人,找個安全的角落幹點自己的事,這遠比陪伴那些官僚要自由安全。
我國宋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為我們做出過表率。他在變法期間屢受非議,有一個叫李師中的小人乘機寫了篇很長的《巷議》,說街頭巷尾都在說新法好、宰相好,為王安石變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輿論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議》中的偽詐成分,於是開始提防這個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兩麵三刀者,他們采取各種欺騙方法,迷惑對方,使其落人陷阱,達到自己的企圖。比如說唐玄宗時的宰相李林甫,他陷害人時並不是一臉凶相、咄咄逼人,而是吹捧,他“口有蜜,腹有劍”。當代也不乏口蜜腹劍者,他們就在我們的周圍。有時,他們看到你直上青雲就會逢迎拍馬、專撿好聽的話講;有時,他們看到你事事順心、進展神速就在背後造謠生事向你的上級進讒言,陷你於不利;有時,欺騙、謊言、圈套從他們頭腦中醞釀成“捆精繩”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馬;有時,他們看到你墮入困境則幸災樂禍趁機打劫。對於所有的這一切,每個人都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
當一句話脫口而出的時候,他就已經把自己的底牌亮給了對方。如果你是一個識人老手,便不難從中看出他的底牌。
第一種人,誇誇其談。這種人侃侃而談,廣闊高遠卻又粗枝大葉,不大理會細節問題,瑣屑小事從不掛在心上。他們的優點是考慮問題宏博廣遠,善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事物,大局觀良好,往往在侃侃而談中產生奇思妙想,發前人之所未發,富於創見和啟迪性。而缺點是理論缺乏係統和條理性,論述問題不能細致深入,由於不拘小節而可能會錯過重要的細節,給後來的災禍埋下隱患。這種人一般也不太謙虛,知識、閱曆、經驗廣博但都不深厚,屬博而不精一類的人。
這種人宜作謀士,不宜獨當一麵。諸葛亮不聽劉備的忠告,對“言過其實”的馬謖委於重任,於是有街亭之失,這是要引起領導者注意的。
第二種人,抓住弱點就攻擊對方。這種人言辭鋒利,抓住對方弱點就嚴厲反擊,不給對方回旋的機會。他們分析問題透徹,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甚至有些尖刻。由於致力於尋找、攻擊對方弱點,有可能忽略了從總體、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實質與關鍵,甚至舍本逐末,陷入偏執與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在識人時,應考慮他們大局觀良好,是難得的精中有細的優秀人才。
這種人宜做外交工作。他們精明強幹、智力過人,但有時流於輕浮,需要引以正道。
第三種人,似乎什麼都懂。這種人知識麵寬,隨意漫談也能旁征博引,各門各類都可指點一二,顯得知識淵博、學問高深。缺點是腦子裏裝的東西太多,係統性差,思想性不夠,一旦麵對問題可能抓不住要領。這種人做事,往往能生出幾十條主意,但都打不到點子上。
這種人是雜家,宜做領導,隻是要對其加強係統性、條理性培養。
第四種人,說話平緩寬恕。這種人性格宏度優雅,為人寬厚仁慈。缺點是反應不夠敏捷果斷,轉念不快,屬於細心思考,有恪守傳統、思想保守的傾向。他們如能加強果敢之氣,對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態度,會變得從容平和,有長者風範。
這種人宜做學問,隻是不免流於守舊,宋代的司馬光極力反對新法,但卻是位謙謙君子,他就是這種人的典型代表。
第五種人,華而不實。這種人口齒伶俐,能說會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乍一接觸就很容易給人留下良好印象,被當作一個知識豐富、又善表達的人才看待。但是,他們經常會將許多時髦理論掛在嘴上,迷惑許多識辨力差、知識不豐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