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植《洛神賦》
注:宓妃:傳說是伏羲的小女兒,玩耍時淹死在洛水,死後被封為洛木之神。
譯:黃初三年,我去京師朝拜天子,回來時渡過洛水。傳說洛水神靈的名字叫做宓妃。於是就模仿宋玉將楚王遇見神女的故事寫成《神女賦》,我也將這段經曆寫了下來。其辭是這樣的:
我從京城返回東方的封邑(鄄城)。翻過伊厥山,越過轅轅山,經過通穀,登上了景山。這時已經是夕陽西下,車馬都很疲乏了。於是在鋪滿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車,讓馬兒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裏吃草歇息。我在樹林中安然悠了地走著,放眼欣賞洛水美麗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緒飄到了遠方。猛一抬頭,看到一幅奇異景象:一個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於是忙拉住隨從問道:“你看到那個女子了嗎?她是誰啊?真是太美了!“隨從回答:“臣聽說洛水的神靈叫做宓妃,那麼,君王見到的莫非是她幺?她相貌如何?臣很想聽聽。”我說:“她長得體態輕盈柔美像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遊龍;容顏鮮明光彩像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鬆;行止若有若無像薄雲輕輕掩住了明月,形像飄蕩不定如流風吹起了回旋的雩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蚌婷玉立的荷花;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像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脖頸細長,下顎美麗,白嫩的肌膚微微顯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濃密如雲的發誓高高聳立,修長的細眉微微彎曲;在明亮的丹唇裏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個美麗的酒窩兒隱現在臉頰;她姿態奇茭,明豔高雅,儀容安靜,體態嫻淑;情誌柔順寬和嫵媚,用語言難以形容;穿著奇特,人間罕見,骨骼相貌像畫中的仙女;她披著鮮麗明淨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雕刻華美的美玉做的耳環;黃金和翠玉作為配掛的首飾,點綴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甜的容顏;她踏著繡著精美花紋的鞋子,拖著霧一樣輕薄的紗裙,隱臆散發出幽幽蘭香,在山邊緩步徘徊;偶爾縱身跳躍,一邊散步一邊嬉戲;左麵有彩旗靠在身邊,右麵有桂枝遮蔽陰涼;她正卷起衣袖將潔白細膩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靈芝。”
聲律
標情務遠,比音則近;吹律胸臆,調鍾唇吻,聲得鹽梅,響滑榆槿,割棄支離,官商難隱。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聲律》
注:標情:標舉情誌。比:台。吹律:古時吹奏應律之法。詳《史記·律書》。鍾:黃鍾,十二律之一:指音律。調鍾,調和音律。吹律同調鍾相對,都指奏樂,前者指吹簫、笛等。唇吻:指發音歌唱。鹽梅:鹽堿而梅酸,用以調味,都是煮菜的調味品。榆槿:皮有骨汁,煮菜時用作以之滑潤的調味品。
譯:抒寫情思務求深遠,配合音律便較切近,因為它隻是從胸腔吐氣,通過唇吻,使它和音律協調:.文章中的聲律,好比烹調裏的鹽梅和榆槿,起刮調味和滑潤的怍用。要除去不協調的音,因為聲律的台小台是難以隱藏的:
文德與天地並生
文之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口月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即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注:文:此字是指文學或文章,但有時也用來指稱廣義上的文化、學術,或狹義上的作品的修辭、藻飾以及物器的花紋和顏色等,此甸中的“文”應是泛舉,包括廣義和狹義。色雜:指天地一片混沌的情景。垂:表現,傳布。道之文:“道”指自然,“道之文”說的是由自然規律而形成的文。
譯:“文”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可以說它是與天地同時並存於世的。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從宇宙一片混沌到分出天地,天上出現了兩塊圓玉般的日月,以致天空中出現了大地分明的形狀,這些都可以說是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文”。抬頭看到天上的光輝景象,俯身又看到地上絢麗的風光,有了天與地、高與砥的明確區分,才會有宇宙間兩種主體的出現。到後來,出現了有著聰明才人的人類,於是就和天地一起被稱為“三才”。人是世間萬物最突出、最優秀的,是天地的核心,當人的思想一日產生,就會出現語言;有了語言,就會出現文章,這就是自然之道。
道心惟微
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彩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轡:以效。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注:微:精妙。胥:全部,全都。效:模仿,學習。
譯:自然規律是非常精妙的,從事教導也應該根據這一精妙的自然規律來進行。古代聖人使這些自然規律發出光芒,也使倫理道德得到了宣揚。自從有了《河圖》和《洛書》之後,世間的規律、道德才開始被人所了解。人們也就從此開始紛紛效法這種描述自然規律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學習:
天道不使物有兼
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
《顏氏家訓·省事篇》
譯:會走的不讓生翅膀,善飛的減少其指頭,長了雙角的缺掉上齒,後部豐碩的沒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這些東西吧!
自然本色
龍風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支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簌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菪球鋰。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注:賁:裝沛。蝗:鍾聲。
譯:龍和風用美麗的外貌表現出吉祥的圖案,虎和豹用華麗的皮毛表現雄武的姿態;雲霞的色彩比畫師的渲染還要美麗;植物的花朵也並不依靠織錦的匠上來裝飾.這些都不是外米的裝飾,而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還有在樹林間,因風畋過而發出的聲響,猶如竽瑟的和鳴;泉水流動.在石頭上激起的音韻,就像玉罄和鍾聲一樣。
山川相映
王子敬雲:“從山陰唾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世說新語·言語》
注:王子敬:即王獻之( 344—386),字子敬,東晉書法家,官至中書令,人稱“大王令”。山陰:今浙江紹興。應接不暇:指勝景太多,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暇,空閑。尤難為懷:更使人難以忘懷。
譯:王子敬說:“在山陰路上行走時,山川的景色相互輝映,使人感到羹不勝收,曰不瑕接,假如是秋末冬初時節,那就更使人難以忘懷了。”
泰山封禪
文武官複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義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豈以文帝之賢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封數尺之土,然後可以展其誠敬乎!”群恿猶請之不已,上亦欲從之,魏徵獨以為小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禪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國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穀未豐邪?”曰:“豐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則何為不可封禪?”對曰:“陛下雖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未複,倉廩尚虛,而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其供頓勞費,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禪,則萬國成集,遠夷君長,皆當扈從;今自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希,灌莽極目,此乃引戎狄人腹巾,示之以虛弱也。況賞齎不貲,未厭遠人之望;給複連年,不償百姓之勞;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將焉用之!”會河南、北數州大水,事遂寢。
《資治通鑒》
注:義安:安定。祭:祭祀。四夷:四方夷蕨。倉廩:國家府庫糧倉。賞齎不貲:賞賜供給無數。崇:崇尚。
譯:文武百官又請行封樣大禮,太宗說:“你們都認為登泰山封禪是帝年的盛舉,朕不以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又有什麼傷害呢?從前秦始皇行封禪禮,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代豈能認為文帝的賢德不如秦始皇!而且侍奉上天掃地而祭粑,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頂蜂,封築幾尺的泥土,然後才算展示其誠心敬意呢!”群臣還是不停地請求,太宗電想聽從此意見,惟獨魏徽認為不可。太宗說:“你不想讓朕去泰山封禪,認為朕的功勞不夠商嗎?”魏徽答道:“夠高了!…德行不厚嗎?”答道:“很厚了!…大唐不安定嗎?”管道:“安定了!”“四方夷族未歸服嗎?”答道:“歸服了”。“年成沒豐收嗎?”答道:“豐收了!”“符瑞投有到嗎?”答道:“到了!…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行封樣禮?”答道:“陛下雖然有上述六點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亂之後,戶口沒有恢複,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而陛下的車駕東去泰山,大量的騎兵車輦,其葑頓耗費,必然難以承擔。而且陛下封禪泰山,則各國君主成集,遠方夷族首領跟從,如今從伊水、洛水東到大海、搴山,人煙稀少。滿目草木叢生,這是引戎獄進人大唐腹地,並展示我方的虛弱。況且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砦遠方凡的欲望;兒年免際搖役,也不能補償老百姓的勞苦。像這樣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幺能采用呢!”正趕上黃河南、北地區數州縣發大水,於足就停止了封禪事。
右溪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教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十之所遊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字;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唐)元結《右溪記》
注: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黴陵縣,西入湘水。鼓(qi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休木:一本作“佳木”。休,美好。垂陰相蔭:陰,樹蔭。蔭,遮蓋。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靜者:喜歡清靜的入。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以”。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裏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譯: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並人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回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彤容。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般洄流。岸邊還宥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小溪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遊覽的勝地,愛清靜者體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倀然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鬆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麵),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
萬物之逆旅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穀酒數。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注:逆旅:旅舍。逆,迎。古人以生為寄,牲死為歸,如《屍子》:“老菜子日: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也。”又如《古詩》:“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此用其意。浮生若夢:《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體。”又《莊子,齊物論》稱莊周夢為蝴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意謂死生之辨,亦如夢覺之分,紛紜變化,不可究詰。此用其意。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大自然。假借文章,原指錯雜的色彩、花紋,此指大自然中各種美好的形象、色彩、聲音等。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指出,天上日月,地上山川,以及動物、植物等,均有文采,“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完”。金各酒數:晉石崇有金穀園,曾與友人宴飲其中,作《金穀詩序》雲:“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
譯: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台+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而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占人持燭夜遊,確實有道理啊。況且溫煦的春 天用豔麗的景色召喚我們,大自然將美好的文章提供給我們。於是相會於 美麗的桃李園內,敘說兄弟團聚的快樂。諸位兄弟英俊秀發,個個好比謝
惠連;而我之怍詩吟詠,卻慚愧不如謝康樂;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賞著美景,高遠的談吐已更為清妙。鋪開盛席,坐在花問;行酒如飛,醉於月下。不作好詩,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賦詩不成,須依金穀雅集三鬥之數行罰。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上白沙看不見。
江滅一色無纖塵,皎皎空巾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夯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樓?
可憐樓上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眷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譯: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裏,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球的閃爍。,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隻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隻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隻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隻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上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遊很遠但不能遊到您身邊,隻能在水麵激起陣陣波紋。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嗬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叉西斜。斜月慳懂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蒲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隻宥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日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誌。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賜類。不弛勞雨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宋)張載《西銘》
注:“予茲藐焉”二句:予,我。茲,語氣詞。藐,弱小,多指幼兒。“故天地之塞”二句:天地之塞,乾坤的陰陽二氣充塞天地。“天地之帥”二甸:天地的乾健坤順性質為陰陽二氣所遵循。帥,帶領,遵循。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凡天下疫癃殘疾”二句:疲癃,衰老龍鍾的人。煢獨,孤苦伶仃的人。鰥寡,鰥夫和寡婦。顛連,困頓,苦難。無告,無可訴告,一說為無靠,告通靠。“知化則善述其事”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為化育,所存之誌為神妙的天機,聖人繼承其事其誌猶如孝子繼承父母。“不愧屋漏為無忝”二甸:不愧屋漏,語出《中庸》。所引詩見《詩經·大雅·抑》。“惡旨酒”二句:惡旨酒,《孟子·離婁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意為禹不喜歡美酒,而喜歡有益的話。崇伯子,夏禹之父鯀封於崇,史稱崇伯,崇伯子即夏禹。顧養,顧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弛勞而底豫”二句:不弛勞,勤勞不鬆懈。弛,本意為放鬆弓箭,引申為鬆懈、延緩、減弱。底豫,致使其快樂。“無所逃而待烹”二句:申生,春秋時晉獻公太子,晉獻公寵愛驪姬,申生為其所僭,自縊而死。“存吾順事”二句:存,生存。順事,順從天地之事。沒,通“歿”,死亡。寧,安寧。
譯:乾為父,坤為母,自身微渺,於是融處於天地之間。陰陽二氣充塞天地,賦我形體。我因天地之性,而成氣性。眾人乃我同胞,物我本無莪隔。大君乃吾父母之宗子,大臣者乃宗子之家相也。尊老壽,所以敬長輩。愛孤弱,所以撫幼小。以融恰為聖,以高才為賢。天下老疾孤苦皆吾困頓無依之兄弟。於是幫助保護他們,感到快樂不憂傷,此乃至孝。違失則悖德,損仁則為害。濟惡踐行,雖肖而不才。聖人則不然,聖人知化則善述天地之意誌。不愧屋滿則問心無愧,存心養性無所懈怠。禹惡酒而敬養。育英才應以純孝為楷模。不懈而娛親,舜之至孝。太子申生不避潛烹,乃其敬順之心。大舜、申生、禹全為親與敬腆之至孝者。富貴用以厚生,憂貧用心勵誌而終於有成。所謂生以順事,歿以歸寧。
竹樓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複,不可具狀。
(米)王禹輯《黃岡竹樓記》
注:雉堞(die迭):城牆的泛稱。圮(pi皮)毀:坍塌。蓁(zhen真)葬:叢生的草木。幽闃(qu曲):幽靜。遼蔓(xiong雄):遼闊。
譯:子城的西北角上,矮牆毀壞,長著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穢,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渡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可以將江灘、碧波盡收眼底。那清幽靜謐、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一一描述出來。
嶽陽樓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來)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湖上風平浪靜,天光水色,在萬頃碧渡之上連成一片。沙鷗或飛或停,錦鱗遊來遊去。岸上的香單,散發著濃鬱的香氣;灘上的幽蘭,搖曳著茂盛的花葉。於是漫天煙霧,掃蕩一空;皓皓明月,清輝千裏。水麵上浮動的光圈,像跳躍著萬點金星;月影停留在靜止的水中,又像是一塊圓圓的玉璧。漁船上飄來此唱彼和的漁歌,悠悠揚揚,這是多麼快樂啊!
醉翁亭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譯:環繞滁州的,盡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森林溝壑更美。一眼望去鬱鬱蔥蔥,幽深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昕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一般,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放鶴亭
彭城之山,岡嶺四台,隱然如太環,獨缺其西一麵,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裏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愫東山而歸,故名之日“放鶴亭。”
(宋)蘇軾《放鶴亭記》
注:保(su素):向。
譯:彭城地方的山,岡嶺四麵圍攏,隱約像個大環,隻缺它的正兩一麵,山人的亭子剛巧對準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術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廣闊的大地一片潔白;在刮風、下雨、陰暗、晴朗的天氣中間,景色瞬息萬變。山人有兩隻鶴,很馴服,而且很會飛。早晨,山人就望著西山的缺口把它們放出去,昕任它們飛到什麼地方。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裏,有時飛翔到雲層的上麵,傍晚,它們就向著東山飛回來,所以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
西湖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裏《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注:無窮碧:因蓮葉麵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別樣:特別,不一樣。
譯: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美,風景與春、夏、秋、冬均不同。與天相接的蓮葉是一望無際的碧綠,映照著陽光的荷花格外豔麗、鮮紅。
太和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姻媼、相湯、勝負、屈伸之始。
(宋)張裁:《正蒙·太和篇》
注:太和:氣,或說指氣的一一種狀態。道:指氣自身運行變化的過程。
譯:《太和》所說的“道”,是指“氣化”的過程。“氣”自身即含有“浮沉”、“升降”、“動靜”之間相互感應的性能,這種相互感應的性能,是產生“綱縊”、“相蕩”、“勝負”、“屆伸”等不同形式的“氣化”運動最初的原因,即作為“太和”狀態的“氣”的存在仍是一個過程,其自身包含的對立麵之間相互作用的性能,是“氣”自身以不同的形式運行變化的始因。
一與兩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宋)張載《正蒙·太和篇》
注:兩:對立麵。一:統一體。
譯:沒有對立麵,就沒有統一體;沒有統一體,對立麵之間的作用也就停止了。
黃岡竹樓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朱)王禹俘《黃岡竹樓記》
譯:夏天宜有急雨,樓中可聞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瓊亂玉的敲擊聲;樓中適宜彈琴,琴聲清虛和暢;樓中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妙;樓中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樓中適宜投壺,箭聲錚靜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
茅草屋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注:長:常常。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塊。排闥:推門而入。闥,門。
譯:茅草屋簷下經常打掃,一塵不染,更沒有青苔,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自己親手栽種的.一條曲折的小溪緊緊地圍繞著綠油油的田地,兩康青山推門而人,送來了青翠欲滴的山色。
豐樂亭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叉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於山穀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宋)歐陽修《豐樂亭記》
譯:我來到這裏,既喜歡這個地方偏僻,政事清簡,又喜愛這裏的風俗寧靜而悠閑。既然在山穀之間得到了這道清澈的泉水,於是每天和滁州人一起,仰觀豐山,俯聽清泉,采摘芬芳的鮮花,憩息在樹陰之下,風霜冰雪之時,更顯得清秀,一年四季的美景沒有不招人喜愛的。衛幸逢這裏的百蚌正為豐收而歡樂,喜歡同我一起遊玩。因此,我依據這裏的山川,來敘說這裏民情風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所以能夠平安地享受這豐收之年的快樂,是由於有幸生活在這太半日子裏的緣故。
醉翁亭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慪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朱)歐陽修《醉翁亭記》
注:傴僂:彎腰駝背,指老年人。冽:極清。蔌:蔬菜。射:古代飲宴時有投壺的遊戲,用箭狀的酒籌去投長頸壺,投中的勝,敗的罰酒。弈:下圍棋。觥:灑杯。
譯:至於背扛肩挑的人在路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麵的招呼,後麵的答應,老老少少往返不斷的,那是滁州百姓來這裏遊玩。到溪邊釣龜,溪水深因此魚也肥;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還有野味蔬果,橫七豎八地擺在麵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於琴弦蕭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勝了,隻見酒杯和籌碼交錯雜陳,人們站起坐下大聲喧鬧,那是賓客們樂極了。這時,有個蒼顏白發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們中間,那是太守醉。
嶽陽樓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此點登上這座樓,便覺得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可以暫時忘記一切榮譽和恥辱,當風舉酒,真是喜氣洋洋啊!
醉翁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寒)政陽修《醉翁亭記》
譯:其實,醉翁的意圖並不在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是領會在心裏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赤壁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奠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宋)蘇軾《前赤壁賦》
注:馮:同“憑”。
譯:任憑小船向何處漂蕩,越過茫茫無邊的江麵。江麵是那麼浩瀚啊,船兒像淩空乘風而行.不知道將要飛向何方;我們輕快地飄起啊,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飛升到仙境的神仙。
我對客人說!“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像這樣不斷地流去.但始終沒有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最終投有消損和增長。原來,如果從鄢變化的一麵去看它,那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一麵看,那麼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麼呢?再說,天地之間,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東西,雖然隻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取用。隻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它就瘟為顏色:取用它們沒有人禁止,享用它們不會竭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的寶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興修水利
元有天下,內設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修水利,修理河渠為務。
《元史·河渠誌》
注:監:古代主管監察的官員,也泛指主管某一事務的官員。司:官署的名稱。
譯:元朝一統天下,在朝廷內設監察水利的官員,在地方各處設管理河渠事務的盲署,並以興修水利、修築河渠為其任務。
可樓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為樓。樓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則湖山,北則田舍,東則九陸,西則九龍峙焉。樓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於山有穆然之思焉,於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風之爽,可以負日之喧,可以賓月之來而餞其往,優哉遊哉,可以卒歲矣!”於是名之曰“可樓”,謂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時,慨然欲遊五嶽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棲焉。北抵燕趙,南至閩粵,中逾齊魯殷周之墟,觀覽所及,無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樓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於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於有所不可;無所不可焉,斯無所不足矣,斯無所不樂矣。今人極力以營其口腹,而所得止於一飽。極力以營居處,而所安止幾席之地。極力以營苑囿,而止於歲時十一之遊觀耳,將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為山水者一致也,則吾之於茲樓也,可矣。雖然,有所可則有所不可,是猶與物為耦也。吾將由茲忘乎可,忘乎不可,則斯樓又其贅矣。
(明)高攀龍《可樓記》
譯:有一間水上的居室,室內偏左往上搭一間小樓。樓大一丈見方,四麵開窗。南邊有湖有山,北麵有農田茅舍,平原延展在東,九龍山聳立在西。小樓築成,高子登臨縱目四望,說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順舒暢,水使我覺得悠遠閑靜,可以享受清風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溫暖,可以迎接皓月的來臨,又歡送它的歸去,多好呀!多快樂呀!可以終老此地了!”於是起名叫“可樓”,意思是我心滿意足以為可以了。
從前我年輕時,誌向很大,想要遊遍天下名山,尋找一個像桃花源那樣美好的處所,寄居下來。北方去過燕趙,南方到過閩粵,中原跨越了齊魯殷周的故地,觀覽所及的,沒有可以滿我之意的,何以現在對這間小樓卻以為可以了呢?咦,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大患,產生於不滿足。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滿足,產生於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可以;無所不可以,就無所不滿足,這就無所不快樂了。現在的人極力謀求山珍海昧,頂多享受一飽罷了;極力建築高樓大廈,頂多享受起居活動的幾席之地罷了;極力營造亭台花園,頂多一年中去遊賞一兩次罷了,這些都有何用呢!況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遊玩,隻要可以寄托我的誌趣就行了。天下的山與水都是一樣的,我有了這座小樓,也可以了。當然,有所可以也就會產生有所不可以,猶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一樣。我將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這樣說來這座可樓也是多餘的了。
高山流水
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又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於室中,顏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臼:‘吾適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係之意,遂露於絲桐。”始知聖門音樂之理,人於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體得見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讚道:“美哉湯湯乎,誌在流水!”隻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賤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鍾子期先生。”子期轉問:“大人高姓?榮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於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一卷
譯:這個時候好像已經沒有先前你我之稱呼了,又問道:“你既然懂樂理,當時孔仲尼在房中鼓琴,顏回從外麵進來,聽見琴中有幽沉之聲,懷疑有貪殺的意思,於是很奇怪便問他。仲尼說:‘我剛剛鼓琴,是看見貓正捕鼠,希望它能捕到,又擔心有所閃失。這貪殺的想法,就在琴聲之中表現出來了。’於是便知道了聖門音樂之理,再微妙也有體現。假如我撫琴,心中有所思念,不知你是否能聽出來?”樵夫說:“《毛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您試撫弄~段,我盡量精度。若猜不著,請您別見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了一會,意在高山,於是隨手撫琴一段。樵夫讚歎道:“美啊,您意在高山!”伯牙沒有回答,凝神了一會,又撫了一段,意在流水。樵夫又讚道;“真美啊,誌在流水!”隻兩句,便說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十分驚喜,把琴往旁邊一放,就與子期行賓主之禮,連聲感慨:“失敬!失敬!石中藏有美玉,倘若隻以農貌取人,那豈不是誤了天下賢±!請問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回答:“小民姓鍾,名徽,賤字子期。”伯牙拱手說道:“是鍾子期先生。”子期轉問:“大人高姓?在哪高就?”伯牙回答道:“下官俞瑞,在晉朝做官,因修聘上國而來。”子期答道:“原來是伯牙大人。”
插秧
從第一著迷處,把這念頭放淡下來。漸漸六根清淨,道念滋生,自有受用。昔人看田夫插秧,詠詩四句,大有見解。詩曰: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卷
譯:從癡迷的地方將念頭放下,逐漸六根清淨,便會滋生道的念頭,自然是有好處的。曾有人看村夫插秧,便詠了四句詩,十分有見地:手把青秩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西湖
山前有一亭,今喚做冷泉亭。又有一座孤山,生在西湖中。先曾有林和靖已先生在此山隱居,使人搬挑泥石,砌成一條走路,東接斷橋,西接棲霞嶺,因此喚作孤山路。又唐時有刺史白樂天,築一條路,甫至翠屏山,北至棲霞嶺,喚做白公堤,不時被山水衝倒,不隻一番,用官錢修理。後宋時,蘇東坡來做太守,因見有這兩條路被水衝壞。就買術石,起人夫,築得堅固。六橋上朱紅欄杆,堤上栽種桃柳,到春景融和,端的十分好景,堪描入畫。後人因此隻喚做蘇公堤。又孤山路畔,起造兩條石橋,分開水勢,東邊喚做斷橋,西邊喚做西寧橋。真乃:隱隱山藏三百寺,依稀雲鎖二高峰。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
譯:山前有一個小亭,現在叫做冷采亭。還有一座孤山,在西湖中。曾經有個林和靖已先生在這座山中隱居,他讓^搬挑泥石,砌成一條路,東西接斷橋,西邊接棲霞嶺,因此叫做孤山路。在庸代時有個刺史白樂天,修了一條路,南麵與翠屏山相接,北邊到棲霞嶺,稱做白公堤,經常被山水衝倒,不隻一次地用官錢修理。後來到宋代,蘇東坡來這裏做太守,因為看見選兩條路被水衝壞,就買木頭與石頭等,請人將它築堅固了。六橋上做了朱紅欄杆,堤上也栽種了桃柳,到了春景融和的時候,景色十分美,甚至可以描入畫中。後人因此隻叫做蘇公堤。又在孤山路邊,造起兩條石橋,將水勢分開,東邊叫做斷轎,西邊叫做西寧橋。真是:隱隱山藏三百寺,依稀雲鎖二高峰。
草木之春
草木之春,泄盡無遺而不壞者,以三時皆蓄,而止候泄於一春,過此一春,又皆蓄精養神之候矣。
(清)李漁《閑情偶寄》
譯:草木到了春天,秀麗芳華展現無遺卻不損害自身的原因,是另外三季都在積蓄生命的機能,卻隻在春天痛快地展現一次,過了這樣一個春天,叉都進入養精蓄銳的季節了。
物生有候
物生有候,葭動以時,苟非其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清)李漁《閑情偶寄》
譯:植物生長有季節性,蘆花飄起按照一定的時節,如果不是應有的季節,即使有十個堯一樣的好君主也不能讓冬天裏生長出一穗穀子。
落紅不是無情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譯:離別的愁緒無邊無際,在這夕陽下山的時候,你把鞭子舉起向東一指,在沉吟中向天涯行去。飄落的花朵不是無情的東西,來年春天化做春泥還要保護新開的花。
長城
千裏來書止為牆,讓他幾尺也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張京江詩
譯:從千裏外寫信來,隻不過為別人修牆占了我們的土地,讓給別人幾尺士地又有什麼關係呢?萬裏長城現在還在,隻是看不見當年的秦始皇了。
人道天遒
“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在人之大道也。“由仁義行”,以人道率天道也。“行仁義”,則待天機之動而後行,非能盡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矣。天道不遺於禽獸,而人道則為人之獨。
(清)王夫之《思問錄·內篇》
譯:“使人類社會能存在的道德,是仁愛和信義”,對於人,自然進化賦予他與生俱來的天性。“按照仁愛和信義行動”,是用人的道德來統率、約束人的天性。“實行仁愛和信義”,就是等到人的道德統率約束人的天性之後來行動,不是說人完全能區別於動物的原因。天給予的自然屬性沒有遺漏掉鳥獸,但人的道德則是人所獨有的。
奉天
上以奉天而不違,下以盡己而不失。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二
譯:對上要侍奉上天,並且不違背上天的意誌(自然規律),對下要盡到自己的力量,並且不疏忽。
人與天
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父與子異形離質,而所繼者惟誌。天與人異形而離質,而所繼者惟道也。天之聰明則無極矣,天之明威則無常矣。從其無極而步趨之,是誇父之逐日,徒勞而速敝也。從其無常而步趨之,是刻舷之求劍,湣不知其已移也。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卷一
譯:平常所說的孝子,怎麼能父親走他也走,父親跑他也跑昵!父和子不同的身體,獨立為兩個個體,因而所能繼承的隻有誌向。自然與人不同體也不同質,因而人所能繼承的隻有不變的天道。大自然的變化是沒有限製的,大自然的表象和威力則是沒有規律的。跟隨大自然沒有限製的變化,就像誇父追日那樣,是白費勞力而容易疲敝的。跟隨它的投有常規,這就像刻舟求劍,昏頭昏脯不知道船已經移動了。
天災
大凡天變災異,不必驚惶失措,惟反躬自省,懺悔改過,自然轉禍為福。
(清)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譯:人凡有了天災變異,不需要驚惶失措,隻要回過頭來對自己多加反省,懺悔改過,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的。
民胞物與
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老,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清)愛新覺歲·玄燁《庭訓格言》
注:觸處:隨處,處處。極:窮盡。量:限度。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意為博愛一切人與物。愷悌:歡樂相愛。
譯:仁愛的人把萬物看做一淬。同情心隨處都可以發現。所以最大限度地說,他把百姓當做同胞兄弟,把萬物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則是慈祥和樂,隨著感覺而相應地發生。凡是有利於他人和長輩的事情,就去饊;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就放棄它。無論事情的大小,仁愛之心是無窮尤盡的,隻要盡心盡力去做,照樣會有快樂的收獲:,
春至肘和
春至時和,百花尚鋪一段錦繡,百鳥且囀無數佳音,何況為人在世,幸遇升平,安居樂業,自當立一番好言,行一番好事,使無愧於今生,方為從化之良民,而無憾於盛世矣。
(清)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譯:春天到來,氣候轉曖,百花能以其豔麗的色彩為這春光增添絢麗的景色,百烏還能展開歌喉唱出許多悅耳的歌聲,更何況人生在世,有幸遇見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能安居樂業,當然應該創立一套好的學說,做出一番好的事業,使自己無愧於今生,做天朝的好百姓,不愧對當今的盛世。
一人知已
是我之一生,可謂不負花鳥;而花鳥得予,亦所稱“一人知己,死可無恨”者乎!
(清)李漁《閑情偶寄》
譯:我這一生可以說是沒有辜負過花鳥,而花鳥得到我這樣的讚賞也可以稱為“有一個人是知己,死也沒有遺憾了”。
小圃
“築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長。抱甕太癡機太巧,從中酌取灌園方。”此予山居行樂之詩也。能以草木之生死為生死,始可與言灌園之樂。
(清)李漁《閑情偶寄》
譯:“在靠近方形池塘的旁邊修建起小小的菜園,果實容易結成,蔬菜容易生長。抱著壇子澆水的老頭子太癡了,使用桔槔澆水的人也太有機巧之心了。我從他們兩者之中斟酌選取了現在的灌園方法。”這是我住在山裏行樂時於的詩。能夠把草木的生和死看做白己的生死,才可以和他講述澆灌田園的快樂。
善待草木
由是觀之,草木之受誅鋤,猶禽獸之被宰殺,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獸與人,則斬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關之義矣。
(清)李漁《閑情偶寄》
譯:從這來看,草術受到砍伐和鋤刈,就像禽獸被人屠殺一樣,它的痛苦,都是不忍心來說明的。人能夠按照對待紫薇的方法來對待一切草木,按照對待一切草木的方法來對待禽獸和凡,那麼就不墩隨意地使用宰殺屠戳,並且有疾病痛苦與自己相關聯的感覺。
天地一我
思天地一我也,我一天地也;萬物一我也,我一萬物也。既分形而為我,為天地萬物之靈,則我為有作用之天地萬物,非是天地萬物外別有一我也。
(清)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譯:要想到天地就是一個自我,自我就是一個天地;萬物就是一個自我,自我也就是萬物。既然天地自然分解億形就成為自我,我就成為天地萬物的靈魂,那麼自我應該對天地萬物有所作用,不是天地萬物之外另外還有一個自我。
師友
所謂師者,即如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臘梅、杜鵑、玉蘭之類,或古香自異,或同色無雙,此十二種,品列上等。當其開時,雖亦玩賞,然對此態濃意遠,骨重香嚴,每覺肅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師,因而叫作“十二師”。他如珠蘭、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之類,或風流自賞,或清芬宜人,此十二種,品列中等。當其開時,憑欄拈韻,相顧把杯,不獨藹然可親,真可把袂共話,亞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為“友”。
(清)李汝珍《鏡花緣》
譯:稱為老師的,就是像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臘梅、杜鵑、玉蘭這一類的花,有的古番自異,有的國色無雙,這十二種花,品格列為上等。當它們開花時,雖然人們也是在觀玩欣賞,但是對著這些姿態濃麗、意境悠遠、骨骼莊重、芳香雅正的花卉,總是覺得肅然起敬,觀賞這些花不異於侍從老師,因此稱它們為“十二師”。其他的像珠蘭、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這一類花,有的風流自賞,有的清芬宜人,這十二種花,品格列在中等。當它們開花時,人們靠著欄杆按照韻律寫詩,與花相看舉起酒杯,不僅覺得花藹然可親,真可以拉著花枝一起談話,不亞於知心的好朋友,因此稱它們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