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找棵大樹好乘涼(3 / 3)

揣度領導謀略,多有投機取巧、八麵玲瓏、事事看上司眼色行事、不問是非曲直之嫌;但不這樣做,又多會為自己招致犯上之禍,曆史上有許多例子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漢初陳平就非常善於揣測上意,並因此受到重用。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派樊噲以相國名義帶兵去平定謀反的燕王盧綰。發兵之後,有人揭發樊噲在劉邦生病時,與呂後勾結,等劉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殺絕。劉邦很生氣,就派陳平騎馬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並立即在軍中把樊噲斬首。

陳平、周勃奉命出發。在路上,陳平私對周勃說:“樊噲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聽了何人讒言,忽有此舉,一旦主人氣消,或許後悔。兼有呂後從旁搬弄,難免歸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見,你我不如拿住樊噲,綁赴朝廷,或殺或免,聽憑皇上自己處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謀之士,連張良也服你。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陳周二人來至樊噲軍中,命人築起一台,宣樊噲接旨。樊噲並無多慮,獨自趕來接詔。不料,台後突然轉出大將周勃,喝令將樊噲拿下,釘人囚車,樊噲正要喧鬧,陳平忙走至樊噲身邊耳語幾句,樊噲方始無言,任陳平押返京師。

行至中途,漢帝劉邦便已病故。陳平暗自慶幸先前未斬樊噲,否則不好向呂後交代。原來,當時的西漢中央政權內部權爭激烈,以皇後呂雉為代表的外戚呂氏,力圖取代開國老臣,控製軍政大權。漢高祖劉邦年老多病,將不久於世。在此情況下,有心人首先要考慮如何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存在下來,然後才能談到其他方麵。陳平之所以不殺呂後的妹夫樊噲,便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陳平押解囚車,一路直奔長安。還在途中,就遇使者傳詔,命他與灌嬰一同屯戍滎陽。陳平想到樊噲的事尚未來得及辯白,再遠離朝廷,自然凶多吉少。於是,他心生一計,讓囚車照常行進,自己則先策馬星夜飛馳長安。

那時漢帝棺木尚未安葬,陳平一至宮中,伏在靈前且哭且拜,幾乎暈了過去。果然不出陳平所料,呂後一見陳平來到,急從幃中走出,怒詢樊噲下落。陳平暗自得意,表麵上卻邊拭淚邊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僅將樊侯押解來都,聽侯主上親裁。不料臣已來遲一步,主上駕崩,臣不能臨終一見主上,真可悲也。”呂後一聽陳平未斬樊噲,心中一喜,即將怒容收起,又見陳平涕淚交流,忠君情義溢於言表,頓生哀憐之心,便說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陳平複道:“現值宮中大喪,臣願留充宿衛。”呂太後道:“君須擔任大政,守衛之事,令眾武士足矣。”陳平聽了,又頓首固請道:“新立儲君,國事未定,臣受先帝厚恩,理應不離儲君左右,事無巨細,臣須目睹儲君飲食興居等事,方始放心。

呂後聽他口口聲聲念嗣君,既感他未斬樊噲之恩,又喜他忠於兒子之意,於是不絕於口地溫諭嘉獎道:“忠誠如君,舉世罕有,現在嗣主年少,處處需人指導,先帝臨終,曾言君才可用,敢煩君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釋憂。”陳平一再叩道謝恩,於是沒有回家,而去隨伴惠帝去了。

陳平因位處統治集團的中心,當然消息靈通,便著意防範政敵構陷。因此,呂嬰雖屢進讒言,都未能加害陳平。善於排解領導的隱憂一提到怎樣和領導相處,很多人一下了就想到溜須拍馬c誠然,溜須拍馬是某些人獲得領導信任的常用手段,但一般人們都不願做這種趨炎附勢的違心之事。而能成事的人大多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辦法,即雖是奉迎,但又不易被人察覺的辦法一即為領導排解隱憂。

乾隆在五次南巡之後,雖經眾大臣以“皇上南巡勞民傷財”,“各省督撫趁隨皇上出巡,勒索屬員,百姓疲憊不堪”等理由勸阻,他還是一意孤行地開始進行第六次南巡的準備。就在這時,遠在揚州的兩淮鹽政汪如龍收到了和砷的快馬傳信,和紳隨信寄去了“香妃”的畫像,告訴汪如龍可以按圖形中的樣子為皇上找尋一美女,如若辦成這件事,定會有好處。原來,乾隆後宮中原有一名貴妃,深得乾隆喜愛,被封為容妃,因她不僅天生麗質,美貌絕倫,而且天生體內有異香,所以人稱“香妃”。容妃原是穆罕默德後裔,當年回疆的和卓一部向清廷稱臣納貢,向乾隆進獻美女,容妃就是回疆進獻來的美女。後來回疆突變,大小的卓部起兵叛亂。乾隆派出大軍鎮壓,雖然這些件情起初都瞞著容妃,後來還是被她知道了,當下遷怒乾隆,怪罪起皇上來。乾隆也因她是叛邦之女,不好厚施恩寵,心中盡管不舍。可還是不得不日漸疏遠,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南建造了一座樓,名為寶月樓,並親筆撰寫了《寶月樓記》。記中寫道:“樓之義無窮,獨名之日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有肖乎廣寒之庭也。”將寶月樓比做月官,那樓中的容妃,豈不就是幽居廣寒宮的嫦娥了嗎?不舍之情,人人可見。和紳紳正是感覺到了這一點,才命汪如龍尋遍江南,一定要找出一個形容酷似容妃的女子,以解皇上的憂煩。

這條消息對汪如龍來說,不啻天降福星,他一直欲尋找點什麼來取悅皇上歡心,卻一直未得其門而人,正苦於無計可施,和紳秘信的到來無異於給他打開了通往財富和權力之路的大門。乾隆南巡駕臨揚州,果然對汪如龍找到的這個女子非常珍愛,從她那裏,年邁的乾隆回想起已飄零遠逝的青春,感到很久未有的溫暖和幸福。汪如龍因進獻有功被乾隆大加讚賞,官職立刻得到提升。而和坤自己也從中得到了不少好處:汪如龍因這條消息送給和紳20萬兩白銀,乾隆對和紳也陡然平添了知己之感,更加信任和紳。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隱私,因此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苦衷。領導也一樣,也有不可與人言的問題,作為下屬,如果你能及時掌握領導的隱憂,並及時而妥善地幫他處理好,應該說不次於救駕之功。因此,曆史上有很多勞苦功高的救駕功臣往往比不上鞍前馬後的奉迎之輩,原因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