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機會麵前目光如炬(2 / 3)

從199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人麵臨著一個社會難題就是大量職工下崗。有統計數字表明,全國城鎮失業人員總數已超過1200萬。其中,企業下崗無業人員超過4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超過650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失業人員100萬人。據權威人士預測,這些數字近年還將呈上升趨勢。

“下崗”使許多人陷入了困境。首先,失去了固定的工作與收入,沒有了生活費的來源,甚至全家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其次,下崗職工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創傷,他們會認為下崗是因為自己沒本事,從而感覺無顏麵對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第三,再就業非常困難。近幾年,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景氣恢複較慢,而下崗人員在原單位所掌握的技術比較單一、落後,這兩種因素決定下崗職工再就業非常困難。

問題很多、困難極大,但我們還是要正視這些問題與困難,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要對下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大麵積下崗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種必然結果。

計劃經濟時代造成的國民經濟結構失調使現在許多企業的產品沒有市場;大鍋飯使企業效率低下、嚴重缺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國有企業技術大幅度落後,造成產品競爭力缺乏;企業的社會負擔沉重,同樣嚴重影響了其用於經營與技術改造的資金。這一切危機積累起來,到今天終於再也不能回避,隻有通過下崗來解決。通過下崗使技術落後、沒有市場的老企業關停並轉,使社會負擔沉重的企業減人增效,這樣才能使企業重新具有發展的活力。

其次,以前的“上崗”其實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城鎮勞動者都在一個吃“大鍋飯”的單位裏,習慣了穩定平和的生活,不管風吹雨打、工作幹得如何,工資照發、房子照分、治病實報實銷,基本上沒有什麼壓力。

這就如同籠中的鳥一樣,有人管、有人喂,雖然吃得不好,有時候還吃不飽,但鳥總是餓不死。久而久之,它就把籠中的生活當成了正常的生活、處於自然狀態的生活,產生了一種安全感、優越感,從而喪失了進取心、產生了惰性,而把籠外的鳥在海闊天空中覓食當成一種不正常、非自然狀態的生活,甚至還會鄙夷、恥笑那些在海闊天空中自由覓食的鳥兒。

籠中鳥的思想顯然是錯誤的。自由覓食的鳥雖然時時會有困難、危險,但它也在海闊天空中鍛煉了生存的能力、增強了覓食的本領,它的收獲從總體上說比籠中鳥更豐富,生存能力也強得多。

人的“上崗”與“下崗”就好比是籠中鳥與籠外鳥。計劃經濟體製下的“上崗”,就是籠中鳥。人們在“單位”裏,沒有生存壓力,沒有努力工作的意識,生存能力低下,這實際上並不是人的正常生存狀態。”下崗”的本質,就是自己給自己找工作,自己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道路負責,這才是人的正常生存狀態。”下崗”就是使人的生存狀態由不正常走向正常。

再次,下崗將成為中國人普遍麵臨的問題,自主擇業將成為中國人普遍的生存狀態。

隨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推進,還將有一大批國企職工下崗;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企業用人必將引進成熟的競爭機製,個人就業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強。到那時,被動下崗不再成為下崗的主流,可能會有一大批人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主動下崗,另謀上崗的機會。不斷地下崗、不斷地再上崗將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實際上,這種機製的成熟也會給每一個會麵前真正有能力的人提供自由發揮才能的空間。目光為什麼說下崗是一種社會機會呢?

首先,從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都給人帶來一次大的發展機會。

在社會變動時期,社會流動性增強,舊的秩序廢棄了,新的秩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這個時候,那些腦筋比較靈活、動作比較快的人,就能在這個社會大變動時期抓住潛在的機會取得成功。而目前的下崗現象,正是當代中國的一次社會大變動,這其中必然蘊藏著大機會。

其次,每一次大機會出現的初期,總是困難最多、風險最大的時期。

回想起20世紀80年代那次屬於個體戶的黃金時期,那些“主動下崗”的停薪留職或辭職人員,他們的一紙辭呈就把自己放到了市場裏,其豁達與勇氣在當時是不被人理解的,名聲是很差的,但是他們卻因此抓住機會、獲得成功。曾經被評為¨中國商界十大風雲人物”的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說過這樣一句話:“當確認腳下是堅實的黃土地以後,撒腿就跑。”在那個時期,具備靈敏嗅覺的人很早就認清楚了“鐵飯碗”的弊端,認清楚了機會對自己的重要性,像柳傳誌那樣的千千萬萬個聰明人也因此走上了成功之路。

將他們的幸運與現在我們的狀態相比較,暫時的困境和“名聲差”會不會預示著:或許這次群體性下崗也是一次社會性的成功機會呢?

第三,先下崗比後下崗的人更有條件抓住機會。

不斷地下崗,然後不斷地再就業,這是將來中國社會的正常現象。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將來都有可能下崗,早下崗者先行接受生存的考驗,觀念提前得以轉變;後下崗者則不然,他們為了獲得生存能力、實現觀念的轉變,可能比先下崗者要付出更多。從這一點來說,遲下不如早下。有人就此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遠古時期,森林裏著了大火,被迫跑出來的猴子先變成了人,而生活在沒有著火的森林裏的猴子,直到現在仍然還是猴子。”

比喻不一定恰當,但是這至少可以說明,“職工下崗”這場“大火”從社會進步以及個人長遠發展看來,雖然會有陣痛,但或許也是一次機會,至少不完全是壞事。困難並不一定是壞事,而機會往往產生於此。眼光獨到穩抓商機

所謂商機,就是發展商品經濟的市場機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商業機會。商機是從商者的生命線,對於他們來說,商機背後隱藏的是巨大的財富與無限美好的前景。波濤洶湧的商海大潮蘊藏著無盡的商機。然而,商機又是轉瞬即逝的,這就要求商人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地識別它,並迅速把握住它。

商機廣泛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但它的存在並不是顯露的,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她的身影。她隱藏於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之中,隻有以敏銳的眼光、積極的行動,才能撩開她頭上的神秘麵紗,看見她俏麗的身影。

許多人在創業之初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現在做什麼生意最賺錢?別人的回答五花八門,事實上,別人也難以說清楚這個問題。搞外貿和外國人做生意,拿的是美元,當然賺錢,但也有虧本的;擦皮鞋一元錢一元錢地收集,也有做成連鎖店發財的。

創業如下棋,高明的棋手能以獨到的眼光統觀全局棋勢,能看出以後許多步棋的步法。當然,“棋藝¨的高明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辛勤的練習、觀察和思考得來的。

隻顧眼前利益的人,隻能走一步算一步。這種人若不逐漸拓寬自己的視野,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家c有一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一個很窮的叫亨特的男青年真心實意追求一位名叫哈斯特的女子,但哈斯特的父親卻不同意女兒嫁給他。一天,亨特勇敢地向哈斯特的父親求婚,但得不到應允。這位父親很不客氣地對這位窮青年說:“市場這麼大,遍地是黃金,隻有懶惰的人才會一貧如洗。如果你有本事,請在10天內賺1000美元給我看看。”

當時窮得連10美元都沒有的亨特,為了爭一口氣,開動腦筋,整天整夜地思考賺錢的事。他苦思了幾天之後,終於想出了用一小段小鐵絲做成別針的小發明。亨特在大功告成之後,到專利局申請了專利,並很快把專利賣了出去,果真在10天之內賺到了1000美元。於是,他高興地去見哈斯特的父親,把怎麼賺回1000美元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心想這次一定大功告成。誰知哈斯特的父親聽完後不但不高興,反而生氣地說:“你這個傻瓜!你怎麼能把一個有價值的專利輕易地賣掉呢?那足可以值上百萬美元的。你這麼沒有頭腦、沒有眼光,哈斯特怎麼能嫁給你呢?”

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帶給企業者這樣的啟迪:創業是一門學問,隻有眼光獨到、看得深遠,你才容易發現賺錢的機會。

從來沒有人會想到小小的紙盒也能賺大錢。賺慣大錢的東京人,對做紙盒這樣的小生意向來是不屑一顧的。特別是書套紙盒這類玩意兒,價格低廉,沒多少油水利潤可賺。所以,紙盒行的老板們一向不插足這種生意,把它推給書籍裝訂商;而書籍裝訂商又一腳把它踢給了紙盒行。

書套紙盒實在太難做了,外觀要求高雅漂亮不說,特別是尺寸要求不像水果包裝盒那麼寬鬆,也不像糕點盒那樣留有較大會麵前的餘地。它必須要求書籍跟書盒嚴絲合縫、十分吻合,稍有差異目光·就是廢紙一堆如炬。

麵對如此難題,日本東京有一個“傻瓜”卻看到了創業的曙光。這“傻瓜”的憨傻之處,正是這一幫精明人疏忽之處。拿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市場飽和期新的經濟增長點。

既然人們對書套紙盒的生產沒有興趣,那麼就說明這一一市場空間沒有任何人前來擠占。隻要自己能好好把握住,就能大賺一筆。於是,這個叫長澤三次的年輕人出手了。

眾人對書套紙盒興趣缺乏,主要在於它的製作要求太高,耗時費工。可是長澤三次卻想了個鬼點子,把這套繁瑣的工序簡化了,把難事變得簡單了。他首先準備拿書套紙盒的製作程序開刀,將它予以分解。他發現,整個看似繁瑣的程序中隻有l/10的部分需要熟練的技術,而其餘部分,任何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家庭婦女都會做。把握了這一關鍵,從此,這生意就完全屬於他了。

一個獨具慧眼的觀察力、一個技術秘密的分解,這使得人人退避三舍的行業變成了一個通過簡單技術就能發財的熱門行業。不過,即使有人發現這是一門賺錢的生意也隻能望而興歎,因為沒人有長澤三次那樣分解技術的能力。

沒幾年,一無所有的長澤三次便坐上了全日本書套紙盒業的第一把交椅。隨著審美眼光十分苛求的日本人對書籍包裝無止境的要求,長澤三次的公司行情也更加看漲。

由此可見,成事需要獨到的眼光,要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商機。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末戰亂之中,各方豪傑爭取金玉,而一個姓任的“獨窖倉粟”。以後,楚漢相戰淮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傑金玉俱歸任氏。”任氏致富的原因就在於他正確地預測社會形勢對商業的影響,取得成功。又據《夷堅誌》載:宋代紹興十年七月,臨安城燒起一場大火,一位姓裴的商人寧願放棄自家在火災區的店鋪,組織人力四處采購建房材料。火災過後,市場急需建房材料,朝廷給予免稅優惠,因而裴氏借機經營建築材料獲得巨額利潤,大大超過了自家店鋪在火災中的損失。裴氏正是因為眼光獨到而因禍得福。

獨到的眼光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建立在科學與理性的基礎上。要想練就一雙獨到的慧眼,你首先需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麵:

1.當前社會的熱點

20世紀末,英國王子查爾斯準 耗資10億 鎊在倫敦舉行20世紀最豪華的婚禮。消息一經傳出,立即成為社會熱點。而 明的商人都絞盡腦汁,想趁機賺一筆。糖果廠將王子、王妃的照片 在糖果紙和糖果盒上,紡織印染廠設計了有紀念圖案會麵前的各種紡織品,食品廠生產了喜慶蛋糕與冰淇淋,除此之外還有目光紀念章等各類喜慶裝飾品和紀念品,就連平常無人問津的簡易如炬望遠鏡,也在婚禮當天被圍觀的人群搶購一空,眾多廠家為此大大地賺了一筆。

社會在發展,熱點層出不窮,隻要你留心觀察,在你的周圍每天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熱點和公眾的話題。 20世紀90年代,申辦奧運會熱、亞運會熱、香港回歸熱、足球熱、股票熱、房地產熱等等熱點不斷;你所生活的城市和社會也會有局部的熱點,如舉辦鮮花節、啤酒節、旅遊節、經貿洽談會、申辦衛生城市等。對政治家來說,熱點是政績和社會繁榮的象征;對普通市民來說,熱點是景象,是熱鬧,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對精明的商人來說,熱點就是商機,就是掙錢的項目和題材。抓住熱點、掌握題材、獨具匠心就能掙錢。同時,你也要注意潛在熱點的預測和發現,在熱點還沒有完全熱起來之前,就要有所發現和準備,在別人沒有發現商機前,你能發現商機就更勝一籌。

拿出筆和紙,把你所感受到的當前的社會熱點和潛在的熱點一一列出,看一看與熱點相關的市場是否具有現實的、潛在的需求,這就是你掙錢的著眼點。大家都在做什麼

如果你既缺乏本錢、又沒有什麼經商的經驗,你不妨研究一下大家都在做什麼,先隨大流也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選擇。看看市麵上什麼東西最暢銷、什麼生意最好做,你就迅速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去。當然,別人做能掙錢,並不見得你去做也掙錢,關鍵是要掌握入門的要領。為此,你不妨先給別人打工,向做得好的人虛心學習他們經營的長處,摸清一些做生意的門道,積累必要的經驗與資金。學習此行業的知識和技能,發現他們經營中的不足之處,這有助於在你自己做的時候力爭加以改進。

同樣地,你可以拿出筆和紙,把你所觀察和了解到的、目前大家都在做的項目一列下來,然後分析一下這些項目對你來說的可行性。

2.生活節奏的變化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的價值觀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必然會產生新的市場需求,用金錢購買時間是現代都市人的必然選擇。精明的生意人看到這一點,做起了各種各樣適應人們快節奏盧卜活需求的生意。比如在吃的方麵,方便食品和各種快餐應運而生,其市場潛力十分巨大。中國人口眾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必然要求快餐食品品種更多、數量更大、服務質量更好,這方麵市場拓展還大有文章可做;在穿的方麵,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偏愛隨意、自然、舒適、簡潔的服裝,除非出席正式重要場合,較少穿著一本正經的西服;在行的方麵,擁有私家車對先富起來的人來說已成為現實,出租業已由城市向鄉村發展,圍繞著交通和汽車用品市場展開生意,前景也十分廣闊;通訊業迅速崛起,各類通訊工具不斷更新,這方麵的商品及服務需求也會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