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可敬地讓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 第21章 付出坦誠和信任,卸下對方的戒備之心,是一種讓(3 / 3)

光是漢江大橋這三項重大工程就前後整整承建了10年的時間,它不僅使鄭周永的“現代建築”賺得了豐厚的利潤,而且壓倒了同行對手,一躍成為韓國建築行業的霸主。

羅曼·羅蘭說:“沒有人可以指導你的人生。人生就像在波濤洶湧大海裏航行的一葉扁舟,舟上的乘客隻有你一個人,你必須把握小船的航向,人生的航向永遠都可以用誠信來把握。有了誠信,你的小船才不會被金錢、榮譽的大海吞沒。”

誠實是做人之本,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品格,也是你在公司裏能夠取得事業成功的必備品質。誠實很重要,就和做正確的事一樣重要。一個稟賦誠實美德的人,能給他人以信賴感,讓人樂於接近,在贏得別人信賴的同時,又能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帶來莫大的益處。

■ 摒棄“凡事自己來”的思想

人類亦是如此,隻要懂得和朋友或同伴合作而非單打獨鬥,往往就能“飛”得更高、更遠,而且更快。那些失敗者大都是單槍匹馬闖天下的“個人英雄”,由於沒有借助群體的力量,因而自己的不足與欠缺得不到互補;而許多成功者都會借助別人的才智、技術、方法等,因此取得了令人稱羨的輝煌業績。

即使個人在荒野中隱居,也仍然需要依賴自身以外的力量生存下去。人越是成為文明社會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賴與人合作。要想獲得高質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必須得到大家的幫助。能否與別人合作,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所在的社會是個人際網絡型社會,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對“合作精神”給予更多的重視。

一個人的能力本來就有限,而在當今這個科學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大背景下,個人的作用更是日漸減小,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擁有成就事業所必備的所有能力。未來的競爭將是協作型的競爭,個人的力量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成就事業的關鍵在於群體的合力。

香港首屈一指的皮革大王方新道,就是通過“找到了好的合作夥伴”而發跡的。當年皮革行中的一名小學徒,如今創辦的西伯利亞皮革行,規模已堪稱香港之首。

方新道待人隨和、虛懷若穀,許多人都樂於與之相交。其中,程覺民、錢要基、岑主貴三人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合作人。

20世紀50年代,方新道在香港開了一間皮革小店,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從事一種營業範圍十分狹窄的生意,其中的艱苦不難想象。而胸懷大誌的方新道不想隻謀溫飽以遣餘生,便想努力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又被手頭不足的資金所困。當時正在開銀行的程覺民手頭頗豐,接到方新道在困難之際的求援,毅然兩肋插刀、傾其所有鼎力相助。程覺民的支持使方新道局麵大開、財源廣進。而方新道也自然是投桃報李,聘請程覺民為董事長,給其高額的貸款利率。

有了經濟上的幫助,方新道就大刀闊斧地開始了自己的經營。而在早期的生意運作上,他又主要依靠自己的盟兄弟岑主貴。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方新道皮革行的鼎盛時期,而他的每一項決策,甚至業務上的細節,都傾注了岑主貴的心血。因此,在岑主貴不幸因病去世時,方新道因痛失良友和得力助手,曾停業數日以示哀悼。

在皮革行賺了大錢後,方新道又轉而兼營房地產和建築業。而此時生意上的副手便是錢要基。20世紀60年代初,錢要基舍棄航運,離開澳門,隻身來到香港。他與方新道本屬於一個基督教會的弟兄,來港不久便與方新道聯絡甚密,且有相見恨晚之感。錢要基深諳經營之道,在他的協助之下,方新道的生意趨向多元化。方新道名下本已有貿易公司,在錢要基的策劃下又大規模在房地產界尋求發展。同時,錢要基建議采取預賣樓房的政策,在香港寸土寸金的環境下,為方新道賺取了豐厚的資產。

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孤獨地奮鬥是很難獲得巨大成功的,隻有經過和同伴和諧一致的共同努力,才可能獲得人生的最大成就。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當我們向成功終點衝刺時,切忌陷入單槍匹馬、孤軍作戰的困境之中。

你有一個設想,我有一個設想,兩人交換的結果就是擁有兩個設想。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需要思考10次,而這10次思考幾乎都是沿著同一思維模式進行的。如果進行集體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示,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也許一次就可以完成我們自己思考10次才能想出的問題。

1+1>2是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體的力量並不等於個人力量的累加之和。在我們摒棄“凡事自己來”這樣思想的同時,不但會成就事業,還會在通力協作的過程中讓普通朋友逐漸變成好朋友,從而使我們原有的交際模式得到徹底的改變。

■ 有效溝通,事半功倍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大部分的管理失誤都是溝通不暢或不當所致。正如社會學家分析現代社會失敗的婚姻中,70%是由於缺乏溝通導致的一樣。可見,有效的溝通已成為當今人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溝通不是目的,而隻是一種手段。我們並不是為了溝通而溝通,而是通過溝通交流信息、解決矛盾。同時,溝通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個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的過程。它不是一次接待或一次正經的座談會就可以囊括的,而是包括了日常信息收集、信息交流和溝通結果落實等諸多方麵。

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這裏說的溝通並非是偶爾為之,或是非要等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後才應急,而是日常性地主動交流與聽取、分享與促進。也許我們更應改變的是一種觀念,要知道,朋友之間的交往如親情、愛情一樣,都是需要經營的。而有效的溝通則是美好經營最重要的基礎。

古人把五味溝通稱之為“和”,把五音溝通稱之為“諧”。由此可以看出,溝通不僅僅是一個口耳相傳的簡單動作,也是用心去調動我們所有的感官,感其所受,知其所情。若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平等與禮節是首要的。在傳遞信息時,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情感因素,做到平等相待,善於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之上學會傾聽,注重溝通的連貫性。當對方陳述或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要耐心傾聽,仔細分辨,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其表述的完整。即使有不同意見,最好也不要中途打斷,以保證溝通的順暢。

可以說,越是富有情感的溝通,越能體現出它的有效性。成功的管理者往往都極其重視外向且頗為感性的溝通。

在彼得·德魯克看來,被譽為第一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20世紀最偉大的CEO——艾爾弗雷德·P·斯隆,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把通用汽車建設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製造公司,正是得益於與顧客的有效溝通,從而讓顧客和他一起把事業幹出來。

無獨有偶,美國社會上最有影響的十大企業家之一、麥當勞外送店的創始人雷·克洛克,也得益於他的“走動管理”。他花費了大部分工作時間到各個分公司及其下屬部門走走、看看、聽聽、問問。

曾經,麥當勞公司一度麵臨嚴重虧損的危機,經考察,雷·克洛克發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職能部門的經理有嚴重的官僚主義,習慣於躺在舒適的椅背上指手畫腳,把許多寶貴的時間耗費在抽煙和閑聊上。

於是,雷·克洛克想出一個“奇招”:將所有經理椅的靠背鋸掉,並立即照辦。這給克洛克招來很多非議。但漸漸地人們就體會到了他的一番“苦心”。他們紛紛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開展“走動管理”;及時了解情況,現場解決問題,終於使麥當勞扭虧為盈。

有效的溝通往往能帶給我們事半功倍的改變,但有些基本原則卻並非都是我們容易掌握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首先,在與朋友交流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對方能夠領悟我們沒有直接表述的意思。問題越複雜,這個原則越重要。有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聽眾和自己一樣了解問題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討論的問題。但實際上,可能對方對這些信息根本一無所知。所以,當我們拿不準的時候,最好能清楚地講明,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其次,不要將主觀看法當做客觀事實。也就是說,我們決不能對主觀命題的真假作出隨意的判斷。要想讓某個主觀命題被大家接受,用論證取代隨意,往往讓具有不同意見的溝通進行得更加順暢。

再次,要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的語言。這是製約有效溝通的兩個典型因素,因為它們通常都不能明確表達出某個特定的觀念,而是遊走於不同的觀念之間。一個詞語的指代物不明確,那就是模糊的。在使用一些較為抽象的詞語時,一定要對其作出準確的解釋。其中,容易引起模糊的一個分支是雙重否定。要想改變以往冗繁低效的溝通模式,就盡量不要使用雙重否定。與其說“這裏不是不歡迎她來”,不如直接說“這裏歡迎她來”讓人更容易明白。

最後,要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溝通的關鍵是理解,不要對著外行人說業內行話。要知道溝通最忌諱的事情之一就是故作高深,讓人雲裏霧裏。

在學習、掌握以上原則的同時,就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自身的一些交流習慣。如此,不僅可以避免誤會,還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從此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