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客商的形成與演變(1 / 3)

第一章 客商的形成與演變

客家人經商的曆史很悠久。可以肯定,客家人的商業活動是近現代南中國地區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客商的形成與演變經過了近五百年時間,可以用“源遠流長、四海為商”來概括。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客籍商人、明清時期的廣東“客家商幫”、近現代客商網絡。客商從早期家族行商演變為有全球網絡的實業家群體。

一、早期客籍商人

客家人曆來崇文重教,但並不蔑商輕商。因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一般隻能選擇偏僻的山區。山區上地資源有限而且貧瘠,隨著族群的繁衍,人口越來越多,脆弱的農業經濟不能支撐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於是,經商則成為客家人謀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果說,客家人的概念形成於曆史避亂遷徙,那麼,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則和商業的拓展有關。經商,是客家形成後的再一次遷徙的重要推動因素。客家早期的遷徙是在中國境內族群的遷徙;而經商,則是漂洋過海,走向世界的另外一種方式遷徙。“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便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注腳。“四海為商”是客商的基本特征,也是傳統“客家商幫”得以在近現代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中保存並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客商領袖張弼士當年在南洋感慨:“大丈夫不能以文學致身通顯揚名顯親,亦當破萬裏浪,建樹遐方,創興實業,為外國華僑生色,為祖國人種增輝。”其實這就是傳統客家人的人生選擇和事業觀的心聲。

根據羅香林教授的研究,客家人的形成與遷徙曆史分為五個階段,綜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大致情況如下:

(1)晉元帝率臣民南渡,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徙。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稱:“迄晉武帝統一中國,又以隻見及三國割據的由來,而盡罷州郡兵權,邊州因而空虛。會八王相繼作亂,國力因而削弱,邊區內徙的部族,便得相繼乘機而起,於中國內地的一部分,建立他們的割據政權。晉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遷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內地的人民有遷移力量的,或有遷移機會的,都相率南遷,當時稱為‘流人’。”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麵較為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眾一批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一部分人則由贛北散居各邑。人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閩越族、佘族逐漸融合,成為汀州早期的客家人。魏應麟教授曾說過:“汀州的客家人來自中原的氏族與閩越族的結合。”《客家源流考》指出:“這些南渡的人們,在政治方麵,支撐了東晉以來朝代的局麵;在經濟方麵,開發了南方的產業,增進了南方的生計;在民族方麵,增加了內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閩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佘族)的融合。”

(2)黃巢的部下朱溫投降唐朝,被授予宣武節度使之職。天佑元年,朱溫弑唐昭宗,越兩年受禪為帝,終於篡奪了唐朝政權,改國號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麵。據誌載:後梁時(897年),王審知被朱溫封為閩王。王審知為了順時應人,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事。他“折節下士,開門興學,以育才為急。凡唐末士大夫避地南來者,皆厚禮延納,築‘招賢院’以館之”。於是中原士大夫紛紛攜帶家眷,不畏艱辛,爬山越嶺,分路入閩為王審知效力。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幹計。故汀城建有白馬廟,奉祀王審知。

(3)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之一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第三次大遷徙。在此期間,中原氏族流亡人汀者日眾。據說陳朝皇室陳元光裔孫陳叔明共有九子,成為巨族,奉諭凡巨族分居,乃散處九州。“九子分九州,滿子封汀州”的陳魁(其實為第六子),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帶家室97口遷汀州,為汀州陳姓始祖。陳氏就是宋代人汀的。當時的汀州,地廣田多,人口日殷,竟達10萬之眾,可謂盛矣。據史誌記載,自東晉以來直到宋代末期,是中原人民大量湧人閩、粵、贛三省邊區的時期,因為閩西、粵東、贛南山水相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有江河之利,而人口相對稀少,遷來的中原流徙民眾到這裏有田可耕,有安身之地,環境較為穩定。汀州寧化石壁寨是當時江西入閩和閩北南來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原人人閩的中轉站和客家許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黃遵楷所撰之《先史公度事實述略》一文中說,就在此時,“散居於汀州、邵武各屬的客家人,再遷梅州”。《嘉應州誌》卷三十二《叢談》也說:“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中國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島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經過了汀州寧化石壁。

(4)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裏,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貪斂,武官誅戮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峰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朝祚已衰,無可挽救。南京福王昏庸,馬、阮掌權,結黨營私,誣陷忠良。清兵南下,大軍壓境,大臣史可法殉難,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風血雨,遍於國中。弘光元年乙西,唐王聿鍵監國於福州,旋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二年,鄭芝龍受清統帥的賄賂,並許以“閩粵王”,竟盡撤仙霞關的駐軍,清兵人閩。客家群眾奮起抵抗。然而清兵鐵騎追至,隆武帝汀州蒙難,隨臣殉國,汀州、贛州文臣武將,自刎、自縊、跳水或引火自焚者均有。大批民眾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台灣,且有一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為客家人第四次大遷徙。

(5)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台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範圍的遷移。 客家的概念大致形成於宋朝,以前被稱為“流人”,聚居的核心地域在粵閩贛山區。客居地的商業一直很發達,兩宋時期,客居地的一個中心區域——贛州,便是當時全國最發達的商業區之一。從商應該是當時客家人溝通南北、發財建家的重要途徑。稍後一些,粵東的商業也發達起來,客居地之一的廣東興寧縣曾一度是重要的商業中心。粵東客家人利用潮州臨海、贛州臨河的地域優勢,從潮州販鹽到江西,然後再販米、布、絲綢、茶等到粵東,當地人稱之為“挑鹽擔”。這一條從潮州到平遠然後到江西的“挑鹽擔”之路,延續幾百年,可以稱為客家人的“茶馬古道”。宋元時期,廣東大埔的瓷器興起,一度有“南國瓷都”的美譽。明清時期的《潮州府誌》載:“(大埔)高陂瓷僅追蹤於江西省景德鎮。”可見當時大埔陶瓷的生產和貿易規模。明清時期,梅縣鬆口是著名的商埠,舟楫往來、商賈雲集,以至於客家山歌從這裏傳到四方。當時客籍商入的發展區域可以分為國內和海外兩個方向:

(一)國內

國內方麵主要是以五嶺地區以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為集中。早期客籍商人的經營規模不大,以行商為主,沒有地域組織,經商所到之處,就可能是遷徙選擇之地。早期客籍商人仍秉承“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傳統,經商有了積蓄後,便墾荒定居,耕讀傳家。

例如,朱德的祖先原居廣東韶關附近的客家村落。在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高潮中,其先祖約於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左右,由韶關老家遷徙到川北的廣安、營山一帶,靠走街串鄉、經營小雜貨生意維持生活。直到雍正年間,朱氏入川的第3代朱文先,才攜妻帶子,遷居四川儀隴縣的馬鞍場。從此,定居該地,以農為生。所以,朱德父親朱世林的墓誌碑上,刻有下列文字:“朱氏籍起粵東,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茲土,世代業農,數傳而至於公”。

郭沫若的祖先是福建寧化縣客家人,其祖籍是現今福建三明市所屬的寧化縣石壁鄉龍上裏七都。其祖先在“湖廣填四川”的高潮中,於乾隆年間離開寧化故鄉,遷居四川樂山。郭沫若在《先考膏如府君行述》中寫道:“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前由閩遷蜀,世居樂山縣銅河沙灣鎮。”此文作於1939年其父去世之時。由此推算,郭沫若先祖人川的時間應為1781年(即乾隆四十六年)。又據郭沫若的堂弟郭開鑫考證:“郭家第一位定居沙灣的祖先是郭有元。”而郭氏家族的字輩是按“鴻延壽顯元,永誌有承賢;明朝開宗遠,英良虎少全”4句20字排列的。入川始祖為“有”字輩,經過5代人的發展,到郭沫若這一代“開”字輩(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為人川的第6代,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郭沫若述及其祖先人川時的情況:“我們的祖先是從福建移來的,原籍是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聽說我們的那位祖先是背著兩個麻袋上川的。在封建時代弄到不能不離開故鄉,當然是赤貧的人。這樣赤貧的人流落他鄉,逐漸地在那裏發起跡來。”另據郭沫若的族弟郭開宇說:“我的曾祖父郭賢惠講,先輩由福建來四川,開始是做苧麻生意,從福建寧化采集野生芒麻,跟著入川的馬幫,到了現在的牛華鎮。牛華是鹽井林立、盛產食鹽的地方,苧麻用於鹽業生產中纏紮鹵水筒用。後來,也運麻布來賣。”也就是說,郭氏祖先由最初的“跟馬幫”,到後來的“開馬幫、辦驛站”,再到後來的“鑿鹽井”,最後定居樂山沙灣鎮,“亦商亦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郭沫若的曾祖父手裏,家道已經發達起來。郭沫若曾說:“我們的家產是在曾祖父的一代積累起來的。”

英籍華裔著名作家韓素音(原名周月賓)在談到自己的祖輩家境時說:“我的祖先姓周,來自廣東梅縣,約在1682至1710年間遷移到四川省。我們的家譜記載著先袒移來四川時,是個沿途叫賣的小販,後來到四川亦以經商為業來維持生活。”

羅香林先生對四川客家的來源作了這樣的考述:“今日四川東自涪陵、重慶,經榮昌、隆昌、瀘縣、內江、資中,西至成都、新都、廣漢,其間居民,大率皆康熙末年自廣東惠州、嘉應州及江西贛南等縣搬去的客家。”可以肯定,當時這些內遷的客家人大都是以經商建家的。

廣西靈川縣大圩鎮有·一個客家村名毛村,140戶,700餘人,皆黃姓。先祖唐末從福建遷廣東。後子孫繁衍,輾轉遷徙,其中一支在宋末遷毛村建村居住至今。毛村位於漓江中遊大圩河段北岸3公裏,黃姓先民篳路藍縷、不斷開拓,毛村便由一片茅草之地開發出來。啟祖黃冬進世業捕魚,因子孫繁衍,沿河捕魚而不斷拓展,毛村成為“水上部落”的根據地。鴉片戰爭之後,梧州門戶被迫開放,桂江水運業興起。黃氏發揮水上優勢,許多人“漁轉運”,從事“水麵行”。有“桂林東鄉第一”、“大圩四大家之首”之稱的巨富黃秋波(商號黃源順)先是從毛村遷大圩做包子賣,後來主要靠“水麵行”發家,生意做到梧州、香港;黃洪吉坐鎮桂林(碼頭設在象鼻山南麓),大做竹、木生意(收購竹木運銷梧州),並利用黃氏“印章簿”(從桂林至梧州的每個碼頭的黃氏族人,每戶用1張綿紙登記造冊,有如戶籍簿,共有1寸多厚),建立“代辦”,生意暢達,時為“漓江首富”。

陝西省商州市有一個客家村,名叫廣東坪,顏姓村落。其祖先原住廣東平遠,於康熙已己年(1689年)分族徙居湖南長沙府瀏陽縣。住了八十一年後,其中一支的兄弟三人,從乾隆庚寅年至戊戌年(1770-1778年)經商到陝西洛南縣,定居下來,故村名叫廣東坪。

香港的“客家村”原地名叫“紅棗田”。在清朝康熙初年,已有寶安簡姓客家人在此居住,隨後遷來了陳姓寶安客家人。至20世紀初,又有寶安籍客家人李斌華家族遷入(其後裔李靜波是後來村中的主要理事)。開始的居民以從事水稻種植為生。但由於此地水源不足,非耕種良田,人口增多以後,便多到海外經商。(二)海外

據1940年版《華僑名入故事錄》記載,南宋末年,梅縣鬆口人卓謀等隨宋軍到崖山,1279年兵敗宋亡,卓謀與十多位幸存者乘木筏漂流到東南亞(印尼加裏曼丹)定居,為有史可查的客家人旅海外最早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程鄉縣(今梅縣)的商人林朝曦、大埔縣的肖雪峰、羅袍等人,與饒平縣的張璉結拜聯盟,自號“飛龍主人”,先在福建和廣東交界地區經商。萬曆初年,林朝曦和張璉一起到三佛齊貿易,列肆為番艦長。梁啟超先生將張璉稱為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他在《三佛齊國王張璉》中說:“王,廣東饒平人,本劇盜。明嘉靖末作亂蹂躪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勢極猖獗,合三省會剿,調兵二十萬,凡三年乃平之。官軍報捷,謂已獲巨魁就戮。萬曆五年,有商人寓舊港者,問其王,則璉之。蓋敗後潛逸。倡以力據此國雲。”舊港在三佛齊(即現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一帶),商務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璉潛逸人海,奪據三佛齊,自為國王。”《明史·三佛齊》亦有記載:“久居三佛齊有數幹家閩粵人,可能是張璉部屬的後代。”據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很多古碑,上鐫記“15龍”年號。經鑒定是張璉當時的國號。今三佛齊客家人講饒平客家話的,應是明朝年間隨同張璉去的。據曆史資料記載,客家人旅居印尼已超過700年的曆史。

海上武裝集團反抗明朝的林道乾(惠來人),反抗失敗,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率部數幹人逃到柬埔寨,後到暹羅南部北大年定居。民國新修《大埔縣誌》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鄭成功舉義旗抗清,鎮將江龍,偏將羅宏(均大埔人)等率領義軍幾千人,隨鄭成功到台灣,以後不少人輾轉到南洋各地。海上武裝首領林風(饒平人),於明萬曆二年冬率領戰船62艘,步卒、水軍各2000人,婦女、工匠近2 000人,從澎湖列島往菲律賓,遭西班牙殖民主義者阻擊,林風餘部至萬曆五年潰散,不少部屬流散到東南亞各國定居。張璉、林道乾、林風流散到東南亞的部屬,半數以上是廣東人。他們早就同東南亞各國進行“走私”貿易,“借交趾、占城、暹羅以為逋藪”。

客家人大量移居海外是清朝康熙解除海禁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開始中暹(中泰)大米貿易,一批客籍商人乘此到南洋開拓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口岸通商,清政府由海禁政策變為對外開放,承認“契約勞工”,準許洋人在通商口岸設“洋行”,亦稱“賣入行”,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大量掠奪華工,運往東南亞各國及南北美洲等地,進行“契約華工”(即豬仔)貿易。乃至1860年汕頭開埠,客家人出洋與曰俱增。據《客家》雜誌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閩西汀州客家商人謝文彬,因販鹽下海,遇大風漂至暹羅,後就在暹羅定居,改名美亞,出任該國嶽坤(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學士’)。”這大概就是最早到達泰國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