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堪輿形勝述略(2 / 3)

西安在曆史上先後十一次建都(西周、秦、西漢、新、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如果不是形勝極佳,怎麼會吸引曆代聖賢注目?可惜,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西安在封建社會末期逐斷衰微。

河山拱戴的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偏北。河南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有嵩山,東部是平原,河流由西向北、東、南三而輻射分流。

洛陽地形險要,東有虎牢關,西有函穀關,南有嵩山十八盤和龍門伊闕,北有邙山和黃河。因此,它可以西挾關隴,東壓江淮,北通幽燕,南至荊襄。因此,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稱其“河山控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也很富庶,洛、伊、澗、灌四水流貫洛陽平原,氣候溫和,適於居住。

洛陽很早就有了人居住,傳說其地“河出圖、洛出書”,說明這裏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伊洛二水的夾河地帶有夏人居住的遺址。周武王看好這塊地方,《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之語:“自洛泊延於伊油,居易毋固,昔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雉、伊,毋遠天室。”向南可以看到伊闕、木穀、軒轅,向北可以望見太行,確實很險要。周公親自勘測其地,繪製了詳細的城市規劃圖,把洛陽作為陪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創了洛陽作為都城的曆史。

東漢建都洛陽,規模宏大。班固在《兩都》雲:“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

北魏任命蔣少遊規劃洛陽,擴大東、西、南三麵的城域,氣派很大。

隋煬帝很欣賞洛陽地形,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記載:“初,煬帝嚐登邙山,觀伊闕,顧日:“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蘇威對日:“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隋朝營建洛陽耗盡國力,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工程。

洛陽是九朝故都,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後)、後梁、後唐以此為都,並且多次作為陪都。它之所以能夠作為都城,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方,洛陽地處“天下之中”。盡管後來中國政治中心南移,但洛陽“一直是北方重鎮。

洛陽的龍脈從何而來?支脈如何纏繞?堪輿家李思總《堪輿難著》雲:“洛陽即今之河南府也。從嵩山而來,過峽石而北變作蒼龍入首後,分一枝結北邙山,托於後。山雖不高,蜿蜒而長頓,起首陽山,遠映下首,至鞏縣而止於黃河之中嵩山抽中幹,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關為水為中擴為堂局,而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洛渣澗,彙於前龍之右界水也。稠桑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流入黃河,繞於北邙之後,洛河悠揚,至鞏縣而與黃河合一,大聚會也。”

一馬平川上的開封

開封,在戰國時魏國建都稱大梁,五代後梁建都稱為東都,後晉、後漢、後周在此建都稱為東京,宋代在此建都稱為汴京。

開封位於黃河中遊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沒有大山作為屏障,沒有龍脈可以追尋,似乎不是一塊風水佳地,怎麼會有六七個政權在此建都呢?

其實不然,風水並不以山為唯一標準,還應當考慮其他因素。開封的地理缺憾正是它的優勢所在。無山則平,諸侯四方輻射。一馬平川,交通便利。周圍是經濟富庶的平原,物產豐富。況且黃河是一條大水龍,給它帶來生機,還有鴻溝、汴河帶來漕運之利。隋朝開鑿大運河,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彌補自然形勝的不足,曆代很重視在開封修建城牆。開封之城以堅固聞名。戰國時,秦國攻大梁,三個月都攻不下。北宋時,不少入主張建都洛陽,有天塹可守,然而,最終還是在開封建都,因為這裏富庶而便利。於是,北宋十分重視城建,裏外三層:皇城、內城、外城。城垣範圍超過了明清以來的開封城。三道城牆均有濠溝。外城濠深一丈五尺,寬二十五丈,水陸都有城門,嚴格把守。

堪輿主張北邊地勢高為吉;開封西北隅地勢偏低,有個叫劉混康的術士勸諫宋徽宗培築增高北邊,可以得多男之喜,徽宗於是在北邊大興土木,修建艮嶽。《:揮塵後》記載:“元符末,掖庭訛言崇出,有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法篆符水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內,頗有驗,佑陵登極之初,皇錄未廣,混康言東北隅形加少嵩,當有多男之祥,始命為數仞崗阜,已而後官占熊不絕,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興矣。一時佞妄,因而逢迎,竭國力經營之,是為艮嶽。”

艮嶽是北宋的大型園林,它仿浙江鳳凰山修建,因其方位在八卦的艮位,故稱艮嶽。艮嶽內埋雄黃、爐甘石以避蟲害和提高地溫,堆上砌石高達九十步。山上奇花異草遍布,珍禽雲集,是開封城內最好的人造風水之地。後來,金兵攻陷開封,毀了艮嶽,至今蕩然無存。

山東之龍

山東的既念,古今有所不同。古代的山東指華山(今屬陝西)或崤山(今屬河南)以東的黃河下遊平原,有時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

清代桂馥在《晚學齋集》有《答周書昌論山東地脈書》,對山東地勢有全麵的說明:“龍人山東有分水三:其一為峰之陰平嶺,二為泅水之陪尾,三為蕪萊之原山。過此三陝,則東嶽插天矣。徂徠,嶽之幾案也。嶽即起祖,遂多分披。其正脈轉西南,經東河、肥城,逆沸水而盡於東平,非大幹安能逆此大水?若取其遠勢,今黃河人海處即水口也。收其近局,巨野澤即水庫也。蓋泰山以此之水,盡歸醜艮;以南之水,盡歸辰巽。其趨未坤者,惟有隨龍之汶文。龍氣即止於東平,背乾麵巽,其水纏戌,乾元武而去,然後與大清河眾水同歸醜艮以人海。山東地脈,起止如此。”

山東是中國儒學文化的發源地。孔子的家鄉在曲阜。曲阜的形勝尤佳,它位於魯中山地和魯西平原的邊緣,背負泰嶽,泅水北枕,沂河南帶,東連群山,西俯平原,孔子的舊宅地處泰山之下,沫泗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貴格,故子孫福祚綿遠,千萬年不絕。

天府之國四川

四川地形具有相對完整和封閉的特點。它四周被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環繞,中間是一塊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的盆地,四川的北部是秦嶺和大巴山雙重屏障,西南部是雲貴青藏高原,東部有夔門險阻。境內有四條大河俱彙長江,故稱四川。川者,江也。四川為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

從全國地理位置看,四川稍偏,有閉塞之憾,然而,在戰爭頻繁的古代,這個缺撼正是它的優越性,可以免遭兵患。何況四川幅員遼闊、物產豐饒自給,可以獨立發展,在軍事上,憑借其山川形勝,進可攻、退可守,不失為一方寶地。當年,諸葛亮在隆中茅廬就看好了四川,依托蜀地,作為複興漢室之基,大有統一天下之勢,誠如《三國誌·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對劉備之語:“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成都是四川盆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有2400多年曆史,始建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因為成都位於天府的中心,岷沱襟帶,所以能夠發展為大型城市。成都城本身無險可守,它以盆地四周的群山為天然城郭,北有劍門,東有夔門,這種天然屏障使城都城很有安全感,

四川的大山有峨嵋山:岷山、青城山、巫山,大河有岷江、金沙江、嘉陵江。天險重重,戰略地位重要。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雲:“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四川對於長江中下遊有居高臨下之勢,然而,漢中是入川門戶,古代兵家往往由漢中人四川,由四川而取東南。

龍盤虎踞的南京

南京市是江蘇省省會。江蘇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平原,在其西南有一條海拔200一400米的寧鎮丘陵,紫金山(鍾山)是其主峰,南京就是紫金山的結穴點。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難攻。西邊有秦淮河人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鍾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洲、張公洲、白鷺洲等沙洲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

因為南京的獨特地勢,曆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南方重鎮,或者建為都城。與北京、洛陽等古都比較,南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四周經濟發達。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源是中國的大糧倉,秦淮河與太湖水係貫穿其間。長江是運輸大動脈,比黃河更加便利。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權,都不愁經濟供給。

南京城建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南京的清涼山築城,埋金以壓王氣,

秦朝時,秦始皇聽說今南京一帶有天子氣,於是塹其北山,以絕龍脈。

據《建康實》引晉人張勃《吳》,三國時劉備曾使諸葛亮到南京,因觀秣陵山阜日:“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建康實》還記載了當時的一首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可見古代很推崇南京形勝。

從東吳、東晉,到宋齊梁陳,南京一直是都城,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國民黨政府都在南京建都。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稱為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談到南京的風水,明代的文人有許多論述。元末明初,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之語:“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鍾山賦詩,鄧伯言雲:“鼇足立四極,鍾山一蟠龍。”這是一句稱譽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伯言以為太祖發怒了,嚇得半死。

明代的文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舊聞考》引明代《楊文敏集》雲:“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莫過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於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五記載,洪武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與臣僚討論建都地址,“初,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開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裏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官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日: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官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朱元璋是從國力考慮,不願勞民傷財,且認為南京地形極佳,所以一錘定音,決定建都南京。當時的大多數臣僚都擁護這一舉措,因為他們多是江南人,不願離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