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堪輿形勝述略(3 / 3)

朱元璋建南京費盡了心機。由劉基主持規劃,《明實錄》卷二十一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鍾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台為官,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官於鍾山之陽,在舊城東北下門之外二裏許,故增築新城,東北盡鍾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裏。規製雄壯,盡據山川勝焉。”南京約建城工程從1366年動工,到1388年才完成。後來,明朝又在城外建立土城,將雨花台、鍾山、幕府山都包括到土城內,形成雙層防護城郭。

朱元璋的皇宮選擇在城東,這一帶有個燕雀湖,填湖造宮。由於地基不穩,皇宮傾斜,年老的朱元璋一度產生遷都的想法。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卷十三記載朱元璋之語:“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官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隻得聽天。唯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皇宮的地址沒選好,使朱元璋心裏蒙上一層陰影。靖難之役後,朱棣遷都北京,皇宮冷落,後被清兵毀掉,至今仍是一塊平地。

太平天國攻占南京以後,有人主張繼續北伐,定都北京。有人主張定都南京。洪秀全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鍾阜有龍蟠之象,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南京的城防堅固,湘軍屢攻不下。

關於南京的龍脈走向,堪輿師自有一套說法,李思聰《堪輿雜著》雲:“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溧水蒲裏生橫山、雲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生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複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台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雖為鍾山,應龍打水,歸聚明堂。”

南京及其周圍的地區,古代稱為南直隸。南直隸以長江、淮河為水龍。長江上有幾處重要開口,在安徽和縣與當塗縣之間有一座梁山,長江劈山而過,梁山分為東西二山,如華表、捍門,這是長江一大水口。此外,在巢縣東南有東關,裕溪河流人長江,亦為一大水口。加上南京的鍾山,這三處天險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傍山枕湖的杭州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

浙江省以丘陵、山地為主,沿海有許多島嶼。杭州位於杭嘉湖平原,依傍錢塘江和西湖,緊靠鳳凰山築城。唐代白居易在《餘杭形勝:》雲:“餘杭形勝四方無,州旁青山縣枕湖,繞廓荷花三十裏,拂城鬆樹一千株。”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以之為都城。宋時稱臨安。這裏風景極美,把宋朝皇帝陶醉得不願北還。

杭州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大運河和錢塘江在此相交。雖然地勢無天然之險要,但有靈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記載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堪輿雜》雲:“杭州幹龍,自天目起祖,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鳳凰山,遇萬鬆嶺,起吳山人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跌斷,起嶽墳後為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人官河。”

東南諸龍

李思聰‘堪輿雜》介紹了東南一些府縣的來龍去脈,如餘姚來龍從上虞五桂山發羅岩,而從豐山入城。河之南則四明烏瞻峰而發。

上虞縣龍北—枝從五矽山落,遇河發數阜,龍勢不振。南一枝從長者山入城,龍勢大旺,皆為金壘觀而然,長者山成飛鳳之勢,觀結冠山前有葫蘆砂,此魏伯陽升仙之處。

慈溪縣籠自四明至上虞,分餘姚後龍,從餘姚之北轉至定海,逆上結縣,餘氣至餘姚九壘止,五星歸垣前有獅子諸山,平田小峰如印如誥,成天清之形,極貴。

紹興縣,古代越國建都於平水,範蠡謂四山太高,高製於人,遷出建都,而城中生山出焉,龍從新昌天姥而來,自亭山人城,起城隍廟山逆轉而結,坐虛向實。前以秦望方屏為朝,蒼翠可愛,後坐鏡胡八百裏。

湖州來龍,自天目至孝豐,過幽嶺。近自霞霧山斷向,起赤山斷而複起,楱賢山,從金鬥山,渡河起弁山,一枝分康山為右護,一枝分白雀雞塞沉洞為左護。起仁王山左落籟山,右落龍山,夾照跌落,平蟬入城。

東南的一條條山脈,就是一條條龍脈。南龍的尾端在什麼地方?堪輿師時常探討這個問題。《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記載明代方士劉基對南龍的敘述:“中國地脈俱從昆侖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唯南龍一支從峨嵋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鬆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泗之水,以慶紹諸山為虎;右繞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劉基認為南龍出自峨嵋,渡海後以朝鮮、日本為朝山案山。

群山環抱的福州

福建多山,山地占總麵積的90%以上。北部的杉嶺主峰黃岡山海拔2000多米。西部有綿亙的武夷山脈。省內山脈走向多與海岸平行。閩江是省內第一大河,主幹長570多公裏。

福州位於閩江下遊人海處。閩江如帶,從福州城西分為兩支,北為白龍江,南為烏龍江,向東環抱而去,福州外圍有群山,北有升山,南有五虎山,東有石鼓山,西有旗山,形成福州盆地,福州不在海邊,但海潮可達,有馬尾作為外港。

福州是在冶山一帶發展起來的,戰國時的閩越國以冶城為都城,晉朝時,太守嚴高認為冶城太窄,就谘詢風水宗師郭璞,把城移建於屏山之南,建子城。後來,唐、宋、明三朝相繼擴建,有了現在的規模。

福建城以北麵的屏山為依托,南麵的烏山和予山為捍門。唐末,王謇知自稱閩王,把這三座呈品字形的山包攬在城中,使城防更加嚴密,固若金湯。

王謇知的閩王墓位於福州北郊的鬥頂山,山後是蓮花峰,墓後兩道山泉飄下,鬆柏蒼翠,墓的形製很規範,前有石獸,後有圍屏。

南嶺餘脈、珠江明珠廣州

廣東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南嶺餘脈,海拔1000米以上,背山麵海,珠江貫流,形成肥沃的珠江三角洲平原。

廣州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端,珠江水係的東、西、北三江由此彙聚於南海,城區以白雲山和粵秀山為依托。秦末漢初,趙佗在此建南越國,建趙佗城,依據“負山帶海”的原則,在粵秀山與珠江古河之間修城。趙佗城周回十裏,在今倉邊路一帶。粵秀山是南嶺——九連山的餘脈,東西長三裏,山高90餘米,趙佗依山疊石為台,氣勢恢宏,傳聞廣州地脈之首在大庾嶺。大庾嶺是五嶺之一,又稱台嶺、梅嶺、東嶠山、涼熱山,它位於江西大庾和廣東南雄二縣之間,曆來為南北交通要隘。據《廣東新語》記載:“大庾東弛至海而盡,廣州宅南之境,自為堪輿,而羅浮離立天外為之鎮。”又記載,明代初年曾打算擴建廣州域,本應在粵秀山腰修牆掘濠,考慮到“地脈一斷,則數千裏神氣不相貫”終於未果。粵秀山是龍脈之尾、結穴之地,所以在此形成了發達的城市。

粵秀山上的鎮海樓是明代修建的風水樓。《廣東新語》記載,明初永嘉侯朱亮祖戡定南粵,考慮到嶺南人常有稱霸之舉,耽心他們叛逆朝廷,所以修樓以鎮王氣,顯耀明朝居高臨下統治嶺南的氣勢。此樓一修,偏霜之象不複存在,人心歸向中原,現在,鎮海樓成了廣州的名勝景觀。

人形城興慶(銀川)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寧夏位於西北內陸高原,地勢南高北低,中部有寧夏平原,賀蘭山聳立在寧夏平原與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之間。南部有隴山,即六盤山,是涇河與渭河的分水嶺。

在賀蘭山以東的寧夏平原上產生了塞上名城銀川。早在2000多年前,漢朝名將霍去病就在寧夏平原實行屯墾,並在黃河西岸和漢延渠東側修建了典農城,奠定了銀川城的基礎,後來,北周在此設懷遠郡,宋代在此設懷遠鎮。黨項族在此建立都城。

據吳廣成《西夏書事》卷十,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很看重銀川風水,認為“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嘉南,西平為其屏障,形勢便利”,此地可以控製平原,傍山守險。傳聞在公元1017年,夏六月,有龍見於溫泉山(屬今賀蘭縣),山在懷遠鎮北。德明以為瑞,遣官祀之,於是有遷都之意。公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遷都懷遠鎮,從此,銀川做都城長達189年,當時稱為興州,又稱興慶府。

興慶府的建築風格承襲唐宋都城,突出的特點是以“人形”為宗旨,《弘治寧夏新誌》卷一記載得很清楚。所謂人形,寓意於天地人三者關係的協調,人是天地的產物,城也是天地的產物,城的俯視平麵猶如仰臥的人形。興慶府以黃河西岸的高台寺為頭,長方形城郭為軀幹,城外通向賀蘭山的部分為雙足。城內建築縱橫有錯,道路迥異,猶如人的腑髒。

興慶府以西的賀蘭山有數條山間穀道,是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通道,興慶在交易中大受其利。穀道口有許多寺廟,是傳播宗教文化的場所。賀蘭山山勢奇險,西夏政權無後顧之憂。茂密的林場為西夏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這樣一塊天賜吉壤,能夠成為古都是必然的事情。

天山南北的新疆

新疆是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有三條山脈:其北有阿爾泰山,其南有昆侖山,中間有天山山脈。天山兩邊形成兩個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南疆和北疆。北疆有準噶爾盆地和古爾班通克特沙漠。南疆有塔裏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天山山地之間有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稱為東疆。

新疆的城市都是依山傍水。烏魯木齊市在天山北麓,烏魯木齊河畔。石河子市在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部的瑪納斯河西岸。伊寧市在天山西段伊犁河穀中心,南臨伊犁河,三麵環山。喀什市在塔裏木盆地西沿克孜河畔,是南疆最大的城市。所有城鎮形成“北疆一條線,南疆半個環”的格局。

北疆的少數民族中以哈薩克族人最多,他們長期從事遊牧業,逐水草而遷徙,春夏秋三季住在可以隨時拆遷的圓形氈房,冬季則在避風的牧場修建平頂土房。

南疆居住著許多維吾爾族人,農耕文化發達。修建的院落呈方形,房屋也是方形,屋頂是平的,開有天窗,屋頂可以晾曬食物,大門忌朝西開。南疆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受到中原漢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向影響,形成獨特的西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