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態度就是競爭力:
對工作激情無限
工作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熱情主動的工作態度最具有競爭力。
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的樂趣隱含在工作之中。”
作為員工,必須要學會從工作中尋找快樂和激情。而一個人隻有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責任所在,才能不再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會變得意義非凡,並會保持一種持久地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成為最受企業和老板器重的人。
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
隻有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每天都多做一點點,才能抓住寶貴的時間創造事業的成功。
工作態度決定一個人的職業高度,工作的質量也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不滿足於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現,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為企業裏不可或缺的人物,你才會擁有幸福充實的生活。
許多年前,一位來自美國的學者問一位大教堂的牧師:“你能告訴我任何關於南非樹蛙的情況嗎?”
那位牧師說:“你可能不想知道南非樹蛙的事,但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閱讀相關資料,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有人會邀請你到他們的公司開發關於南非樹蛙的項目,還能付給你一大筆錢,就為聽聽你對南非樹蛙的意見。當然,這是很專業的一門學問,聽眾可能不多。但想想看,隻要持續5年內每天花5分鍾閱讀相關資料,你就能夠成為‘南非樹蛙’這個陌生領域中最權威的人。”
這位學者在此後的工作中,常常想到牧師說的話,這些話讓他受益匪淺——憑借“每天多學一點點”的精神,通過連續5年不懈地努力鑽研,最終成為了“南非樹蛙”項目研究領域的權威。
實際上,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水嶺就在於:成功者無論做什麼,無論做什麼職業,都不會輕率疏忽,都力求達到最佳境地,每一天都很努力,絲毫不會放鬆;他們願意每天多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客戶訪問電話,在細節上多努力一點點,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然而,那些失敗者每天甚至不願意投資5分鍾的時間來多做一點努力。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隻停留在為搭公車而搭車、為吃飯而吃、為回家而回家、為工作而工作的生活層次。他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做事情像流水賬一樣,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就這樣,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開始問自己這一輩子究竟是為什麼而活著。剩餘的日子也在風燭殘年的病痛中一點一點地流逝,一直到老死。”
對此,舉世聞名的哲學家馮·哈耶克認為,“如果我們多設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標,多一分耐心,多一點謙恭,那麼,我們事實上便能夠進步得更快,而且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及洞察力,並以此為驕傲,那麼我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
對於每一位員工來說,對待工作僅僅一絲不苟、忠於職守是不夠的,還應該更努力一點,還應該要求自己在做完本職工作後再多做一些事情,比別人期待得做得更多一點。這樣就可以做得更好,給自我的提升創造更多的機會。
當然,你沒有義務要做自己職責範圍以外的事,但是你也可以選擇自願去做。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珍貴、備受上司看重的素養,它能使人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積極。雖然每天多做一點工作也許會占用你的時間。但是,你的行為會使你贏得良好的聲譽,並增加他人對你的好感。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更努力的工作態度能使一個人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上司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從而給你更多的機會。
另外,做完自己職責份內的事情,再努力幹其他事情的初衷也許並非為了獲得報酬,但往往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因果法則。或許你的付出不可能馬上得到相應的回報,也不要氣餒,應該一如既往地再努力多付出一點,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除了上司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總之,成功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每天多做一點點!隻要你每天多做一點點,每一天都是一個階梯,都是新的一步。換句話說,隻有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隻有不斷地行動,才有不斷的成就。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每天多做一點點,日積月累,作為普通員工的你也會邁上成功的階梯,獲取滿意的成果,成為最受企業青睞的員工。
工作需要主動精神
一名優秀的員工,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去做事,積極主動去提高自身技能的人。這樣的員工,不必依靠管理手段去觸發他的主觀能動性。
——比爾·蓋茨
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應邀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生發表演講的時候,曾提出如下建議:“不管你在哪裏工作,都別把自己當成員工,應該把公司看作自己開的一樣。你每天都必須和好幾百萬人競爭,因此你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虛心求教,這樣你才不會成為某一次失業統計數據裏頭的一分子。”
對於每一名員工來說,工作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需要熱情和行動,需要努力和勤奮,需要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和態度。事業的成功取決於態度,員工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工作,像老板一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工作中表現得比老板更積極主動,這才是端正的工作態度,具有這種心態的員工才是合格的、優秀的員工;在這種心態的引導下,員工也才會迎來自己事業上的長遠發展。
譚丁是沃爾瑪(中國)的總經理。從1995年沃爾瑪(中國)開始籌備的時候,剛剛從上海交大畢業的譚丁就加入了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由於對采購工作根本沒有任何經驗,當時的譚丁工作進行得極其艱難,但是,她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隨時都要想著為公司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正是憑借這種老板的心態,譚丁在工作中逐漸積累經驗,逐漸掌握了談判的要訣和技巧,同時注意把握一種雙贏,考慮到供貨商的利益,終於打開了采購工作的局麵。就這樣,譚丁從一個普通的采購員升任到助理采購經理,再到采購經理,到現在已經成為總商品經理;如今她已經被列為沃爾瑪的TMAP計劃培訓,這個培訓計劃的目標就是成為接班人,可能是上一級主管,也可能是更高的管理層,同事們都認為她會有無限量的上升空間。
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輕易取得成功的,成功是一個長期努力積累的過程。作為員工,當你能夠以老板的心態來看待工作,主動、盡心盡責地完成工作,那麼你就會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你日常所做的工作,確定這份工作在整個工作鏈中處於什麼位置,你就會從中找到做份內工作的最佳方法;你不會再拒絕上司交給你的高難度的工作,你會認為這是表現自己的工作能力、鍛煉自己的技能和毅力的一次機會;你最終也會因為這樣的心態和所有的努力而把工作做得更圓滿,更出色,並成為公司裏最優秀的員工,你的薪水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你的事業也會因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成就。
《致加西亞的信》是一本世界排名第六的員工勵誌暢銷書,作者阿爾伯特·哈伯特也在書中教導員工要自動自發地去工作,不要找任何借口,應努力行動;同時,書中還介紹了作者本人對待工作的主動態度。
阿爾伯特年輕的時候,也曾厭惡過自己的工作。他修理過自行車,賣過詞典,做過家庭數學教師、書店收銀員、出納和夏令營童子軍顧問,還打掃過院子、整理過房間,他也曾上船打掃過船艙。這些工作都很簡單,不用費什麼精力。所以,阿爾伯特,哈伯特認為它們都是下賤而廉價的,但後來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事實上正是這些工作給了他許多珍貴的教誨,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從中學到不少的經驗。尤其是一次在超市打工的經曆讓他得到了一生的感悟。
那一次,阿爾伯特是當出納,他完成了老板布置的任務——把顧客的購物款記錄下來。當他與別的同事正在閑聊時,老板走了過來,掃了一眼周圍,然後示意他跟上來。這位老板幹了什麼呢?他一語不發地開始整理那批已經訂出去的貨,然後又把櫃台和購物車清空了。
就是這件事,徹底改變了阿爾伯特·哈伯特的觀念。它讓阿爾伯特·哈伯特變得更優秀,而且讓他明白了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應該再多做一點,哪怕老板沒要求這麼做。當阿爾伯特這麼認為時,他開始覺得原本無趣的工作變得有趣起來,於是更努力地工作,這又使他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後來阿爾伯特離開了那家商店,但從那兒學到的經驗對他一生都產生著深深的影響,他由原來的“旁觀者”成為了一個主動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在現代職場,過去那種聽命行事的工作作風,已不再受到重視,懂得積極主動工作的員工往往備受青睞。
很多員工常常認為,隻要準時上班、按點下班、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工資。實際上,每天早出晚歸的人不一定是認真工作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是圓滿完成工作的人,每天按時打卡、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的人不一定是盡職盡責的人。對於沒有端正工作態度的人來說,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種負擔、一種逃避,於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對工作總是敷衍了事。試想,這樣的員工,怎麼會贏得老板的信任呢?又怎麼會有機會接受更大的挑戰?
對每一個企業和老板而言,他們需要的絕不是那種僅僅遵守紀律、循規蹈矩,卻缺乏熱情和責任感,不能夠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工作的員工。主動工作,就是千萬不要等著你的老板來催促你,不要做一個墨守成規、等候老板命令的員工,老板沒讓你做的事你也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出色地完成。
總之,工作是一個包涵諸多智慧、熱情、信仰、想像和創造力的詞彙。作為員工,隻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工作,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熱情、信仰想像和創造力,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賞識和機會。
熱情是前進的動力
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的。
——愛默生
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隻有用自己真正的熱情投入其中,才可能點燃一個人心中潛藏的力量,最終取得出色的成績。
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賀拉斯·格裏利曾經說過:“隻有那些具有極高心智並對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熱忱的工作者,才有可能創造出人類最優秀的成果。”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也有句名言:“一個銀行要想贏得巨大的成功,惟一的可能就是,它雇了一個做夢都想把銀行經營好的人作總裁。”這即是說,對於一名員工來說,原本枯燥無味、毫無樂趣的工作,一旦投入了熱情,立刻就會呈現出新的意義,取得不同凡響的成績。
激情是前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激情,就不能把工作做好,更談不上敬業。而一個對自己工作充滿激情的人,無論在什麼公司工作,都會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神聖、最崇高的一項職業;無論工作的困難是多麼大,或是質量要求多麼高,都會始終一絲不苟、不急不躁地去完成它。
雅絲·蘭黛是許多年來《財富》與《福布斯》雜誌等富商榜上的傳奇人物。這位當代“化妝品工業皇後”白手起家,憑著自己的聰穎和對工作及事業的高度熱情,成為世界著名的市場推銷專才。由她一手創辦的雅絲·蘭黛化妝品公司,首創了賣化妝品贈禮品的推銷方式,使得公司在同行業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走在了化妝品銷售領域的前列。雅絲·蘭黛之所以能創造出如此輝煌的事業,不是靠世襲,而是靠自已對待工作和事業的激情得來的。在80歲前,她每天都能鬥誌昂揚、精神抖擻地工作10多個小時,她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實在令人驚訝。今天的蘭黛名義上已經退休,但實際上,她照例會每天穿著名貴的服裝,精神抖擻地周旋於名門貴戶之間,替自己的公司做無形的宣傳。
可見,熱情是一種能把一個人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調動起來的力量。在所有偉大成就的取得過程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工作中,最好的勞動成果總是由頭腦聰明並具有工作激情的人完成的;所有事業有成的人,都是在經曆一連串的失敗之後依然滿懷激情地努力拚搏,最終建立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裏程碑。
克裏曼特·斯通於1902年5月4日生於美國芝加哥貧民區。在斯通童年時,他的父親便離開了人世。由於生活困難,斯通賣報賺錢維持生計。斯通的母親是位很有修養的美國婦女,她省吃儉用,把積攢的錢投資於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險公司,並在後來幹脆成了這家小公司的保險推銷員。
年少的斯通深受母親的影響,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夏天,他開始利用假期為保險公司推銷保單。當他按照母親的指點,來到一棟辦公樓前時,他不禁猶豫了:進還是不進呢?在大樓前徘徊了一會,斯通感到有一點害怕,他想打退堂鼓了。這時,他的腦海裏出現了當年賣報時的情景。於是,斯通站在那棟樓前,一麵發抖,一麵默默地對自己說:“當你嚐試去做一件對自己隻有益處,而無任何傷害的事時,就應該勇敢一些,而且應該立刻行動。”
然後,斯通毅然走進了大樓,他想:“如果我被踢出來,我會像當年賣報紙時那樣,再一次壯著膽進去,絕不退縮。”
就這樣,他進行了自己保險生涯的第一次拜訪。
第一天的推銷,斯通還發現了一個秘訣,那就是當他從一間辦公室出來時,馬上衝進下一間辦公室。這樣,由於不給自己猶豫的時間,避免了思維的空間,從而可有效地克服自己的畏懼感,也節省了途中時間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