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讓人信賴你事情就成功了一半(2 / 3)

和其他顧客偶然的一次談話,讓天良了解到,他們和自己一樣都受到過老板同樣的信任。“他那麼信任我們,我們也就自然地信任他了。在外麵吃住,求的就是放心。到了這裏就跟到家一樣。所以我們每次來泰山都住這裏,朋友們聽過我的經曆也就都來這裏住了。”

信任使得小店的老板迎來了這麼多顧客,也是信任使他贏得了顧客的信賴,使得他的事業獲得如此的成功!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能夠用金錢買到,也沒有人可用利誘和武力爭取得到。它來自於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需要我們用心去獲取。

信任有時也是一種情感的依托,當你把握住了他人情感的釋放,找準了切人點,那麼,難題也很容易解決。從古至今,賢人誌士都懂得通過贏取他人信任的手段達成目標。

王僚被刺後,吳王闔閭登位。

於是,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往了衛國,在衛國艾城招兵買馬,結連鄰邦,伺機報殺父之仇。闔閭得悉此事後,便終日寢食難安,鬱鬱寡歡。

一日,闔閭與伍子胥計議,想尋找一位勇士去謀剌慶忌。伍子胥便推薦了友人要離前往。要離不忍看到吳國百姓陷於征戰的水深火熱之中,希望吳國能夠得到安寧,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於是決定為昊國盡忠義之心,向闔閭獻上了苦肉計。

要離在朝與闔閭鬥劍,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然後投奔衛國去找慶忌。要離走後,闔閭依要離之計又殺掉了要離的妻子。慶忌經打探得知是事實後,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

三個月之後,慶忌帶兵出征吳國,與要離同坐於一條戰艦上,順流而下。出師即打了一場小規模的勝仗,於是衛軍在太湖戰艦上慶功。要離乘慶忌坐在船頭上暢飲的時機,在月光下用獨臂猛刺慶忌,劍透八慶忌的心窩,穿出背外。慶忌倒提要離,沉溺水中三次,然後將要離放在膝上,筻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刺我!”此時,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這是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兩個天下勇士呢?”又說:“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

雖然古人取得他人信任的手段過於殘忍,但是那隻是一個時代的無奈。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要以真誠待人為基礎去獲得他人的信任。

如何取得他人信任,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隻有這項課程獲得優異成績,我們才能將各種重要的、複雜的、棘手的事情辦好、辦得漂亮;如果成績不合格,就給人以靠不住、難以信任的感覺,那麼,我們勢必在今後的工作與生活中寸步難行。其實,獲取他人的信任並不難,關鍵看我們懂不懂得其中的技巧:

(1)清楚、鎮靜地表達自己

簡單而流暢的語言,冷靜的態度,往往給人以思路清晰、理性可靠的感覺,能夠很自然地獲得他人的信任;而頭腦混亂、表達不清的人往往給人以沒有能力的不可信贛感,常受到他人摒棄。

(2)複述一下對方的意見

不論是在電話中還是當麵交談,認真傾聽都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如果你不僅僅是隨聲附和,而是適時地把對方說的內容歸納後複述出來,交流的效果會更良好。這樣既避免了在交流中可能出現的理解差異,又使對方加深了對你的印象,從而增強了對你的信任感。

(3)動之以情,讓人理解你

求人辦事,肯定是自己有難處,或有事急待解決。這時,讓人理解你勝過讓人記住你,因為情商比記憶力更偉大。對方感受到你的苦衷,信任你的述說,理解你的處境,力所能及地情況下自然願意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4)誠意打招呼或道別

與他人見麵或分手時,不要一邊忙自己的事,一邊和對方打招呼,這會給人以漫不經心或者隻是例行公事的感覺。最好的做法是停下手中的事情,注視對方的眼睛,充滿誠意地表示自己的態度。

(5)給他人期待之外的驚喜

與人打交道時,因為陌生,對方對你會有諸多猜測,這些猜測可能會涉及你生活的方方麵麵,當然也會有對你將要說什麼話的猜測。所以,如果你能夠在初次見麵時,說出對方所“期望”之外的內容,尤其是一些讓他感動的話時,意外的驚喜會使他增加對你的信賴度。

(6)培養人們對你的依賴心理

人與人交往很講究“禮尚往來”。當你有求於人時,不妨也強調自己有哪些優勢對對方也有好處,從而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事依賴於你,這遠比他人對你的畢恭畢敬更有好處。

(7)常和有原則的人打交道

受人喜愛和信任,必是別人對你有所欣賞。有原則的人通常受人尊敬,如果你時常與有原則的人處事、交友,自然會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對你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正麵促進作用。

(8)點到即可

在辦事過程中,許多話說出來町能會讓對方有排斥心理,或者有其他特殊事情,需要我們采用暗示的方法表達思想。這就要求我們要培養這一技巧,用適當的方式和特別的語言來表達。

≤≥諾言不要輕易說出口

為人處事,信守諾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樂於助人,恪守諾言的人常常是受歡迎的人。我們反對那種“言過其實”的許諾,也反對使人容易“寡信”的“輕諾”。辦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輕易許諾。

如果真能辦好某件事固然好,這樣的結果也讓人皆大歡喜。但諾言能否兌現不僅有個人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所以,在許諾前一定要權衡利弊,辦不到的事,要坦白地說明,不要逞能、打腫臉充胖子,結果事情辦不成反落了埋怨。辦事講究三思而後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許諾。你的許諾兌現與否,關係著你在他人眼中的誠信形象,關係著你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他們都直接影響你辦事的結果。

誠信是實現你的許諾,智慧則足不隨便許諾。凡事在沒有把握之前,不要輕易答應別人的請求,你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是與人相處、辦事的必殺技。

昊博士是某名牌大學的高級教授。在經商浪潮的衝擊下,他也兼任了一個信息與廣告谘詢事務所的經理。

有一天,某報社的主編來家裏做客,吳博士熱情地接待了他,一番末暄過後,主編道出了來意。原來他所在的報社想要舉辦一項文化活動,想在擴大報社影響力的同時也能募集到一些資金,所以想請吳博士出麵幫幫忙。

吳博士仔細詢問了一番,微微抬起下頜頻頻點頭:“你們的想法很好,這樣搞對路子啊,我願意幫助有作為的年輕人。”接著吳博士又滿有把握地許諾道:“我的學生中現在有許多已經是企業或者部門的領導了,他們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關,心和支持我的事業。我請他們搞點讚助或做做廣告什麼的,估計不成問題。”

主編半信半疑。昊博士看出主編還有點不太信任他,就又多次肯定答複。主編這才對他信心大增,連連道謝,並馬上動用各種關係,磨破嘴皮說了一大堆好話,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應來捧場。

等到與吳博士商談傭全時,主編才發現,他那個事務所原來一無賬號,二無經營許可證,整個兒是一個無照個體戶!但事已至此,也隻有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了。

主編焦急地等待看吳博士兌現許諾拉來讚助款,自己好馬上將消息發布出去。然而,吳博士忽然就此銷聲匿跡了。主編出了一身冷汗,如今各路菩薩都已一一拜到,如果活動不能如期舉行,自己不隻是白白勞神費力搭錢,報社從此便會失信於人。

主編一天一個電話打到吳博士家中,不是沒人接就是人不在,直到半個多月後,才聽見電話那頭昊博士吞吞吐吐的聲音:“對……對不起。那些企業嫌你的報社影響力太小,你們能不能設法提高一下自己的社會知名度?……”

主編顧不得吳博士兀自一個人說著廢話,氣得勝色發青地吼遣:“你少跟我來這套,你不是再三向我保證肯定能拉到讚助嗎?要是我的報社知名度高,還用得著搞這個活動嗎?!”

活動最終泡了湯,報社名譽損失不小。從此.人群中多了這樣一段議論:“吳博士是個騙子,把一個報社坑得不淺啊!”

辦事要量力而行,首先要看自己能不能辦到,否則就會同“吳博士”一樣遭人唾棄,誠信盡失。行家說,沒有“金剛鑽”就不要去攬“瓷器活”,辦事辦到害人害己又是何苦呢?

晚會中播過這樣一十小品,講的是春節時火車票很難買,一位先生本來在火車站沒有熟人,卻誇海口對別人說自己能買到火車票,結果有很多朋友、同事紛紛請他幫忙,這個熱心人有求必應地都答應了。但是,這位先生實際上根本沒有熟人能弄到火車票,隻好自己半夜三更抱著行李去排隊買票……第二天,他將辛苦要到的票交到鄰居手中,以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結果聞此消息托他買票的人越來越多,後來他隻能自己貼錢買高價票,搞得自己狼狽不堪。

這位先生的行為出發點雖是樂於助人,境況卻是不值得同情的。如果他能把“好麵子”的心理放一放,不要輕易許諾,就不會像“啞巴吃黃連”一樣“有苦沒處說”了。

說到這裏,很多人一定很想知道如何才能將“好麵子”的心理藏好,改掉輕易許諾的壞習慣,那麼,下麵幾點建議送給你:

(1)忠於自己的心

“麵子”隻足一個很虛的招牌,就像一個紙老虎一樣經不起風吹雨打。當別人詢問你能否辦某件事時,心裏怎麼想就坦誠地說出來,難道不記得誠實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嗎?舉手之勞的事情盡力去辦,辦好辦壞如實相告就好。

(2)拒絕也是一門藝術

對於自己辦不到,或不願意去辦的事情,就找借口來推辭或直接拒絕。“對不起,我辦不到”,這要好過於你非常豪爽的一句“沒問題”後辦不成的尷尬處境。掌握拒絕的分寸與火候,也是成事的一個重要技能。

(3)三思而後行

有時輕易許諾,隻是因為你衝動的個性,不喜歡思考,等冷靜下來後才發現自己做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可是一切為時已晚。培養自己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想好了再去說去做。

幫助別人,是在為自己的人情信用卡儲蓄;言而無信,卻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卡。孰輕孰重,想必聰明的你答案已了然於胸了吧?

≤≥見微知著:別讓成功敗在小事上

我們經常強調細節決定成敗,而在辦事中,也將一個人的小事處理得是否恰當,作為對這個人評判的標準。為什麼在辦事中,小事做得好不好會被如此關注呢?因為成功就足由一件又一件小事、一個又一個細節積累而成的。如果能把握住這些細節,人們就能獲得成功;如果不注重細節的積累,而隻想一舉成功那實在是白日做夢。

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一個人想要繪一幅畫,就要善於精工細筆,要從細微處顯精神,這才展現繪畫者的真本事。而辦事同樣如此,“不辦好小事則不能辦好事”,很多時候你處理小事的能力顯示了你的實力和人品,最終也就決定了你辦事的成功與否。

有一位留德學生,畢業成績優異,希望留在德國工作,於是便到德國各大公司求職,不幸的是均被婉拒於門外。

這名留學生很納悶,但也不知所以然,無奈之下又前往各個小公司求職,結果都同樣遭到了拒絕。他終於忍不住了,在最後一家麵試的公司質問德方主管是否有種族歧視?德方主管彬彬有禮地請他坐下,然後調出了他的檔案,檔案上清楚地寫有他在德國期間曾經有三次逃票記錄……

這名留學生不以為然,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德方主管告訴他,在德國選票被查到的幾率是萬分之三,而他竟然被查到三次,這是不可容忍的,因此絕不會錄用了。

做人做事都不能不重視細節,因為它直接地體現了你的為人及做事方式與習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呢?這則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小事”的決定力量。而因重視細節而得以辦事成功的例子真是不計其數,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則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靠“小事”致勝的故事。

李黎是平安保險的一個普通業務員,為爭取一份許多同行都在競爭的保單,她多次拜訪某家公司的總經理,都未能如願,但她始終沒有放棄。

有一天,她又來到這家公司,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張廢紙,她隨手撿了起來並扔進了垃圾桶中。沒想到這件小事正好被這位總經理看到。當她進入總經理辦公室後,總經理很激動地對她說:“沒有想到你是這麼細心的一個人,投你的保險,我是一百個放心。”

當然,李黎最後成功得到了這份保單,而且這家公司成了她的長期客戶,其總經理也為她介紹了很多客戶。

生活中就是這樣,往往不是你做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隻是一件小事就為你打開了一片光明,促成了事情的順利開展。

關注“小事”的好習慣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有一些方法值得你參考:

(1)“小事”很容易被忽略和輕視,所以,首先要有對“小事”的正確認識和態度,明白細節在人際交往、辦事上的重要性,把培養這種好習慣的決心時刻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它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成為了你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