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以“強民”會員為主力組成的梅縣足球隊,兩次代表廣東省參加中南區足球賽,均取得好成績。1955年“強民”隊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分區足球錦標賽中,榮獲冠軍。1956年國家體委授予梅縣僑鄉以“足球之鄉”光榮稱號。
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強民體育會”被迫停止活動。1 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強民體育會”才得以恢複,其時,香港嘉應商會的客商鼎力資助複會活動經費。
1980年換屆選舉,溫集祥仍被選為會長。複會後的“強民體育會”仍堅持以足球為中心的體育運動,連續3年每年舉辦一次“強民杯”公開組、中學生組、小學生組(含男、女)的足球錦標賽。1983年還發起倡議,開展“足球年”活動,致力於培訓青少年、兒童、女子足球。會務也有很大發展,有會員400多人,在鬆口、丙村、扶大、西陽、白宮、佘江、城北等鄉鎮設立“強民”分會,與此同時,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也成立“強民之友”。
1980年,香港嘉應商會為祝賀“強民”成立51周年,捐資17萬港元,會友黃雨柏先生捐6萬元,興建強民體育辦公大樓及早冰場,經費不足之數由香港足球總會會長霍英東先生負責。
1984年,香港嘉屬商會為“強民體育會”55周年慶典活動讚助經費,派代表團前來祝賀,並商議興建梅縣人民體育場有關事宜,霍英東先生特派其公子霍振霆前來祝賀。
在梅縣強民體育會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梅州籍客商領袖大力的支持,印尼僑領丘元榮、丘陶榮、丘佐榮、劉宜應、劉家祺及香港曾憲梓、劉錦慶、陳雲康、溫仁才、羅煥昌等76位鄉賢及裕華國貨等9家公司為梅縣強民體育會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1979年複會以來,香港曾憲梓、劉錦慶為強民的振興,積極發動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捐物,並親自率領香港愉園足球隊為梅縣強民體育會複會及成立55周年助興。
建國前,梅縣籍客商集資在梅城東校場開辟了大型體育場,成為足球健兒訓練和比賽的場地,但未有看台。1985年,港澳同胞曾憲梓、劉錦慶、劉宇新、羅煥昌,華僑陳雲康、李達文、熊德龍等捐資200萬港元,興建了梅縣人民體育場13級看台,可容納1.7萬名觀眾。此後,又捐資230萬港元興建了各可容納1.2萬人的興寧縣人民體育場和五華縣人民體育場的看台。
梅州僑鄉的運動員曾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祖國人民,為僑鄉人民爭得了榮譽:在亞運會上獲得金牌1.5枚,銀牌0.5枚;在全國重大比賽中獲得冠軍15個,亞軍18.5個,季軍13.5個;在全省重大比賽中獲得冠軍181.5個,亞軍208個,季軍212.5個。
在重大國際比賽和國家級比賽中,不少梅州僑鄉隊員為國家隊和省隊奪得優異的成績添磚加瓦。
1936年,客商歸僑蔡演雄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籃球隊主力隊員,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解放後,由於梅州各地有目的地重點培訓,湧現了許多項目拔尖人物,為國家和省輸送了許多人才。據梅州市體委統計,解放後,全市共輸送了170人到國家和省隊,其中足球運動員124人。人選國家男足的有謝育新、曾繁欽、伍文彬、池明華、郭億軍、張小文、楊寧、黃建良、黃德保。女足有吳偉英、李小蘭、李雪峰。國奧隊有李玉展;體操隊有李莉、鍾勤;羽毛球隊的有陳其道。客商歸僑曾雪麟受命國家男足主教練,客商歸僑侯加昌為國家羽毛球隊主教練。
廣大華僑、港澳合同胞除對梅縣“強民體育會”的關心支持外,對梅州市的體育事業亦貢獻良多。20世紀50年代,客商籌募一批足球、足球鞋、球衣、大小銀杯及體育設施捐贈給梅縣各學校開展足球運動和作獎品之用。
改革開放後,海外客商曾憲梓、劉錦慶、羅煥昌、劉宇新、熊德龍、李賢源等捐款在梅縣、興寧、五華等地舉辦“憲梓杯”、“煥昌杯”、“宇新杯”、“強民杯”、“寶寶杯”等足球賽。同時還有眾多旅外客商為梅州市各地中、小學校修建足球場和購買體育器械等。支持“三杯”(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足球運動。1983年梅州市三支少年足球隊參加決賽,取得優異的成績,曾憲梓先生還對“三杯”的培訓提供經費,使梅州僑鄉曆年參加全國少年足球“三杯”賽的戰績輝煌。
廣大客商及海外同胞為振興梅州僑鄉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僅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參與在僑鄉各地興建大型體育場館。在梅縣、興寧、五華、蕉嶺、豐順、大埔、平遠等地興建了具有主席台、看台的標準場館,而且還引薦國家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香港愉園足球隊、東升足球隊等來梅訪問比賽,提高梅州體育水平,為促進梅州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據統計,從1979-2003年,梅州籍華僑、華人、港澳合同胞捐贈給梅州體育事業方麵的資金近億元人民幣。[22]
3.“亞洲球王”出身的客商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號魯衛,出生於香港銅鑼灣大坑村,是20世紀初香港客商領袖、建築巨商李浩如之第三子。1912年,6歲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往中國梅縣接受基礎教育,並在該地自學足球球技。1917年,返回香港,於皇仁書院接受西式中學教育。1922年,在香港學校“夏令營杯”足球賽中,17歲的李惠堂展現了高超的足球技巧,帶領學校球隊獲得佳績。擔任前鋒的他因入球數驚人,賽後即被吸收為香港南華體育會甲級足球隊隊員,並參加該地的甲級足球聯賽。
1923年間,自學校畢業的他開始展開職業足球生涯並以稱職的前鋒角色幫助所屬足球隊獲得滬港埠際賽、上海甲級聯賽等賽事冠軍。1925年年初,他加入.上海樂華足球隊,為早期的,卜海職業足球球員。
同年5月,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在足球項目賽事方麵,陣內包含李惠堂諸多足球名將的中華民國足球隊一路挺進決賽。在與菲律賓對決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戲法的獨進三球,讓中國球隊以5:1懸殊比分獲得該屆冠軍。以後,以他為隊長的中國球隊於第八、九、十屆連續獲得該賽事冠軍。在1934年的遠東運動會的中日足球決賽中,29歲的李惠堂踢進關鍵一球,使中國球隊以4;3的分數獲得勝利。因為他優異的表現,讓1930年代上海有句流行語:“睇(看)戲要睇梅蘭芳,睇波(球)要睇李惠堂”,自此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的別號不脛而走。
除了代表中國球隊參與重要比賽外,他對於推廣足球風氣也極為熱心。1929年,他以兼任複旦大學體育教練與中國足球協會主要成員身份提出“足球即國球”的概念。源於此概念,他在許多場公開演講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進中國體育風氣,也認為中國人的體型絕對適合於發展足球這項世界主流體育運動。
1936年柏林奧運會,李惠堂以隊長身份帶領中國足球隊比賽,又以亞洲第一的身份進入會內賽,不過在淘汰預賽中以0:2敗於英格蘭。
1940-1950年期間,接踵而至的中H戰爭與國共內戰,不但讓中國足球發展停滯不前,也讓李惠堂的足球球員生涯受到嚴重影響。1940年受戰事影響,他從上海轉往香港,而1941年日軍占據香港後,李惠堂再避難至廣東。不過這期間,他仍積極參與推廣足球活動。1945年二戰結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壇。因中國時局仍頗為混亂,李惠堂隻能帶領香港南華球隊轉往東南亞比賽,也獲得-f.連勝的佳績。
1948年,43歲的李惠堂宣告掛靴退休,並在港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此後定居香港的他轉任足球教練,1954年與1960年兩屆亞洲運動會中,他亦以教練身份率領港台兩地聯隊擊敗日本、韓國等強敵獲得冠軍。除此,他晚年協助創建的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亦於1970年代末期與1980年代初期稱霸於亞洲。李惠堂於1965年起擔任國際足球聯合會副主席一職,並成為首位擔任該會副主席之華人。因在將近20年的賽球經曆中,於各項公開賽事人球超過2 000個,與巴西貝利、英國史丹利·馬菲士、西班牙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齊名。不但普遍認為是1930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而這些貢獻也可從他所著《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等相關書籍如見一斑。是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稱霸於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1976年在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據統計,他在足球比賽中,共射進近2 000個球,他和巴西名將裏登雷克、德國球星賓德、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裏奧是迄今世界上進球逾千個的五大巨星。
1931年,李惠堂到印尼經商。1934年從印尼返港不久,出任中國足球隊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後,李惠堂同到香港,繼承父業,擔任香港成大銀行副經理及惠明建築公司董事長,還被香港政府委任為服務委員,之後不久即出任香港民眾安全服務處處長。李惠堂多才多藝,書法詩詞功底頗深,並從事寫作及電台、報刊等媒體的體育評論工作。主要著作有:《足球經》、《球圃菜根集》、《足球技術》、《足球規則詮釋》、《雜果盤》、《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登龍術》、《足球讀本》、《魯衛吟草》、《南遊散記》。
1989年,梅州人民大會堂落成時,李惠堂同宋湘、丁日昌、黃遵憲、姚德勝、丘逢甲、張弼士、羅香林一起被推為“梅州先賢”,雕鑄銅像立於梅州大會堂中,永誌紀念並供後入瞻仰。1 994年9月,廣東省五華縣人民政府將李惠堂祖居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房舍內舉辦《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覽。
4.曾憲梓與國家體育事業
曾憲梓不僅全力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資助人。曾憲梓利用家鄉梅州是“足球之鄉”的優勢,投資興建足球場,捐資舉辦足球邀請賽,資助各大足球隊外出比賽,曾憲梓甚至構想辦足球隊或者足球學校,試圖探索一條騰飛中圍足球事業的路子。他曾感慨地說:“從某種角度上說,足球運動象征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否”。“我要以發展金利來事業的精神和能力來全力支持和發展中國的足球事業。我認為這是我為祖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國足球隊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熱愛足球的曾憲梓不僅僅隻局限於對中國足球事業的關i宅上,對於中國的整個體育事業,他都不遺餘力地傾注了他的滿腔熱情。無論是洛杉磯奧運會還是漢城奧運會,曾憲梓都親自設計、親自選料,製作出數幹條繡有中國奧委會會徽的深紅色優質領帶,贈送給中國體育代表團。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滿載而歸,獲得輝煌的成績,名列世界第四,曾憲梓興致勃勃地給每一位榮獲金、銀、銅牌的運動員以及教練員、工作人員發放巨額獎金。
1992年12月22日,曾憲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布,他決定出資發起“金利來、銀利來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大型活動,並以“您的簽名將作為中國人民支持北京申辦奧運會的見證,而被收入中國體育博物館”為號召,把1993年元月定為支持“奧運活動月”。曾憲梓說:“貧窮和落後的國家是沒有能力舉辦奧運會的。今天的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運動員也早已在世界體壇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我們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國有條件、有能力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不是口頭說說就算的,中國作為擁有11億人口的大國,所有的人民以及海外的炎黃子孫都殷切祈盼著奧運會的聖火在中華大地點燃。”
曾憲梓新聞發布第二天,北京百貨大樓舉行了隆重的首簽日儀式。當天早晨,北京百貨大樓門外廣場彩旗招展,鼓樂喧天,人如潮湧,成千上萬個熱心者會聚在大樓廣場中,爭先恐後地簽上自己的名字,現場氣氛空前熱烈,給冬日的北京帶來了一股暖流。曾憲梓和自發趕來的各界人士以及全國400多家名店的代表參加了首簽儀式。在首簽儀式上,國家體委副主任、北京奧申委常務副主席何振梁稱讚說:這一首次由企業發起的支持申辦奧運的活動,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申辦奧運的決心和信心,為全社會支持申辦奧運開了個好頭。
在曾憲梓的積極倡導下,全國各大城市和各大商店紛紛張掛橫幅,張貼宣傳畫,設置支持奧運簽名簿,廣泛征集簽名,並舉行多姿多彩的支持奧運等係列申辦活動。
一場由金利來、銀利來發起的規模宏大的中國商界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活動在全國展開。
申辦奧運期間,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這樣一幅又一幅的動人景象:“奔向奧運”的萬人長跑隊伍;簽名處,一幅長達三十餘米的白布,數幹雙熱情洋溢的手在揮毫;目不識丁的老人在激動地請求工作人員代為簽名;一位爭著簽名的中年人在感慨地說:“香港老板都有這麼崇高的愛國心,我們還等什麼呢?”
在申辦奧運這場隻有冠軍沒有亞軍的“巨人之爭”中,中國的老百姓上下一心,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傾注了滿腔熱血,表現出非比尋常的癡情。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團長、中華台北奧委會主席張豐緒也表示堅決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認為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全球炎黃子孫的光榮和驕傲。曾憲梓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國際上有人說我們國家的事,一切都是政府操辦的,不是人民的意願。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包括海外同胞,都熱切關注並希望申辦奧運取得成功。”
2005年,曾憲梓為興建“水立方”捐款1 000萬元人民幣;同年8月,他向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組委會捐款100萬元人民幣。曾憲梓為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作了不少貢獻。他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顧問。2008年5月2日,他作為香港年齡最大的火炬手,坐著輪椅一邊傳遞火炬,一邊高呼:“祖國萬歲!中國加油!”
2008年,曾憲梓決定捐資1億港元設立“曾憲梓體育基金”,旨在獎勵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中國運動員,支持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基金將分四期進行獎勵,即從剛剛閉幕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始,至第32屆奧運會,每屆獎金為2 500萬港元。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曾憲梓說:“我和家人到北京看完奧運會開幕式後,每天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國運動員的精彩比賽。中國運動員奪得的每一枚獎牌,都使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令人振奮和感動。設立這個基金,就是為了鼓勵運動員繼續發揚拚搏精神,取得優異成績,為祖國爭得榮譽。”“中國的每一個進步,在體育事業上的每一點發展,都會讓港澳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感到振奮。”
四、客商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在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方麵,客商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代表。近現代中國由積貧積弱遭列強宰割到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期間充滿艱難辛苦,中國人民為國家和民族複興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熱愛人民、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是近現代客商優秀品質的體現,也是愛國的體現。(一)客商創建醫院和育嬰堂
早在道光三年(1823年),廣東歸善縣創建育嬰堂。當時舊陋習常將女嬰溺棄。知縣陳星聯出俸金1 000兩,並發動當地客商富紳捐銀8 000多兩,在縣城花園圍花費3 000兩白銀建堂;餘下6 000多兩存人生息,作為收養女嬰費用,並選出數名客商紳士經營。清末,海外客商在廣東梅縣捐資興辦多所育嬰堂。
19世紀末,近代客商領袖張弼士在廣東汕頭市(當時屬主要的通商口岸)購置物業,設置汕頭育善堂,堂產用於國內福利基金和資助外出學子讀書。客商領袖胡文虎上個世紀30年代捐35 000元在惠州南壇(今惠陽印刷廠附近)建惠州醫院,將縣育嬰堂存款歸並,附設女嬰收養所。
大埔籍馬來亞客商領袖戴春榮,成為巨商後他慷慨解囊,支持公益事業,資助檳城南華醫院、玻璃池滑療養院和在北京、汕關、潮州等地設立貧民醫院。吳鬻青發財後,熱心公益事業,任港九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的“廣華醫院”董事長時,曾捐資免收或減收貧苦病人之醫療費用。生前立下遺囑,以其資產的5%捐作基金作為國內及九龍慈善事業費用。
現代客商領袖胡文虎因經營“虎標良藥”致富,所以他興辦慈善事業,也以捐資於醫藥方麵為最多。以創建醫院、造福貧病為急務。他創辦的醫院,以1931年落成的南京中央醫院為最著名。該院由胡氏獨資捐獻國幣37.5萬元而建成,為宏偉的4層大樓,至今仍矗立於南京中山東路。1933年至1934年,他又先後捐款60萬元興建汕頭醫院、廈門中山醫院、福州福建省立醫院(三院各20萬元)。其他在國內外獨資創辦或捐助的醫院、麻風醫院、接生院(婦產醫院)、安老院(養老院)、孤兒院有40多所。此外,還捐款創辦了收容流浪兒童的上海兒童教養所、廣州兒童新村等等。抗日戰爭期間,胡文虎曾致函重慶國民政府,決定在抗戰勝利後修建縣級醫院100所,並彙款1 000萬元(當時估計大縣建一所醫院需10萬元,小縣需5萬元,共需款1 000萬元),分別存入當時的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銀行。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統治區通貨膨脹,幣值一貶再貶,這筆建造百所醫院的巨款最後隻剩下幾張“金圓券”,因而告吹了。由於胡文虎慷慨捐助慈善事業,1950年,英皇特授予他聖約翰救傷隊爵士勳位。廣東解放後,胡文虎曾兩次以私人名義給廣州市長葉劍英寫信,表示願意為廣州兒童教養院捐港幣13萬元,修建禮堂一座;為貧困同胞捐救濟米2萬斤;並認購折實勝利公債2萬份。他對記者發表談話表示:“本人除熱忱愛護國家,希望祖國富強、華僑地位提高外,對於政黨政治,素不參與,凡能掌握政權,增進人民幸福者,俱為本人所願竭誠擁護。”表示對新政權的擁護。
建國後,廣大客商更加熱心捐款興辦醫院、捐贈先進的醫療設備,贈送救護車等。上個世紀80年代,梅州市黃塘醫院由客商捐資120多萬元建了兩座門診大樓,其中有旅美客商張寬莽、李婉琴伉儷捐資人民幣42萬元興建的第二門診大樓(名為寬婉醫院)。當時該院接受捐贈的醫療設備有救護車3輛、B型超聲波兩台、纖維胃鏡1台、腦電圖機1台等,折款人民幣70多萬元。梅縣鬆口人民醫院,也是由海外客商集資100多萬港元建起的門診大樓,購置了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還有大埔百侯醫院、興寧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名為清林樓)、玉英樓、梅縣白宮華僑醫院、梅縣鬆口醫院、豐順縣人民醫院“華僑健民樓”等,都是由客商捐資興建的。
當代客商領袖、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在國內創辦和資助的醫院有50多所。梅州市田家炳醫院是享譽粵東、閩南和贛南的有名醫院。2007年10月,當代客商領袖曾憲梓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資500萬元,設立“助殘研究基金”。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專門用於資助殘疾人研究的基金。(二)客商與賑災和救濟
1900年,黃河決口成災,張弼士…次募集白銀百萬兩。他的慈善行為深得光緒皇帝的稱譽,清廷為其賜建“樂善好施”牌坊。姚德勝在這次賑災中一人一次彙出6萬銀元支援災區,光緒皇帝賜給他“樂善好施”聖匾一方。
建國前,國內各地及梅州經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梅州籍旅外僑胞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彙回祖國各地及家鄉救濟災區同胞或親友。1895年,馬來亞的李步南捐款數幹銀元給家鄉鬆口賑濟災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姚德勝捐資在平遠縣15個鄉設太平倉,賑濟災民,並儲糧數幹石穀給家鄉大柘備荒。大埔縣客商戴春榮,成為巨商後他慷慨解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埔縣受災,他捐購米糧數10萬擔,平糶給災民渡過難關,深受民眾稱讚。(《廣東省誌·華僑誌》第345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梅州幾個縣發生糧荒,印尼、新加坡、毛裏求斯等國梅州籍華僑紛紛解囊,籌集巨款彙回梅州賑濟糧荒。梅縣鬆口旅印尼客商僑胞廖藻明與李秋嬌節約結婚費用及賀儀款共2 600元給家鄉賑濟災荒。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印尼客商捐款45萬元給梅縣賑濟糧荒。旅馬客商梁樹齡亦捐巨款彙回國內賑災。1948年,泰國客屬總會購買遏羅米運刨梅縣賑濟災民。
建國前,梅州僑鄉山多田少,地瘠民貧,許多家庭都得依賴僑彙來維持生活。據《梅縣要覽》記載:梅縣在上世紀30年代的10年間,每年從海外彙人的僑彙達1 500-2 000萬元(指舊幣),最高的1940年達3 000萬元。由於海外僑彙源源不斷地彙入僑鄉的各家各戶,所以廣大僑眷的生活比較穩定。建國後,僑彙仍是僑民生活及經濟的重要來源。1952年梅州僑彙達485萬美元,1957年達563萬元。海外梅州籍的華僑、華人除彙款贍養自己親人和資助親友外,還發揚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一貫積極資助國內建設事業和公益事業。
與胡文虎先生一樣,其女兒胡仙不遺餘力地支持慈善事業,在社會福利事業方麵捐獻良多。《星島日報》在她的領導下參與了不少社會公益活動和項目,如每年歲末舉辦的星島虎報濟貧運動,幫助了不少有誌的人士。賑濟1991年8月的華東水災。對於中國政府發還胡家在大陸的產業,胡仙深為感激,她把發展這些產業所得的一切收益,用在國內的慈善事業上。
2006年8月,梅州地區發生重大水災。當月,香港廣東社團總會的客商組成梅州訪問團。捐助1 10萬港元支援災區。豐順縣籍客商朱孟依家族慷慨解囊共捐出510萬元支持豐順縣救災複產,洋浦誠達實業有限公司的客商捐贈80萬元。香港嘉應商會第56屆會董會籌集資金200. 87萬港元,幫助梅州救災複產,重建家園。
(三)客商與其他公益事業
1.客商積極捐建社會公益事業——以梅州為例
近現代客商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除在全國各地捐款興學辦校、捐建醫院、積極賑災救濟外,還在國內各地修橋鋪路,建養老院、修影劇院等等。到客商的主要家鄉——廣東梅州參觀,到處可以看到他們捐款冠名的公益建設。
客商對“客都”梅州的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之交到建國前,捐資募資大力地創辦新式學校、修橋鋪路。第二階段是建國初到“文革”前;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後。
第一階段主要是捐資募資大力地創辦新式學校、修橋鋪路。有關興學辦校的情況前麵已敘述,修橋鋪路方麵的代表是興建梅江橋。
梅江橋是梅州橋梁中名氣最大的,最早修建的,橫跨梅江,修建成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它曆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動亂,幾經修繕擴建仍屹立於梅江U形的頂端,成了當年溝通南北兩岸的咽喉要道。梅江橋造型美觀實用,拱形的護欄,一直是梅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連接梅城南北的主要橋梁,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東山大橋建成以前,更是貫穿南北的大動脈。上世紀30年代梅縣客商集資修建的梅江、錦江、梅東三大橋之一的梅江橋
廣東梅州北鄰贛南、閩西,東接潮汕,是粵東的門戶和水陸交通樞紐。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梅州成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因此,梅縣人民十分希望能在梅江河上建一座大橋。 上個世紀20年代,梅縣縣長彭精一和梅城的開明人士黃榮樵、黃燮南、曾漢南、饒芙蓉、劉耀初、盧耕父等人發起成立建橋籌備小組,發動梅縣人民和廣大的海外梅縣籍客商,把梅江橋建起來,造福梅縣民眾和四方來客。
1931年10月26日,梅江橋正式動工興建。那時,在一條大江上興建鋼筋水泥大橋,不僅在梅城就是在粵東地區都是聞所未聞的,在廣東省恐怕也為數不多。建橋開始,資金嚴重短缺,施工器械極為落後。為了保證工程質量,黃榮樵不得不命令工程暫緩。於是,他派曾漢南專程到汕頭請教自己的昔日好友、駐汕法籍工程師龔神父。經粗略計算,要完成這麼大的工程,約需大洋12萬,這對於當時的梅縣來講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讓工程順利進行下去,籌備組四處奔走,呼籲大家認捐。在這前後共有8 000多人捐款。各商家店鋪也紛紛除借水泥、鋼材給建橋籌備組。在資金再度青黃不接時,黃榮樵一麵介紹德大興、金生莊、黃昌源等商號借款接濟,又蒙幹事陳濟軒認捐一橋墩,…麵寫信動員梅縣籍海外客商認捐。隨即,侯廣夫人在南洋募得1.2萬多元,由東洋探親歸來的潘植我捐助1.5萬元。在爪哇巴城,燕絡英劇社舉行義演,將得大洋2 100元全部捐給籌備組。此外,南洋客商幫助籌備組在南洋發行三期彩票,除頒獎以外,實得大洋21 223元,他們把這一巨款全部寄給籌備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梅江橋終於在1934年初步建成。建起了當時廣東省屈指可數的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從而譜寫了一曲梅縣海內外客商愛國愛鄉的動人篇章。梅江橋原橋長278.5米,寬6.65米,分十三孔,為連拱弧形鋼筋水泥大橋。當時的橋麵,中間隻鋪木板,橋的兩端,砌築石階梯行,行人拾級而上,車輛不能通行。1950年和1965年,梅縣人民政府兩次斥資改鋪水泥橋麵和擴建人行道,並加築立體交叉引橋,使它能通行車輛。修葺一新的梅江橋全長300米,寬12米,更加顯得巍峨壯觀。現在人們看到的是1965年時擴建的。1965年,郭沫若先生來到梅州時,過梅江橋,很感慨,稱讚梅州是“文物由來第一流”。
第二階段主要是捐建水利設施和影劇院等等。建國後,梅州各地海外客商資助故鄉發展農業方麵,有興辦水利水電、購置農業機械、發展種養業等項。興辦水利水電方麵:建國初期,興寧籍海外客商陳仁楷在故鄉永和興建了水電站;50年代初期,梅縣海外客商投資建成了黃石輪、鬆口水電站;50年代中期,蕉嶺縣海外客商羅丙興、徐晉誌、林銀英等,資助興建蕉嶺長潭水電站和徑子陂水利設施;1957年大埔縣海外客商興建了楓朗華僑水電廠等3個小水電站。另外,紫金縣龍窩仕坑、彭坊旅居越南的客商、黃塘碚石旅居馬來西亞的客商,集資為家鄉興修水利。還有,梅縣先後由海外客商投資興建了3家影劇院。梅縣華僑戲院,由海外客商投資人民幣17萬多元,於1957年建成開業,建築麵積1萬平方米,2 000多個座位,劇院院名由知名人士何香凝題寫;梅縣鬆口影劇院,由海外客商投資人民幣7萬多元,加上貸款兩萬多元,於1958年建成開業,占地麵積2 000多平方米,1 300多個座位;梅縣丙村影劇院,由海外客商投資5萬多元,1962年建成使用,占地麵積2 000多平方米,1 300多個座位;還有蕉嶺縣的蕉嶺戲院、高思戲院、新鋪戲院,五華縣的華僑戲院等,都是由客商捐資或投資興建的。
第三階段是積極回國回鄉全麵捐資建設,除興辦學校醫院、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外,還設立各種基金,支持家鄉開發建設。重大事項有:複辦嘉應大學,修建嘉應大橋、梅縣機場等。田家炳先生在全國各地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善業,項目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文娛、社會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單位和建築物數百項。田家炳先生僅在家鄉大埔縣的捐款就已經超過一億元。洋血統的客商領袖熊德龍先生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學、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縣人民醫院鳳庚樓、發明橋、賢母橋、德龍大橋、如淡長廊等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逾2 000萬元。據統計,1978-1990年,梅州籍客商同胞捐資家鄉公益事業建設的金額共達3.64億元。
2.客商與家鄉生產建設——以梅州為例
(1)發展商業、資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梅州地區地處偏遠山區,農業基礎薄弱,交通不便,工商業也落後。 為了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近現代客商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除前麵章節敘 述的創辦實業、興學辦校、修橋鋪路外,客商還在商業發展和農業建設方 麵大力推動家鄉建設。
建國以前,梅州地區的不少城鎮和農村的集鎮,都是依靠海外客商的 僑資建設起來的。梅縣鬆口鎮有1 000多間店鋪,其中60%是海外客商 投資興建的。五華縣華城鎮有104間店鋪,是旅馬來亞客商李桂和獨資 興建的。
贈送農業機械方麵:梅州地區不少僑胞為了幫助鄉親解決勞力困 難,提高勞動工效,給家鄉購買抽水機、噴灌機、手扶拖拉機等農業機械。 梅縣從1971-1985年的15年間,海外客商捐贈的抽水機有500-600台, 手扶拖拉機100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2 000多台。
(2)客商葉華能與梅縣的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家鄉擺脫貧困。上世紀70年代,梅縣南口旅日 客商三番先生捐資支持家鄉人民開發荒山,興辦果園。梅縣旅印尼客商 鄧光衡1984年投資在城東辦起了書坑鄉幸福果園和潮塘幸福果園。幸 福果園的三華李、柑桔、荔枝已開花結果。大埔縣海外客商肖先生於1985 年無償投資7萬多元給家鄉辦果園。梅縣隆文鎮海外客商籌集20萬港元給家鄉,在隆文鎮南山壩圍堤種果。許多僑眷也把僑彙用來耕山種果,開發農業,興辦實業0 1990年全市歸僑、僑眷用僑彙興辦各種實業的共有1.2萬戶,其中梅縣6 367戶。客商歸僑吳柏賢用僑彙辦小莊園,當年收入4.5萬元。鬆北鄉饒然新由印尼客商親友資助88萬元興辦起造紙廠,月產值達4萬元。石扇鎮鄭維勝在其印尼客商叔叔的支持下,承包90畝果園,1990年收入達21萬元。在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家鄉擺脫貧困方麵的代表是廣東寶麗華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葉華能。
葉華能出身於革命老區——梅縣長教村,高中畢業後,在家務過農,當過村裏的民辦教師0 1972年,20歲的葉華能,離開山村外出“闖天下”。在市場經濟的海洋裏弄潮搏擊,創立廣東寶麗華集團。寶麗華企業建設家鄉的第一個亮點是開發香港花園、沿江金岸等地產,首次以“歐美風情、客家精神”的建築理念在山區開發品牌地產,不僅促成建設聞名全國的梅州“一江兩岸”風景區,帶旺一片商業區,而且直接促成華僑城的開發建設,使貧弱的農田區域一下子成為梅州的中心商業區之~,極大地促進了家鄉建設。寶麗華企業堅持每天晚上在華僑城寶麗華廣場免費放映電影,促進山區文化事業,而且每年承辦迎春花市.豐富家鄉人民文化生活。公司下屬的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以發展“三高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農業”為特點,已種植優質茶葉2 600畝、優質水果500畝、速生豐產林1 100畝,各式綠化、美化景點900畝,順利通過了IS09001質量管理體係及IS014001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已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授予“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稱號。雁南飛茶田是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典範之一,作為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不僅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幹家萬戶種植業的發展,使山區農業就地由傳統農民轉化為現代農業產業工人,而且,寶麗華企業出資建設的新長教村是現代農村建設的典範,將農民集中居住,每家兩層樓,人畜分離,將農民推進到現代社會生活的軌道。梅州屬亞熱帶地區,氣溫高、濕度大,傳統的家庭畜養業人畜共處在目前全球氣溫升高的情況下,疫情隱患很大。長教村建設在這方麵處於全國先行一步,入畜分離、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主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008年來梅州考察,稱寶麗華是廣東東西兩翼和粵東北山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典範企業,並命名為“寶麗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