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欲望如同手中沙,抓得太緊反而一無所有(3 / 3)

其實,隻要一方麵特別優秀,就非常了不起。若要全麵追求第一,就可能連一個第一都拿不到。因此,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要懂得有所“放棄”,要學會接受“失去”。

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劉備文才武略皆平庸無奇,卻三分天下而居其一。劉邦雖然隻是一個市井之徒,卻知人善任,運用謀臣的智慧彌補了自己的先天不足,從而開創了漢家天下。對此,我們不妨以這樣的兩句古詩來提醒自己,“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對人對事不要追求完美,隻要我們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人要自己學會慢和穩

有一個寓言:一隻百靈鳥,為了輕鬆地得到蟲子,願意用羽毛換蟲子,結果,當最後沒羽毛不能飛的時候,他既不能交換到蟲子,也不能自己飛著去找,隻能餓死。

最容易走的路其實是最難的。隻想走捷徑的人,會失望和後悔的。

要實現長遠的理想和目標,人就不能浮躁。

浮躁情緒是工作的大敵,它會讓人變得焦慮不安、急功近利,以致失去自我。浮躁使自我缺乏清淨感,缺乏快樂,而且太過於計較得失。浮躁的人內心常徘徊於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喪、焦慮、恐懼甚至絕望之間。

實現長遠的理想和目標,要有遠見、行動力、忍耐力。

通往成功的路,必定會有很多坎坷,難免會承受諸多委屈。缺乏耐心,是很難堅持到最後的。工作的時候,需要忍耐力。挑戰性再強的工作,熟悉以後,也免不了要承受單調、枯燥、辛苦的滋味。如果忍耐力不足,跳了槽,甚至轉行幹陌生的工作,你的工作經驗就白白丟掉了,還得重新開始。頻繁跳槽,最終會成為一個樣樣懂,但樣樣都不精的庸才,或許你的工資還不如那些能幹的小輩們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能堅持、忍耐下來,你的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成為某個行業的能手、精英,甚至是專家,最終功成名就。

升職、加薪需要實力,更需要機遇,社會上難免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這些都要坦然接受。如果機會還沒來,就要更進一步地修煉自身的素養。隻有懂得堅持和忍耐的人,才能在高升的路上破浪前行。世上的事情千變萬化,麵對職場的誘惑和阻力,一定要戒掉浮躁,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步步為營。在計劃中尋求突破和提升,在逆境中學會成長和進步。相信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始終是掌控在你自己手中的。

由於工作的原因,吳新要離家到比較遠的地方工作。

臨行前,他去看望了自己的爺爺。

爺爺沒有過多地叮囑他什麼,隻強調了一點,就是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幾年內千萬不要想著往哪兒走,也不要表現出任何想離開的意思。

吳新記住了爺爺的叮囑,工作後,他一直是這樣做的。巧的是,剛到那兒沒多久,果然就有了誘惑,另外一個高一點級別的單位因為缺人,正好發現了吳新是專業對口的人員,就想來調他。

吳新記住了爺爺的囑咐,就很明確地告訴自己的領導,手上的工作還沒有做好,不想調走。聽到吳新的話,領導當時就被感動了。現在的吳新已經成為領導身邊最信任的人。

就算以後沒有其他出路,繼續留在現在的單位,吳新的前途也必然比那些一心想去其他單位而浪費了幾年光陰的同事要明朗。

一名雇員要贏得公司高層的認可,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此,“認識”和“認可”在概念上其實是一致的。如果你不給公司機會認識你,公司怎麼能夠認可你,讓你管理一塊業務?

為了贏得公司的信任,進而獲得職業發展的機會,必須要有耐心。所謂耐心並非坐等機會來臨,而是借此機會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然後再努力提高。

如果在等待期間自己一直很努力學習和表現,這樣是否就夠了呢?聰明的員工還應該知道怎樣通過合適的方式讓老板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工作之後的3年至5年時間,是從學徒到能夠“獨當一麵”的職業發展階段。這段時間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最“青黃不接”的階段:既不像畢業生那麼“單純”,又不像資深人士能夠“獨當一麵”,可以說正處於“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狀態。

如果在這個階段頻繁跳槽,工作能力是難以有所突破的。因為根據職業發展規律,一個人能在工作中真正掌握某方麵的技能和素質,需要3~5年時間的潛心鑽研和積累才能達到。頻繁跳槽的人心浮氣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們在不斷地重新開始,從未熟練地掌握某方麵的技能,很難找到好工作,更不用說在工作中獨當一麵了。人要自己學會慢、穩,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學會克製欲望

食欲、情欲、性欲、名利欲、享受欲等,形形色色的欲望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的一生,幾乎就是在圍繞這些欲望進行的。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15種基本的欲望和價值觀所控製的。為此,他們將人類的關於欲望的行為列出了一個清單。在弗洛伊德的眼裏,人類一切行為的背後隻有一個字——性,但在俄亥俄大學的心理學家看來,性和好奇心、仇恨、榮譽感一樣是行為的驅動力。

這15種基本欲望和價值觀具體如下:

好奇心:學習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

食物:對食物的渴望無須贅言。

榮譽感(道德):據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

性:弗洛伊德將之置於“清單”首位。

體育運動:人們對運動的渴望是天生的。

秩序:人人都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獨立:對於自己做主的渴望。

複仇:就像莎士比亞著作裏的王子那樣。

社會交往:渴望成為眾人中的一分子,即使這意味著在商業街無目的地閑逛。

家庭:這一與家人共享的欲望恐怕不適於忙碌的管理者們。

社會聲望:對名譽和地位的渴望。

厭惡:對疼痛和焦慮的厭惡。

公民權:對服務公共和社會公正的渴望。

力量:希望影響別人。

從中不難看出,欲望是豐富的,也是人的動力,促成了人的追求。我們的追求,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

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滿足也未必是一種幸福——何況,人根本就不可能讓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滿足。因為,欲望很多,欲望很大,欲望的盡頭還是欲望。心為形役,神為欲傷,強求自己去追求,到頭來得到的也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人們精辟地總結道,欲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

人離不開欲望,有時候,人們更需要控製自己的欲望。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令尹子佩請楚莊王赴宴,他爽快地答應了。子佩在京台將宴會準備就緒,可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

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問沒有赴宴的原因。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在京台擺下盛宴。京台這地方,向南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麵是長江,右邊是淮河,到了那裏,人會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像我這樣德行淺薄的人,難以承受如此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大事,所以改變初衷,決定不來赴宴了。”

楚莊王不去京台赴宴,是為了克製自己享樂的欲望。由於楚莊王能注意與欲望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後,“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成為一個治國有方的君王。

欲望,其實就是人們靈魂中的癢。痛,可以忍住,而癢卻是越撓越想撓的。一個人的欲望與他現有的生活條件總是成正比例的,過高或過低都會讓人產生痛苦。限欲並不是逃避,也不代表阻礙變強的消極意誌,它的實質是調整,是量力而行。一個人的野心可以有天大,但必須以自己的能力為前提。

理性地看待欲望,就要區分限欲和禁欲。限欲不是禁欲,雖然二者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在根本上還是不同的。首先,限欲在程度上要輕於禁欲,它不否定欲望,而禁欲則相反;其次,限欲是理性的調整,是主觀行為,而禁欲則是外來力量的強迫。嚴格區分二者,才能理解限欲的深刻價值和重要意義,從而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便獲得幸福。

人的一生,多是處在滿足和克製錢、色、名、利等各種欲望的過程當中。欲望是每個人甚至每個動物都有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它帶給我們活力與動力。然而欲望有好與壞之分,好的欲望能讓我們善用青春、生命、恩澤,壞的欲望則使人顛倒人性,喪失自我,沉溺於瘋狂和自我毀滅中。我們需要培養及訓練控製或克製自己欲望的能力,才不至於終日追求無法填飽的欲望,拖累自己,悔恨終生。

一條小魚就夠了

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生苦惱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每一個個體因為它需要的多樣性,與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這種矛盾是人生的矛盾焦點,這種矛盾存在於每一個個體的身上,隻不過有些人的矛盾會表現得更突出,更尖銳,更激化。

人們的苦惱也來源於自身的欲望。有欲望、有需要並沒有什麼錯。人的這種非自足性、非完滿性會激發人的鬥誌,讓人奮發圖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可很多人錯就錯在明明對自己的現實生活不滿,還不斷地追求、索取,以為這樣就能獲得快樂。

名利好像是一雙鞋子,裏麵是不是舒服,隻有腳趾頭才會明白。有時候外麵看著令人羨慕,裏麵卻正經受著痛苦的煎熬。這時,倒不如把鞋子脫了,把腳趾頭痛快地解放出來。所以,名利不需要強求,隻要安安靜靜地享用那一份自然得來的,就可以了。

名有好惡之分。有人為了出名,不惜幹為人不恥的事情,得了惡名,也算成了名人,也有人欺世盜名暫時贏得了美譽,但終究也會被人識別,到頭來反而落人笑柄。利則相對要複雜些,因為利本身並無好惡之分。評價利的好惡,在於得到利的過程。有的人默默無聞埋頭苦幹,或憑自己的辛苦勞作,或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了利,則其得之為當之無愧。也有人不擇手段,玩人於股掌之上,得利雖則超額,但有可能於自己的良心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過日子並不安心。

說到底,名和利是付出的回報。隻要舍得付出,名利必然會回報於人。隻是,人要正確對待名利,超出自己承受力的名利,到頭來反而會害了自己。世上的好東西太多了,但“任憑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名亦好利亦好,基本能過得去就行。

知足者當然知命,絕不貪得無厭,知道什麼都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所謂認命,就是承認和接受現實,絕不進行抗爭。所以一切不幸和苦難對知足者來說,都是一種必然,沒有什麼必要去痛哭流涕。知足常樂,這說明人獲得滿足和快樂並不那麼困難,關鍵取決於人的精神狀況。就這一點來說,所謂幸福的內涵是很難確定的,百萬富翁並不一定比鄉村的農民活得更幸福、自在,原因就在於誰能知足。

一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湖景,隻見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兩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了湖裏。

周圍圍觀的人一陣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隻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湖裏。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隻見釣線末端釣著一條不到半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遊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釣者回答說:“喔,因為我家裏最大的盤子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所以隻好要小的,其實小魚挺好,做起來也沒那麼麻煩呀。”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層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對就越難。越是在底層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從底層跨越的層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強烈。”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是一種心靈的感受。隻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隻是這樣的幸福常常被我們忽略。而有的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沒有一顆知足心。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要求都不盡相同,一個容易滿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