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選對工作不瞎忙(3 /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在所有技能中,你總有最擅長的一項。有些人善於與人打交道,有些人則更適於管理機器物品。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你千萬要注意:選擇最有利於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即擇己所長。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比較優勢原理:在美國,每單位投入能生產25千克小麥或8米布;而在世界其他地區,每單位投入能生產1 0千克小麥或8米布。顯然,在小麥上美國的生產能力超過其他國家,而在布的生產成本上卻與別國相似。那麼,美國究竟應當生產哪種產品才能獲得最大收益呢?相對來說,美國在小麥生產方麵的優勢更大,應當將資源用於小麥生產,從他國進口布匹,卻與他國通過小麥與布的交換來滿足自身需要。這種比較優勢原理即使各單位通過分工,選擇製造相對生產能力最強的產品,獲得最大收益。

比較優勢原理同樣也適用於職業生涯設計。當你長處較多時,不妨觀察一下周圍人群,研究一下別人的長處和短處,如果你的長處也正是別人的長處,不妨放棄這種選擇,盡量尋找一個你非常拿手、而別人卻感到棘手的職業,這種選擇往往可以讓你平步青雲,因為在這一領域內,很少有人能和你競爭,隻有你一枝獨秀。職業與性格最好相容

不同的性格適合於不同的職業。具備某種性格的人在某個職業崗位上可能會得心應手,而在另外一些職業崗位上可能會一塌糊塗。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有些職業需要具有外向、爽朗、開放性格的人去做,而有些職業則需要文靜、謹慎、耐心的人去做。可見,根據自己的性格去選擇合適的職業有助於個人的成功。

人與人之間性格的差異是很大的。心理學家認為,與職業相關的性格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現實型、探索型、藝術型幾種。這幾種類型的人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 現實型

這類人表達能力不強,不善於與人交往,思想較保守,對先進的東西不感趣。

但他們身體強健,動作靈活敏捷,喜歡戶外活動,喜歡使用和操作大型機械。”安分隨流、直率坦誠、實事求是、循規蹈矩、堅忍不拔、埋頭苦幹、情緒穩定、勤勞節儉、注重小利、膽小怕事、不善算計”是對他們很好的描述。他們通常適合於機械製造、建築、漁業、野外工作、實驗工作、工程安裝以及某些軍事職業等

2.探索型

具有探索型性格的人一般易沉溺於研究問題中,並表現出對工作的極大熱情,而對周圍的人並不感興趣;他們善於通過思考來解決麵臨的問題,但並不一定實現具體的操作;他們喜歡麵對疑問和不懈的挑戰,不願循規蹈矩,總是渴望創新;他們把自己描繪成“分析型的、好奇的、獨立的和含蓄的”。適合於他們的工作是工程設計、生物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物理學研究、氣象學研究等。

3.藝術型

他們在有自我表現機會的藝術環境中如魚得水。他們願意單獨行動,這與探索型的人相似,但他們比探索型的人有更強的自我表現欲,對自己過於自信。他們一般敏感、情緒化、與眾不同、個性鮮明、樂於創造、為追求心中的理想可拋棄一切。藝術型的人可描述為“獨立不羈、創新求異、不同凡響、熱衷表現和激情洋溢”。他們通常適合當藝術家、畫家、歌唱家、戲劇導演、詩人、演員。

可能有些讀者會有疑問:如果職業要求與性格產生了矛盾怎麼辦?

一是抑製自己的本性,努力改變自己性格上的缺點,按工作要求去做;二是另做其他選擇。這兩種辦法究竟哪一種好,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如果你找到一個就業機會很不容易,而你卻不大願意從事這項工作,那你就必須下決心改變自己。實際上,有些人也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正確地處理職業同性格的關係,你除了要考慮自身性格同職業要求中人際關係的適應性外,還要考慮自己的性格特點同職業工作的性質、特點的適應關係。國內外研究發現,有成就的傑出人才中,絕大多數是屬於性格堅強、有毅力、勤奮進取的類型,其中有的人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花費大量的精力和勞動,才取得一項或幾項成果。這就告訴我們:一方麵,我們要在後天各種條件上培養、鍛煉自己的性格,使之適應更廣泛的職業領域裏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麵,我們也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更適於發揮自己性格特長的工作。周全的考慮爭取收益最大化

你是否還記得童年時代的許多往事?

那時經常有人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手中一串金屬鈸片鏗鏘作響,口中的吆喝聲抑揚頓挫。人們一聽就明白是修補破鍋、破盆的工匠來了,於是紛紛拿出家中漏底的鍋碗瓢盆讓他修補。今天,在高高聳立的樓群中,你很難再找到他們的影子,因為他們的職業生存空間相比以前而言,實在是太狹小了。

社會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著,舊的需求不斷消失,同時新的需求不斷產生。昨天的搶手貨今天會變得無人問津,生活就是處於不斷的變異之中。

幾年前社會上突然掀起了一陣呼啦圈熱,一時間無論街頭巷尾,老人孩子不論清晨黃昏地搖擺起來,市場上呼拉圈銷售異常緊俏,商販爭相進貨,廠家也竭力生產。沒想到呼拉圈熱得快,冷得也快,幾個月後,人們的新奇感消退了,商店裏呼拉圈堆積如山,盲目跟風的廠商叫苦不迭。

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你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擇市之所需,否則就隻會自食苦果。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職業對你而言,依然是一種謀生手段,是謀取人生幸福的途徑。你通過職業勞動,在謀取個人福利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創造了社會財富。但你謀取職業的第一動機卻很簡單,首要目的就在於個人生活的幸福。誰都期望職業生涯能帶給自己幸福,利益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個人的職業選擇。

在擇業時,人們可能會首先考慮自己的預期收益,這種預期收益要求你實現最大化的幸福,也就是使收益最大化。馬斯洛將這種的需求按先後次序排列成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個人預期收益在於使這些由低到高的基本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而衡量其滿足程度的指標主要有收入、社會地位、職業生涯穩定感與挑戰性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滿足其所有的需求。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期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實現收益的最大化。通過在職業領域內的不懈奮鬥造福社會,社會就會賜給我們由收入、地位、自我實現等等調製而成、貼上幸福標簽的美酒。

聰明的人都會在事業與利益之間有效地協調,以利益最大化原則權衡利弊,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出發,在一個由收入、社會地位等等變量組成的函數中找到一個最大值。

在選擇職業生涯時,按自己的標準量體裁衣以實現收益最大化。這一原則希望讀者牢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