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評萬秋樓“該樓之結構格局,以客家建築的堅實結構方正格局為主,承有中原禮教和墾殖經驗所累進出來的樸實觀念,土木建築本身,著實反映出客家民係內在和外在需求的教化倫理,勤勞而樸實之性格。尤其在聚族防禦盜匪襲擊上,對於地域之適應,經曆1 5(X1多年流亡事實與海外奮鬥的行動,實在與其精神投射相結合。而建築融人中原板建屋技術,力U上國外西方尖屋頂,具體營造技術彙集,形成舉世矚目的‘新土圍龍文化”
樓內設施很講究,磨光的地板、豐富的彩圖、屋簷的浮雕、四麵的壁畫、清一色的紅木家具、豪華的燈飾、潔白的瓷盆等,真可謂富麗堂皇!樓內的入門、小門、光窗及主樓的騎樓、走廊都設鐵拉閘防護,天井上空有“防盜網”的設施,廳堂室內再加上奇形怪狀的“哈哈鏡”,這在70多年前,真是新鮮事。萬秋樓落成時,曾有一副門聯:“石璧如椽,倒寫河川壯麗;梅江似帶,環繞萬世千秋”。然而,夏萬秋先生在萬秋樓建成後回來過一次,住了一個晚上。因為夏先生回國的消息被報紙報道《華僑巨子夏萬秋昨日抵梅》,當時社會動蕩,第二天有人接到報告,說鄉下有紅毛賊(大盜)要打劫,隻在萬秋樓過了一天的夏先生怕被抓人質,立即返回馬來西亞。以後萬秋樓因夏先生無後代在家,一直處於空置狀態。(五)聯芳樓(印尼客商丘星祥兄弟)——深山裏的開放視野
聯芳樓位於梅縣白宮鎮新聯村,1931年由祖籍梅縣的印尼客商丘星祥、丘慶祥、,丘麒祥、丘麟祥四兄弟合力耗資20萬大洋在家鄉興建,取“五葉聯芳華”而命名。主要材料大多由國外進口,用了大量的黃金、珠寶、玉石,並從國外及汕頭聘請能工巧匠100多名,於1934年竣工落成。丘氏兄弟當時在印尼經營大米加工和銷售,生意遍布整個東南亞,為南洋巨富之一。 聯芳樓占地麵積2 460平方米,建築麵積2 930平方米,屋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是中西合壁的建築傑作。由潮州人翁瑞社設計,集西洋古典風格、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以及中國閩粵客家風格於一體,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手法大膽,與眾不同,是當時少有的磚混結構的客家民居建築。除平麵上沿襲了客家民居建築中的中軸對稱的布局外,在外觀上幾乎完全改變為西洋風格。在這裏,連傳統的瓦屋也不見蹤影,代之以完全的平屋頂,四周設有平簷口,簷上四周立塑柱,設瓶式欄杆。兩層的鋼筋水泥結構,外觀四平八穩,四周以牆體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麵是三個凸起的鍾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飾以生動的動物和花草浮雕。浮雕也是中西合壁,有中國傳統的老虎、豹、鹿和雞等,也有歐陸和古羅馬風格宗教雕飾。大屋的內部設計是客家圍屋風格,有許多個天井,每個天井四周有偏廳;屋內分建房室100多間,堂、廳、房間、走廊、天井的設計十分巧妙。古老的雕花屏風、典雅方正的紅木桌椅,四方經緯的門窗天台,都是中國傳統的設置,但在很多細節上卻充滿西洋的風格。門鎖是銅製的,刻著精美的花紋,據說全是從德國進口的。還有樓上有數十個房間,采用西式布置,不過用的卻是中國木製材料。
聯芳樓不強調水平層次的劃分,而強調主次。以中間大門門樓為主,分別向兩側高度遞降,精美程度遞減,複雜性也由繁變簡。中間大門門樓主體部分以變形美化後的愛奧尼克式通柱貫穿二層,並於進出口處增設二層平台。各門樓兩側置窗兩個,下層窗頂置鳳鳥拱飾。總之,這是一座非常富有裝飾性的民居建築,除了在一些細部紋樣,如獅、鳳、祥雲等平麵布局上發現有客家民居的傳統性外,幾乎全部西洋化,所以有人稱其為中國的巴洛克式建築。聯芳樓不僅有大窗戶,還有大陽台——穹隆頂的大陽台,陽台是整個屋子的重點修飾部位,裝飾之多令人眼花繚亂。陽台從大樓中央伸展出來,有如一座教堂式的塔樓,這裏可鳥瞰整個白宮鎮。樓頂是一大片厚厚的草坪,放眼望去,四周是綠色的田野,讓人心曠神怡。
整個聯芳樓看起來似歐洲的古堡但非古堡、似中國傳統的山莊又非山莊。這一中西合璧匠心獨運的建築創新,加之內外的燙金畫棟,古樸的浮雕、典雅堂皇的氣派,使聯芳樓成為世界建築的經典之作,吸引中外許多建築研究專家慕名考察。2002年7月,聯芳樓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六)光祿第(客商領袖張弼士)——雄鷹的巢穴
光祿第有兩處:一個位於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另一個在馬來西亞的檳城( Pcnang),都是客商領袖張弼士故居。大埔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麵積4 336平方米,建築麵積4180平方米。坐北向南,背依漳溪河,麵朝車龍崗。光祿第屬土木結構建築,為三進院落府第式四橫一圍樓,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圍龍屋。整個建築雄渾嚴謹,堂皇大觀。門前豎有清政府禦賜的“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牌坊,正門塑李鴻章所書“光祿第”屋名。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還有前後花園及書齋等。屋內抬梁鬥拱、畫棟雕梁,構思巧妙,屏風等鑿有鎏金麒麟鳳凰、金獅滾球及飛鳥走獸花卉等,工藝極為精湛。
光祿第正中是中堂,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會、議事的場所。也是整個大屋最講究的建築空間。那穿鑿鎏金的麒麟鳳凰及飛鳥走獸形態逼真,兩旁廂房是接待室,屏風雕刻精細,金碧輝煌,非常豪華氣派。中堂再上是上堂,是置放祖先牌位和祭祀的地方,上堂兩側為起居室。
1991年,北京古建築研究所專家專門到光祿第考察,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客家風格的民族古建築。2002年,光祿第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檳城“光祿第”(英文名為Cheong Fatt Tzc Mansion:張弼士府第)背山麵海,占地麵積近5 000平方米,建築麵積3 100多平方米,共有5個庭院、7道樓梯、38個房間、220扇窗戶。1897年動工,曆時7年建成。建築主體結構是傳統的中式大院,但又大膽結合了哥特式窗形、羅馬式石柱和維多利亞式旋轉樓梯。屋頂采用的是嶺南傳統建築工藝“剪黏”,由各色敲碎的瓷碗碎片一片一片砌成,據說檳城“古跡信托會”在1995年進行修葺時,專門從中國進口了1萬隻瓷碗。“光祿第”的鬥拱飛簷上裝飾著各式栩栩如生的祥瑞珍禽、花草以及中國民間故事,大堂簷口下的木雕蝙蝠象征著“福”,彩色玻璃花窗的黃梨圖案象征著“旺”。由於“光祿第”的外牆以藍色為基調,所以俗稱“藍屋”。
檳城的“光祿第”曾獲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古跡保護大獎”,與聖喬治教堂、康沃利斯堡、市政廳大廈、克林甲必丹清真寺等古跡一起被列入檳城十大旅遊景點。199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法國電影《印度支那》的部分鏡頭就是在檳城“光祿第”取景的。(七)榮祿第(客商領袖胡子春)——不倒的功名柱
榮祿第位於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豪樹窠村,是東南亞著名客商領袖、“錫礦大王”胡子春(1860-1921)的故居。建於1885年,因胡子春當時被清廷封為“榮祿大夫”,故名“榮祿第”。榮祿第在客商建築群中是比較小的,占地1 200多平方米,玲瓏精致。據說是胡子春不願占用家鄉少得可憐的田地。 榮祿第係二層土木磚建築,前低後高,重簷疊瓦,兩廳一天井。正樓底層16間,左右有橫屋“九如軒”,是典型的客家土樓建築風格。花崗石大門,雕鹿的石凳,門楣兩角用龍形雕出“福祿”二字,石門上方是光緒帝的禦筆“榮祿第”三個大字,門聯為雍容大氣的隸書:“榮叨祖德,祿受皇恩”。樓內上下廳地板全由進口花磚鋪設,天井用花崗石砌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八卦形狀。石柱石欄細膩逸雅,門窗柱桁井台梯凳均精雕細刻,描龍畫鳳,彩塑人物,栩栩如生。天井擺設秀雅盆景,奇花異草吐蕊獻翠,令人賞心悅目。上廳中央掛著光緒帝賜封的“賞戴花翎”鎦金牌匾。兩側掛著慈禧太後賞賜的“福”“壽”二字,圓潤秀斂。廳堂上擺著胡子春當時用的搖椅與梨木精雕雙“喜”字太師椅。上廳頂板雕刻有色彩斑斕的“梅花鹿”“鯉魚躍龍門”圖案,寄意“有福有祿”,讓人感到儒家、道家文化對客家人精神品格的深刻影響。頂板懸掛古色古香的宮燈一架。全樓安設樓梯兩道,扶手鏤雕有層層疊疊的花瓶,“瓶”諧音“平”,寓意上下出入平平安安,傳統文化的意蘊濃鬱。樓上地板用紅磚鋪設,既隔音又防火。房間木板繪製曆史人物、山水花鳥中國畫,色彩繽紛,仍隱約依稀。墨寫的“舍1”“舍2”朦朧可見,仿佛又飄散出私塾的琅琅書聲。有趣的是右側樓梯窗口玻璃竟鑲嵌紅黃綠三色組合玻璃,又讓人感受到西洋文化的淡淡影子。
榮祿第周邊環境優美。四周峰巒起伏,鬆濤陣陣,石道蜿蜒,翠竹婀娜,屋舍黛青,霧嵐淡紫,芭蕉鬱鬱,蜜柚悠悠,鳥聲啁啾,陽光如花,空氣清冽。樓前一泓池塘漾著粼粼波光,塘下是層層疊疊、仄仄的田壟,細細碎碎的翠綠……這一切古樸淡遠的意境,世外桃源的靜謐。 (八)承德樓(客商領袖梁映堂、梁密庵父子)——革命者的胸懷
承德樓位於梅縣鬆口鎮大力村下良崗,為印尼傑出的客商領袖、民主革命的堅定支持者梁映堂梁密庵父子所建。於1908年動工,1918年完工,曆時10年,耗資18萬光洋。此屋是一座堂皇富麗的客家三堂四橫一圍的金殿堂式建築,主體是兩層樓房。屋東南辟果園引種增城掛綠優種荔枝,前麵有一口池塘,顯得地勢好而風景美。屋內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共有18個天井、48個廳、108間房,下、中、上堂雕梁畫棟。不同於其他圍龍屋的是承德樓中堂的石柱高6米,顯得廳堂很氣派,而中堂側門的上麵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麵是一行行的象形文字。
承德樓在廣東名望甚高,除了建築的壯美外,更重要的還有以下三點:一是它是五代僑商巨富(一世梁采臣、二世梁映堂、三世梁密庵、四世梁錫佑兄弟、五世梁世楨兄弟)的故居祖屋。中國有一句俗話:“富不過三代。”梁家五世其昌,富甲一方,這在中國是絕少的!除了家教和個人努力外,總有其他原因。廣東人說人生:一命二運三風水。由此而論,此屋應是風水佳地。二是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親到鬆口視察,接見了梁密庵先生的家屬,並在民國初頒發“孫文臨時大總統特頒旌義狀”給梁密庵。鬆口鎮在1933年為紀念孫中山到鬆口視察所興建的中山公園裏,有“密庵亭”一座,亭內保存著《旌義狀》及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蔣介石、於右任、陳立夫、林森等人給粱密庵先生的題詞。三是梁氏家族興學育才,感人至深。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光中學從廣州遷來鬆口,梁密庵先生認為是一件有利於提高鄉民文化水平的大好事,毅然騰出半座承德樓供其作校舍。解放後,國光中學與鬆江中學合並為鬆口中學,密庵先生的兒子梁傑佑先生繼續將承德樓供鬆口中學作校舍。當時學生激增至2 300多人,承德樓設有教室10間,稱鬆中承德樓分教處。1986年鬆中八十周年紀念大樓建成後,學生才搬回學校卜課。承德樓借作校舍,曆時半個世紀,育才數以萬計,對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九)繼善樓(印尼客商朱琪源兄弟)——形象的玄學 繼善樓位於梅縣雁洋鎮橋溪村。由印尼客商朱琪源四兄弟興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動工,民國三年(1914年)落成,曆時12年。朱氏兄弟的父親朱維乾當年“兩手空空打天下,一條皮帶走南洋”,從做“水客”起家,奔走於家鄉與海外之間,替其他華僑傳送書信、錢物,從中獲取報酬。後來生意做大,在各地開設店鋪,到朱琪源兄弟時,朱家的店鋪在印尼有三家、香港有一家、廣州和梅縣各有一家。五兄弟衣錦還鄉,建造新房,光宗耀祖。老大建世安居和祖德居,餘下四兄弟集資建繼善樓。新居建成時,老二已去世。
繼善樓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麵積2 680平方米;共有房間70間;繼善樓采用了中軸對稱的橫向方形布局;是一座青磚白壁青瓦的兩層夯築杠子屋樓房,俗稱“七杠樓”。“七杠”即遠觀看到屋子的七個屋脊。前後三進,中部為四合院式,通過回廊連接,屋子往兩廂擴張。繼善樓建築樣式是傳統的,細節裏卻滲透了清末新興的西洋風格,比如鏤空的磚雕花窗的設計,比如屋前辟出空地,地基抬高,作為院落,用青綠色釉彩的凸腹花瓶狀欄杆圍起。
繼善樓的堂屋設計獨到,工藝精湛,尤其是雕花工藝為粵東所少見,四麵廂房的雕花以金粉飾塑,極盡豪華。一樓上堂名“友恭堂”,是一位老宦官為其兄弟友愛感動,為其題寫的;二樓上堂兩壁是鎦金鐫刻的《朱子家訓》,上堂兩邊是書房。
L.可I,‘H】T量壓
庭院門朝東南。門下有石台階,台階兩旁,是兩個水池,左方右圓,以前左邊池子養金魚,右邊池子養鯉魚,如今種上鬆樹。水池原為防火,但設計成方圓,是為了教育子孫後代,要懂得規矩。台階頂頭是兩個石獅。
繼善樓的建築藝術以及營造的文化氛圍為粵東地區少見。但更引入關注的還是繼善樓及其整個橋溪村的風水理念。以朱家建築為核心,整個風水格局有一首詩概括:“螺螄吐肉把水口(指整個村子的形狀朝向,像田螺吐肉的樣子,中間小溪穿過,村口螺肉隱去水向,隻看見水來,看不見水走,留財相),烏鴉比賽睡落陽(指朱家祠堂‘守慶公祠,坐落在似乎兩隻烏鴉賽飛的中間);仙蝦戲水望長江(指朱家開基祖屋‘寶善樓’的形狀位置似遊水的蝦,立後山頂可以看見梅江),傘下夫人在中央(指公祠對麵的山似一把撐開的傘,守慶公的夫人就埋在傘中央,庇護子孫)。”
繼善樓竣工之時,清末秀才陳樹棠(民國初年曾任廣東教育司司 長)特撰賀聯“一門鼎盛,兩姓同村,三代展鴻圖,四海名揚,五指峰巒 鍾沛國;六朵荊花,七行華屋,八方齊燕賀,九如竟頌,十分聲價壯橋 溪”。2002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繼善樓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文 物保護單位。[10]
(_I.)檳城五層樓(檳州客商謝德順建)——客商曆史與情懷的
濃縮
俗稱五層樓約建於1880年,原是客商謝德順的私邸。後謝德順的女 婿吳世榮和孫中山結識,對革命事業滿腔熱血,變賣產業資助革命,五層 樓也在其中。1908年,五層樓為客商領袖戴春榮購下,因戴春榮當時是 清朝駐檳領事,五層樓因而當時成為名震一時的華人領事館,在英文裏, 又稱為中國領事館邸。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戴春榮之子戴淑原任民 國駐檳領事,五層樓又薦次成為中國的領事館。1915年,梁恩權、梁應權 兄弟遵照父親梁碧如的遺囑,租借五層樓創辦碧如女學,經費由梁家負 擔,設備管教,刺繡圖畫各有專科教室,為當時女校的巨擘。1937年,時中學校(原崇華學堂)學生日多,校舍已不敷使用,戴淑原兄弟撥4 000餘元修複祖產五層樓,並廉價租借予時中設立分校。1941年,東亞戰事緊迫,英殖民當局征用五層樓作為軍事指揮機關。翌年,檳城為日軍所占據,五層樓成為日軍政府辦事處。1949年4月,英殖民地軍政府將五層樓交回給時中。自此五層樓一直就作為學校用途,直至時中分校1994年被迫暫時停辦。
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黃蘭翔博士評價五層樓:外觀是洋樓建築,但內部卻是中軸對稱的中國式的平麵布局。一般的建築表裏形式強調取得一定的協調關係,而五層樓則相當勉強地將兩種不同形式結構湊合在一起,其內部隔間與檳城的店屋的隔間作法,精神並無二致,店屋外形,在立麵上雖是西式,但其馬背與屋子的外形基本.匕是客家建築的傳統型式。將檳城的建築文化以一個連續的整體來看,五層樓在檳城的建築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東西文化交接之際的曆史見證。五層樓是檳城建築文化大熔爐的重要象征之一。五層樓位於檳城紅毛路,俗稱百萬富翁街。這一麵海的黃金地段,早期一直為殖民者占有,19世紀末華商才涉足,後成為客商活動的中心區域。紅毛路見證了客商如何艱難冒險犯難殖民者的發展曆程,散發客商在南洋經商致富的曆史生命力。五層樓,是上個世紀之交檳城最高的建築物,起著地標性的作用。吳世榮變賣豪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五層樓又被賦予革命的色彩。此後,五層樓作為中國兩代駐檳領事館邸,是處理華人華僑事務的中心,凝聚著華僑對祖國的感情。正如路易斯·巴拉幹所言:“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築。建築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這對人類是很重要的。對一個問題如果有許多解決方法,其中的那種給使用者傳達美和情感的就是優秀建築。”五層樓也是客商艱難開展海外華文教育的曆史見證。五層樓的魅力不再單是建築本身的富麗宏偉,它包含著檳城華商經濟、政治、教育的演變縮影,是客商曆史與情懷的濃縮!(十一)慎之家墊
是增城籍愛國僑領鄭景貴出資興建的家塾。慎之家塾位於增城市中新鎮福和鄭新村。是鄭景貴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出資興建的。平麵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兩側有青雲巷和東西廂。正門石匾刻有“慎之家塾”四字。塾院麵寬50米,進深31米,麵積約155平方米。主祠頭門麵寬三間進深三間,兩邊有襯祠。硬山頂,碌灰筒瓦。塾台上立花崗石方形簷柱,蝦弓梁,牆裙高1.37米。原二、三進已被拆建為小學教學樓。西廂麵寬五間,為鍋耳封火山牆懸山頂建築,碌灰簡瓦,青石牆裙。東廂已毀棄,僅留外側封火山牆。鄭景貴昔日出資興建的這座宏大的古老書舍,現在是他的孫鄭黃月芳女士損資興辦的“育才小學”校址。(十二)崇慶第
又稱“古秀階”,梅縣鬆口古姓客商建於20世紀40年代初,是當時幾戶人家出資合建,委托客商古秀階理事,工人領料、領工錢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當地人便把這屋子叫做“古秀階”了。整座房屋及池塘均用水泥、花崗石建造。“崇慶第”三個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題,大門直進分別為下、中、上三個廳堂,廳堂房梁上的畫令人歎為觀止,工筆精細,人物栩栩如生。上堂後麵的空地過去是半圓形兩層樓的圍龍屋,屋後的果園,同樣是半圓形,與大門口的半圓形魚塘相對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